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三角,是指位于东南亚泰国、缅甸和老挝三国边境地区的一个三角形地带,因这一地区长期盛产罂粟等毒品、是世界上主要的毒品产地,而使“金三角”闻名于世。1950年,国民党第八军军长李弥为躲避解放军的追击,从云南窜逃至金三角,苟延残喘、拼命挣扎,进而绝地逢生,在此地建立了一个面积两倍于台湾的国中之国。这群国民党残兵在缅北欺压百姓,种植、贩运鸦片,时不时还向北窜扰云南,给新中国的边境带来了极大的麻烦。



一、从淮海战场逃出来的李弥

说到国民党残军,就不得不提李弥。在淮海战役中,李弥官拜中将,是十三兵团的司令。在战斗过程中,十三兵团在粟裕的打击下连战连败,最终全线崩溃。穷途末路的李弥,困守于周家楼,覆灭只是个时间问题。

在这个节骨眼上,李弥想到了一个金蝉脱壳之计。首先,李弥设法换上了一套普通士兵的衣服。随后,他大玩苦肉计,在属下面前放声大哭,边哭边说:

“我不能死啊,我死不得啊……我若能回去,对你们的家属一定会照顾的,你们都可以放心。”

众将校见主官的样子如此可怜,于是纷纷表示,自己即使投降,也绝不会将李弥交代出去。就这样,李弥的苦肉计生了效,向解放军投降的国军将校,均对李弥的去向守口如瓶。最终,李弥化妆成国民党伤兵,逃出了包围圈。

淮海战役后,国民党势力已经退出淮河流域,龟缩在长江沿线。按照常理,李弥应该向南方逃窜。然而狡猾的李弥却不按套路出牌,他判断解放军重兵必然集中在南线,北边的山东方向不会有多少解放军。早在1946年,李弥就在山东与人民军队打仗,对那里的地形非常熟悉。因此李弥逃离淮海战场后,经由徐州、潍县直达仍由国民党控制的青岛。尽管一路上都是解放区,遇到多次盘查,但是李弥始终没有露出过马脚。

最终,李弥奇迹般地逃出了解放区,并乘船到达上海。此时的蒋介石已经“隐退”,李弥马不停蹄来到溪口“面圣”。虽然李弥是个仅以身免的败军之将,但是蒋介石非但没有责怪,反而勉励有加。

为了重振军队,蒋介石决定重建十三兵团,任命李弥为十三兵团司令兼第八军军长。虽然看起来官很大,但其实当时的李弥只不过是个没兵没将的光杆司令。后来,李弥辗转江西、湖南和福建,到处搜罗从战场上败退下来的溃兵。随着国民政府的灭亡,李弥带领第八军残军一路西行,最终到达了云南。

1949年12月9日,“云南王”卢汉宣布云南起义。李弥见势不妙,于是带领数千残军逃入缅甸境内,成为危害中国边境十余年的股匪。



二、屡败缅军,国民党残军建立“国中之国”

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轰轰烈烈的镇反运动,仅用三年时间,国内一百余万残匪、特务灰飞烟灭。而驻留于缅北的国民党残军,成为了不折不扣的孤军。

逃缅初期,国民党残军所余已经不过千余人,不到一个团的人马。然而在当时缅甸刚刚独立不久,对缅北统治力非常弱。与此同时,缅北当地土司曾和中国远征军并肩作战,因此非常友好。国民党残军一入缅甸,真是如鱼得水,备受庇护。

对于这支国民党残军,缅甸政府可谓是如鲠在喉,急欲灭除。1950年3月,缅甸集中6000士兵,加上炮兵三个连和战车一个连,在空军的支援下,向残军盘踞地发动进攻,命令他们限时缴械。

遭到拒绝后,缅甸空军自6月13日起,连日轰炸扫射残军驻地。16日,缅军的陆军出动,先由左苏上校、宇钦上校指挥。

虽然缅军人多势众,但多为刚刚招募的新兵。而且缅北峰峦险峻,缅军官兵多为生活在平原的下缅甸人,水土不服、战意不旺。

反观国民党残军,他们人数虽少,却都是久经沙场的老兵。他们确实不是解放军对手,但收拾缅军还是绰绰有余的。此时的残军,处于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状态,已经被逼到了墙角边上。为了求生,他们爆发出前所未有的斗志,最终以千余兵马,大败数千缅军,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



