近年来,黑龙江肇源县肇源镇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发展要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 “枫桥经验”,以综治中心为载体,建立了党委统一领导,派出所、司法所、共同参与的协调联动工作机制,即“两所一中心”工作机制,为基层社会治理注入了强大动力,使得肇源镇逐步探索出一套独具特色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通过这种模式,肇源镇真正做到了 “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化解在基层,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显著提高,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01

坚持法治引领和基层自治相结合

肇源镇创新基层治理模式,依托“两所一中心”工作机制,创新成立村级“法治小院”工作试点,聘用村民作为村级专职人民调解员,充分发挥其村熟、人熟、地熟的优势,通过把村支书、专职人民调解员和纠纷当事人一起邀请到“法治小院”来进行谈心疏导、说理说法的“1+1+2”的管理模式,将调解变成解决纠纷、教育群众的有效形式,多渠道化解矛盾纠纷、多方位开展法治宣传,促进了基层社会和谐稳定。

四方山村东风屯作为肇源县党委和政府力推的“法治小院”的示范基地,经村民代表大会推举和肇源镇党委考察,聘用村民徐德民作为村级人民调解员,依托法治小院创新成立“老徐调解工作室”,身为村级人民调解员的徐德民被村民亲切的称为“老徐”,老徐充分利用其人熟、地熟、事熟的优势,将“老徐调解工作室”作为面向百姓矛盾调解的窗口,用最接地气的方式,零距离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大问题。

“俗话说,舌头哪有不碰牙的时候。邻里之间有个争执也是常有的事情,处理这些事情可少不了咱‘法治小院’这个说理的地方”。自从“法治小院”帮其调解了邻里矛盾之后,村民张春梅逢人便说。2023年8月12日临近中午村民张春梅怒气冲冲的找到村支书朱树东向其控诉前院邻居柴树华再次把生活垃圾、畜禽粪便倒在自家后院墙外,正对着张家的大门,一到夏天就臭味弥漫、蚊蝇扑面,严重影响了自家的正常生活。张春梅经多次沟通无效后心生怨恨,两家已经发展到了见面就骂的地步。村支书朱树东在了解到事情的原委后,一方面对张大姐情绪进行安抚,同时立即联系“老徐”到柴大哥家了解具体情况,周围邻居听说后也纷纷过来向他反映情况。当天下午,老徐邀请村支书、张春梅、柴树华一起到法治小院“老徐调解工作”进行矛盾调解,“老徐”引导柴某换位思考,并带他到现场亲身感受一下生活垃圾刺鼻气味,同时告知柴某村里的固定垃圾收容点。经过一番规劝,柴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做法为大家带来的生活不便、主动用自家农用三轮车将垃圾运到固定垃圾收容点,并且向大家保证以后生活垃圾不再乱倾乱倒。自此,因垃圾倾倒差点导致大打出手的的邻居握手言和、皆大欢喜。

“法治小院”成立2年以来,像老徐这样的村级人民调解员先后调解邻里矛盾有80余起,调解率达90%以上。2023年5月黑龙江新闻法制频道“法律明白人”栏目专门报道了“法治小院”的事迹。

“法治小院”在推动肇源镇基层法治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百姓调解矛盾的“窗口”,也是普法宣传的的重要阵地。在“法治小院”,通过定期举办各类法治讲座、发放宣传资料、以案释法等方式,将法律知识送到群众身边,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司法盛宴”,切实提高了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总之,法治小院以其独特的功能和优势,成为推动基层法治建设的重要力量,让法律真正走进千家万户,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的法治基础。

02

坚持网格管理和防范化解相结合

肇源镇党委高度重视政法综治工作,把它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始终抓在手上,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政法综治工作。在镇党委牵头下,依托“两所一中心”来对基层进行网格化管理,在全镇创新建立以党建引领为抓手的三级网格管理机制。由镇党委书记、村支部书记、屯党小组长分别担任总网格长、分网格长、屯网格长,并且在全镇10个村的41个网格中全部建立党小组。选派多名机关党员干部下沉到村屯、和村警、网格员共同融入微网格,充分发挥基层党建在社会治理中的引领作用,实现党的组织和党建工作全网覆盖。通过在网格上建立党建服务点,统筹各类基层服务人员,着力打造“全科网格”的精细化管理模式,为网格内群众提供政策宣传引导、防范化解安全隐患等,来优化传统基层综合治理模式。

肇源镇兴安村村民刘惠秋和张延风是夫妻关系,二人前些年经营一栋蔬菜培育大棚。2023年9月张延风因病去世,2024年6月张延风父亲张德顺误听村民说儿媳有改嫁的打算,因担心她带走儿子财产就私自把蔬菜大棚卖给了本村村民王某,儿媳不满公公不经过自己同意私自出售大棚,公公扬言要动刀伤人,公公和儿媳因此产生矛盾并愈演愈烈。

