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时候,忙着工作,没有时间去聚会。
很多的亲戚、同学、老友都慢慢冷落了。
退休之后,这人的时间宽裕了,也不愁收入问题,再去把弄丢的感情找回来。
尤其是过年,除了亲戚相聚,还组一个饭局,请同学、老友参加,热热闹闹的。
其实,事情不会随人所愿,退休老人一旦混到人群里,就会盲从。似乎自己的时光和金钱,被人裹挟了,花很多面子钱。
如果是常常聚会吃喝,哪怕是大家轮流做东,都是花钱买罪受。
因此说,退休之后的过年,离人群远一点,更别请一大群人吃饭。
01
群体中,人心叵测,这情绪内耗就来了。
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社交需求是人类基本的五大需求之一,每个人都希望能和外部世界建立联系。”
人在社会上混,不可能一直单打独斗,总是要通过人群去获得利益的。就是普通朋友,也有一定的情绪价值。
从小到大,我们也相信,朋友多了路好走。
按照社交的根本逻辑,我们在职场上,会帮助一些熟人,也被熟人帮助。从而完成利益交换。
当然,有一些亲戚,他们求你办事,在你的能力范围之内,也会帮一把。
只是你再厉害,也不能照顾到所有的亲戚朋友。总有一些亲戚,求你办事,但是并没有得到你的回应。
爱莫能助的时候,是很多的。
在你退休之后,就没有什么利用价值了。别人对你也敢说真话,甚至和你叫板了。
别人对你好不好,是否欢迎你入群,聚会,态度就一目了然:给过好处的人,不一定感激你;没有给过好处的人,一定会讨厌你。
根据利益的获取来决定关系的亲密度,这样的做法。让你感受到来自一部分人的恶意。聚会,变成了扎心的事。
比方说,吃饭的时候,有亲戚来一句:“当初希望你帮孩子到某学校读书,你又不帮忙,现在说一些客套话,有什么意思?”估计你恨不得马上走人。
人多了,总有人会“哪壶不开提哪壶”,不是所有人都情商高,会促和谐。
02
一大群人一起相聚,一准没有好结果。
为什么一大群人在一起喝酒,往往会有一两个人喝醉?
为什么一大群人一起打牌,会有一个两个人被算计,输掉很多钱?
为什么一大群人吃饭,到了后来,却有很多人开溜,不愿意买单?
为什么一群人在一起,就担子特别大,做一些坏事?
带着一系列的问题,你进行一些心理分析,就会发现一个规律——旁观者效应,也叫责任分散效应。
简单来说,就是一件事给一个人去做,他会勤勤恳恳地做完,并且效果符合预期。
如果一件事给一群人去做,大家觉得责任在群体,自己不应该承担那么多,因此就慵懒散。结果会怎样,不确定性增加。
把道理放在酒局上,那就是这样的——两个人一起喝酒,一对一,不会投机取巧,个个都耿直,也会顺利结束酒局。
如果一群人喝酒,一起灌醉一两个人,大家觉得对方喝出了问题,倒下去了,也是群体责任。因此就放肆了。
很多群体事件,就是“我以为自己的责任不大,是大家的责任”,就发生了。
同样,群体赌钱,唱歌,欺负人,捣乱,破坏道德,乃至犯罪,都给大家一个错觉,是大家的责任,自己无碍。
一个退休的人,混在群体里,干缺德,害人的事情,却浑然不觉,这是多可悲啊。
退休生活真的很美好,不要被群体拖下水了。
远离群体,不和群体聚会吃饭,这过年的滋味,就好受了。并且你的形象更好,树立的长辈的样子。
03
退休了,和家人一起小聚,颐养天年。
作家王小波说过:“人在年轻的时候,觉得到处都是人,别人的事就是你的事;到了中年以后,才觉得世界上除了家人已经一无所有了。”
我们已经过去了讲义气,非要找关系,求利益的年纪,以后不去工作,也有一份收入,能够保障吃喝。
把心思放到小家里来,过年的烟火气,就浓厚了。
用心做一顿团圆饭,请儿女和孙辈都来尝一尝。也许这一顿饭耗费了你和爱人一个月的时间,但是你看到大家都来了,也是格外开心的。
去兄弟姐妹家走一走,叙叙旧。也带着儿女去拜年,这年前后的几天,也就热闹。如果不走动,互相打个电话,发个红包,也很喜气。
如果父母还在,你一定要去孝顺。给父母做饭,帮助父母洗衣服,拖地。你虽然辛苦,但是你的心是快乐的,也感受到了小时候的滋味。
如果你的儿女在外地,你还可以主动去外地过年。你也是一路上,看了风景,感受到了年味。千万不要固执,非得要儿女来拜访你。这年头,年轻人忙碌,甚至过年也加班,多理解。
你少去人多的地方,没有太多的群体,你的儿女也不担心你喝醉,不担心你被人欺骗等。也算是对儿女帮助了。
04
诗人说:“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过年了,美好的氛围,需要的不是太多人,而是需要有合适的人。
如果老两口一起过年,也无妨,安安静静地守候窗外的灯火阑珊,吹一吹新春的一缕风。
过年了,我们可以走在熙熙攘攘的人流里,但不要邀约他们都相聚。
走过路过,终将别过。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