值得一提的是,缅甸空军司令自恃勇猛,率领三架飞机低空扫射国民党残军,谁知其座机竟被残军步枪所击落,不幸阵亡。7月9日,缅陆军总司令奈温将军亲赴景栋指挥,结果还是惨败。

残军在缅北的大胜,一时间引爆了世界舆论,亚洲和欧美多个媒体介绍报道这场战役,有报道甚至夸张说“一千多孤军击败了2万缅军。”随后,国民党残军攻城略地,占领了缅甸数万平方公里的领土,甚至比蒋介石盘踞的台湾还要大。

一开始,蒋介石并不想理睬这支残军,海峡局势已经够让他焦头烂额了。听闻残军大败缅军,蒋介石又惊又喜,他立即召见了已经逃亡台湾的李弥,命他立即奔赴金三角统领旧部。

李弥到达缅甸后,到处招兵买马、招降纳叛,兵力一度接近2万。美国和台湾当局也不断用海运和空投的方式,向残军提供金钱和武器。

李弥满以为自己羽翼已丰,于是做起了“反攻大陆”的春秋大梦。5 月 26 日,李弥亲自指挥一万余人,于滇西南入境。曾一度攻占镇康、双江、南峤、宁江、耿马、孟定县城,深入滇境 200 余公里。

李弥的进攻看似顺风顺水,但实际上这不过是我军的诱敌之计。等李弥部进入云南后,我军即动用奇兵切断其退路,然后以优势兵力予以追剿。在正确战术的指导,我军大破李弥匪帮,歼敌549人,迫使其逃入缅甸。

7月,李弥再次进攻云南,攻占了三座县城。云南军区调十三军、十四军各一部围剿,歼俘其官兵200 余人,其余于 7 月 22 日又逃境外

两次大规模进攻的失败,让李弥意识到,正面进攻云南已经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此残军改变策略,其进攻开始以窜扰为主,打一枪就走,剿匪大部队过来了就跑。当时,新中国刚刚建立,国际形势非常复杂,为了防止某些国家利用边境问题挑起事端,因此采取了克制政策。中央三令五申:“不得越过边境追剿残敌,免得给敌对国家留下口实”。

就如外交部于1958年8月13日回复云南军区《复打击蒋残匪意见》:

“我军主动或顺势进入缅甸作战,是不妥当的,不能采取此种措施,请军区严格掌握,在任何情况下,均不可出境作战。”

久而久之,残军发现了我军的进剿规律。只要解放军一来,就迈开飞毛腿,逃过中缅边境。有时候好不容易咬住了敌人尾巴,但是敌军却一溜烟逃过边境线。然后站在边境线上破口大骂:

“共产党,好小子,你过来三步,看老爷怎么揍你?”

简直无赖可耻至极。

三、缅甸请求新中国支援



国民党残军的日益强大,让缅甸政府如芒在背。1953年春,缅甸重振兵力,调集善于山地作战的8000克钦族士兵以及重金售卖的4000印度雇佣兵,向金三角的国军发动新一轮的清剿。

战斗之初,残军打得非常艰难。然而在优势之下,印度雇佣军却来个“骚操作”。他们将当地华人民团的俘虏押到残军阵地前,让他们当人肉盾牌,并用大喇叭吼道:

“开枪吧!让我们缅甸人和印度人看看你们中国人怎么杀中国人。”

这一愚蠢举动瞬间激怒原本已经准备放弃抵抗的国民党残军,就在此时残军的4000援军从后方赶到,缅军遭到两面夹击,最终全军覆没。4000多人的印度雇佣军,仅有300多人逃亡。缅军见印军溃灭,于是也作鸟兽散。

此战胜利后,李弥狂妄异常,有泰国记者问他:“您现在是云南王,什么时候回昆明啊?”结果李弥狂言道:“当不当云南王我不知道,但是缅甸王还是易如反掌的。”

李弥的狂妄之语,让缅甸政府愤怒不已,不能这么欺负人啊!于是缅甸收集证据,将国民党残军之事告上了联合国。在表决中,以以 59票赞成,零票反对,台蒋 1 票弃权,通过责成台湾撤军的提案。无奈之下,蒋介石只得将大部分国民党残军官兵撤回台湾。但即便如此,依然有数千名残军官兵留下来。