网格管理员刘胜志在日常巡逻中发现了此事,及时上报镇综治中心,镇综治中心主任孙颖男在了解到事情的严重性后,立即召集派出所所长王晓东、司法所所长徐春雨、村长梁久忠和当事双方,现场进行矛盾调解。调解初期,双方情绪激动、各执一词、互不相让。经过综治中心主任孙颖男的耐心劝导,双方情绪逐渐缓和。原来老汉张德顺担心儿媳改嫁,小孙子无人抚养,因此一气之下就把培育蔬菜的大棚卖掉了。了解事情的原委后,司法所长从司法的角度现场对当事双方进行了普法教育,派出所长从情理视角对当事双方耐心引导,经过多方共同努力,老汉张德顺最终选择和儿媳达成和解。儿媳表示自己不再改嫁,专心赡养公公、悉心把儿子抚养成人。老汉也意识到自己的冲动做法不对,并表示把售卖大棚所得的2000元归还给儿媳。

防范化解安全隐患是网格管理的重要目标。肇源镇党委充分利用网格化管理机制,将管理触角延伸到百姓周边,通过网格管理和防范化解的有机结合,有效化解了老百姓生活中存在的各类安全隐患,将风险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确保了镇域的和谐稳定。从而实现了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达到了对村屯的精细化管理。去年以来,肇源镇在国家省市各级媒体刊发网格员事迹31篇,2023年肇源镇网格工作在全市考核中取得第二名。

03

坚持助力经济发展和服务民生相结合

经济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肇源镇依托“两所一中心”工作机制,积极助力于全县经济发展大局,服务当地特色农产品企业。创新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等多方共同参与的联席会议机制,为本地企业搭建了一个解决问题的广阔平台。

肇源县聚鑫米业地处肇源镇,是一家以从事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企业,年产肇源大米约500万吨,辐射范围达华南、华北,也是肇源县的纳税大户,是肇源县的龙头企业之一。

2023年10月上午一阵急促的电话声叮叮叮响起,综治中心的接线员许平平认真细致的接听来电。来电是聚鑫米业的工作人员李某打电话向综治中心求助。原来是聚鑫米业的运粮车在运粮途中不小心压到了周边几户村民的农用地。村民截停了运粮车并要求赔偿,但双方就赔偿金额没有达成一致。综治中心主任孙颖男立刻启动“两所一中心”机制,协调司法所、派出所以及聚鑫米业厂长到达现场。据了解,这几十辆运粮车上装的是第一批发往成都和重庆的肇源大米,价值约500万元,由于被截停,估计比原计划到达目的地的时间会晚10个小时。恰逢东北水稻成熟之际,对企业来说,时间就是金钱,对政府来说,时间就是税收。因此现场各方有条不紊的处理,聚鑫米业工作人员查看了农用地受损程度,对受损的地进行评估后表示愿意赔偿。派出所工作人员负责维持秩序,并控制现场。司法所工作人员一边安抚双方情绪,一边劝说村民要理性赔偿。最后受损村民同意运粮车正常通行,事后根据土地受损程度,聚鑫米业对村民进行合理赔偿,但村民不可坐地抬价。有了综治中心出面协调,聚鑫米业和村民对调解方案表示非常满意。

在助力经济发展的同时,服务民生更是网格管理员的日常任务。肇源镇的网格管理员依托“两所一中心”的定期培训和比武竞赛机制,对村内事务有着全面清晰的掌握,在工作之余经常为有需求的村民提供帮助。临江村第一网格管理员刘立元,尽管是网格管理员中最年轻的一员,却赢得了村民们的广泛赞誉,他们亲切地称呼他为“小刘”。在2024年首场降雪之际,刘立元一如既往地前往特困户刘友老人家中,自费购买塑料布,帮助刘友封堵窗户以增强房屋的保暖效果。此外,他还为网格内的五保户每人准备了30斤白菜和10斤大葱的储备年货。当有村民询问他,为何要无偿付出这么多,刘立元总是面带微笑地回答:“他们是我的网格居民,作为网格管理员,我有责任照顾他们。作为一名党员和退伍军人,我尽我所能去帮助他们,这让我感到充满活力。年轻人就应该多做贡献!”

肇源镇以党建为引领,以综治中心为依托,创新吸纳了人大代表“进”网格的管理模式。在企业联席会会议中,他们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座谈、联系包保等方式,深入企业了解生产经营状况及面临的困难,为企业建言献策,提供政策咨询,帮助企业解决发展难题,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同时,这些网格员还发挥监督作用,监督企业依法经营、安全生产。这种助力经济发展和服务民生相互促进的模式,不仅增强了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沟通与联系,为村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培训和指导,更为肇源镇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让肇源镇走上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康庄大道。

“两所”执法如山、“一中心”协调若枢,共促乡村有序,共保肇源和谐。未来,肇源镇将持续完善“两所一中心”工作模式,以网格化管理模式为抓手,让网格化管理成为推动肇源镇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进一步提升基层治理水平,为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为镇域村民创造更加和谐稳定的生活环境。(张见 王琪玮)

总监制:姚卜成

监 制:韩世雄

编 辑:张琼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