原来,国民党残军在骚扰云南之余,还做起了鸦片生意,赚得盆满钵满。到了后来,贩毒运毒反而成了残军的主业。

撤回孤军,本非蒋介石所愿,只是迫于联合国的决议压力。少数残军的抗命,反而合了蒋氏的心愿。因此,蒋介石将有游击专家之称的柳元麟任命为总指挥,继续指挥驻缅残军。

经过数年的经营,残军声势复振。在柳元麟的指挥下,残军对云南边境的骚扰开始变本加厉。1960年春,蒋介石向缅北国民党残军驻地空投了 400 人的“特种部队”。柳元麟也加紧了窜扰云南的准备,并培训了 2000 多名作战骨干,进一步扩大了残军武装。



国民党残军的嚣张,让中缅两国政府都感到十分头疼,此祸不除,云南边境必将战后连绵。而缅甸政府同样认为,是时候让解放军入境作战了。

从1950年起,新中国便照会缅甸,愿意帮助缅甸清剿残军。然而缅甸政府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他们担心解放军进入缅甸恐怕会滞留不返。当时,缅共已经建立了自己的武装。缅甸非常担心中国向缅甸“输出革命”。因此不予应允。

1955年底,中缅两国边防军还在黄果园附近,因为误会而发生了一次武装冲突。缅甸媒体就此事大做文章,说中国入侵缅甸。而美国也见缝插针,极力渲染中国对外进行“扩张”,威胁东南亚的和平。

然而随着国民党残军的坐大,缅甸政府逐渐改变了态度。从1957年起,缅甸政府就在暗示新中国,要求我军派兵越界打击国民党残军,以绝后患。

1960年,中缅双方在商谈勘界问题时,姚仲明大使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授意向缅方表示:

“国民党残军盘踞缅北,他们骚扰中国边境,欺压缅甸百姓,还可能在帝国主义的唆使下破坏中缅联合勘界。为了保护勘界人员的安全,必须给国民党残军以打击。”

缅方知晓了我国的意图后,大感欣慰。于是中缅双方秘密达成协定——扫灭国民党残余部队。两军将联合夹击残军,行动时间暂时定在1960年11月20日。

协议签订后,云南军区集合13军、14军各一部,加上云南军区3个边防团,参战兵力达到1万人。这些部队分成了22个突击队,奔袭国民党残军的22个据点。

这次出击,不同于抗美援朝。因为和朝鲜不一样,缅甸并非社会主义国家。解放军在缅甸作战,难免会引发泰国、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的戒心,以为中国是在炫耀武力。

因此毛泽东高瞻远瞩,作出决定,力求将冲击强度压低,把20公里的出击范围用红线标出,发给突击队。

同时,毛泽东还制定了“客随主便”的原则,即来、去、进、止,均听从缅方意见,并为作战确定了“四不”原则,即:严守不越线(“红线”)作战,不干涉缅甸内部事务,不进行政治宣传,不要求缅甸供应物资。

为了严格纪律,毛泽东事先打了预防针:

“谁越过红线就杀谁的头。”

时任国防部长的林彪也反复强调他的作战原则:“断敌退路,包围住,先围而后歼,必须按照我的方法打,否则军法从事”,

四、残军的溃灭



就当我军准备妥当,马上要发动勘界警卫战争之时。毛泽东阅览了前线的地图以及其他材料,却发现缅甸人不懂得用兵,红线南侧的缅军兵力十分单薄,难以履行堵截残军的任务。因此毛泽东命秦基伟将此情况告知了缅军。

11月21日晚,22支突击队从云南边境出发,迅速向残军据点方向移动,力求斩首,消灭敌军师级军官。周恩来曾戏称:“谁抓住了柳元麟,谁就做将军”。

翌日凌晨,突击队已经接近残军的据点。此时的残军,满以为我军不敢越境,因此放松了警惕。就这样,突击队连续摧毁了敌人14个据点,只有2个落了空。最早打响的踏板卖据点,我军全歼守敌,击毙了敌4军5师的师长——李泰。然而这场战斗是我军从未遇到过的丛林战,我军伤亡很大,伤亡比达到了1:3.

残军见势不妙,于是赶紧向缅甸方向逃窜。我军人生地不熟,难以阻挡敌人的逃窜,导致绝大多数残军都逃到了红线之外。秦基伟得到战报后,一方面命令突击队在红线内清剿敌人;另一方面则请示总参,要求中央和缅甸商谈,让我军可以越过红线击敌。

1961年1月20日,第一阶段攻势结束,我军共歼敌467人,伤亡颇大,战果不甚理想。解放军撤军回国后,将缴获的武器弹药、鸦片海洛因、金银财宝全部交给缅甸方处理,从而增加了缅甸政府对我军的信任。

经过第一阶段的作战,柳元麟意识到,我军虽然能越过边境,但是能够深入的距离仅仅只有20公里。因此柳元麟制定了“避中击缅”的新战术。

就在此时,缅甸军方也发动了旨在打击国民党残军的“湄公河战役”。此战中,缅军聚集了1万多人。虽然人多势众,但是缅军战斗力不强,将领经验也不够。针对缅军的弱点,柳元麟率部节节后退,将缅军主力诱入王南昆的狭窄低洼地带,然后再予以攻击。



当时,周恩来、陈毅、罗瑞卿等同志正率领代表团,参加了缅甸独立十三周年庆典。在前几日,缅军攻城略地、捷报频传。结果没几天,前线却传来急报:“缅军主力已经被围,挤压在王南昆至芒林的狭长山道上。”缅军进退维谷,飞机大炮完全失去了作用,眼看就要覆灭了。

情急之下,缅方请求陈毅,赶紧让解放军越过红线解救被围的缅军。然而陈毅却认为,要救缅军,我军必须深入缅境100多公里,这件事他不能自专,必须请示中央。

19日,缅方得到周恩来的消息:我军愿意参加这一联合作战。然而在当时,我军正与苏联交恶,国内经济也十分困难,很难在云南边境聚集大兵团。

然而前线缅军的情况越来越危急,缅方再也等不了了。1月21日,缅甸军方代表飞赴中国前线指挥部,要求解放军越过红线,歼灭残军主力,解救被围缅军。

得到此消息后,罗瑞卿指出:

“我方向我们介绍的都是胜利的情况,现在三番两次请求我军助阵,可见他们处境很困难。我以为要去就快去,如果缅军吃了大亏,就会对我们有意见。在国际上,缅甸不怕,我们又怕什么呢?马上通知前线部队赶紧准备。”

这一次,我军聚集了大约2万兵力。这一次,我军将突击队改成了3个战斗群,不再像上一次战斗那样分散兵力。与此同时,5000缅军也顺着湄公河别上,向被残军占领的江拉和猛巴寮两地发起猛攻。

然而我军并不擅长丛林战,在热带雨林中,荆藤交织,炎热潮湿,我军难以发挥自己穿插渗透的优势。相反,残军熟悉地形,且对我军的进攻严防死守,因此作战并没有达成突然性。



正所谓“逃得了和尚,逃不了庙”,残军人能跑,据点却不能跑。最终,残军苦心经营的仓库和据点均为我军所占领。3个月后,弹尽粮绝的残军再也无法支持,他们丢下物资,化整为零地逃往丛林。残军的“反共基地”,彻底被摧毁了。

失去了盘踞地的依托,残军已然回天乏术。因此蒋介石只好派空军,将柳元麟、部分官兵以及家眷接到了台湾。虽然缅甸依然有部分残军士兵滞留,但成为蒋家王朝弃子的他们已经无法再窜扰中国边境了。

没有了蒋氏的支援,剩余的国军残军彻彻底底地沦为了贩毒武装。当年金三角大毒枭坤沙的贩毒团队中,很多就是残军的士兵。

有一部分士兵不愿贩毒,于是进入老挝境内,以雇佣军的形式存在。其后,泰国政府为了镇压本国的反政府武装,花巨资将这部分残军请了进来。在平叛战斗中,这支残军表现优异,被称为“泰北残军”。1981年,这支残军获得了泰国国籍,其下场算是好的。

在这场鲜为人知的中缅联合作战中,新中国打了一场漂亮的政治仗,既解决了边境的安全问题,还帮助缅甸收复了3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为其后中缅的友好关系奠定了基础。不得不说,毛主席等老一代领导人的雄图远略,非一般人所能及。

注:李弥回台湾后,被蒋介石解职并软禁,盖因他自称可做“缅甸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