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教育子孙,不是每天都说教,而是观察自己的一言一行,有没有体现良好的家风,处事的人品。
当父母过世之后,我们就是家庭里,最大的长辈了。
若是你常常去麻将馆,发廊,歌厅之类的地方,那么子孙会因此蒙羞,家风歪了,家庭也难以发展。
老祖宗留下一句俗语:“四地多走动,子孙才会富。”
父母过世后,你一定要多去以下几个地方走动,不仅能修正自己的言行,还能传递家庭正能量。
01
第一个地方:帮助过父母的亲友和邻居家,“走动”就是感恩。
做人,千万不要做白眼狼。
父母在的时候,希望左邻右舍多关照,有事情多联系。
父母走了,从此再也不要求大家干嘛了,马上就变得冷漠,甚至怀疑左邻右舍在某次帮父母买菜的过程中,多拿走了几块钱。这就显得太不近人情了。
要知道,父母很老的时候,你不可能时时刻刻盯着,总会有时间的空档。此刻,别人帮老父母买东西,倒垃圾,打个电话等,就是莫大的恩德了。
也有一些亲友,走了很远的路,就是来看一看你的父母,是否还行,需要什么帮助。
于情于理,父母走了,你应该感恩,第一时间去帮助父母的人家里,走一走,带上礼物,说句“谢谢”。
对于农村的家庭来说,我们拜托了邻居照顾父母,以后还得拜托邻居照看老屋。村里有什么事情,及时告诉一句。
事实上,愿意帮助你的父母的人,多半也愿意帮助你,这是可以传承的人脉资源。平时多走动,人脉就留住了。
02
第二个地方:父母帮助过的人家,“走动”就是接力。
看过一个故事:一个开花店的老母亲,把花店交给了女儿。
交接的时候,老母亲叮嘱,一定要在母亲节的这一天,去某地送一朵花,给某人。
到了母亲节,女儿拿着花就出发了。女儿心里想:“这是最后一次了,也算是给对方一个交代。”
到了某地,女儿发现对方是一个双目失明的老太太,并且老太太的唯一的儿子意外过世。
因为每个母亲节,老太太都会收到花,因此有了活下去的力量。
女儿立马动了恻隐之心,如当年的老母亲一样。
人心都是肉长的,哪能如石头一样冷漠呢?
父母帮助某个人,还反复交待,儿女也要去帮助,一定是有原因的。
父母临走时,也没有忘记某个人。作为儿女,就应该延续父母的爱心,不让父母有遗憾,也让自己变得贵气。
爱的教育,不仅仅是家里人互相爱,还要学会爱别人,一辈子都助人为乐。
03
第三个地方:兄弟姐妹的家里,“走动”就是惜缘。
父母走了,兄弟姐妹就是最亲的人了。
关于兄弟姐妹的古训,我们可以说很多,但是你能够做到吗?
太多的兄弟姐妹,斤斤计较,尤其是分配父母的遗产的时候,都希望自己多些,为此开始争吵,闹翻脸。
也有人,在父母尸骨未寒的时候,就已经翻脸,连父母落葬也不管了。
父母在的时候,家庭里的人,吵吵闹闹,也是常有的事情。总有鸡毛蒜皮的事情,让某个不舒服。
有个词语,叫“入土为安”。一方面是父母过世了,要在另一个世界里,过得安宁,不要听儿女吵架;一方面是活着的人,要和和气气,别总是内心不安。
一家人,吃亏是福的道理,应该懂得。若是兄弟姐妹不懂,你应该懂,并且带头做到。
以后多走动,礼尚往来,你也许会继续吃亏,但是没有关系,你的格局大了,你给子孙的教育也更正直。
04
第四个地方:父母所在的坟地,“走动”就是哀思。
孔子说:“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对于父母的一些好的做法,三年之内,都不要轻易改变,要遵循。这是孝道。
南宋思想家叶适说:“摭其平生大指,刻於墓上以寄余之哀思。”
人在墓碑的前面,会哀伤,也会想起墓主的点点滴滴,传递思念之情。这应该是遵循父母言行的最好方式。
在我的老家,不仅清明节会去扫墓,也有很多人,到冬至节,也会去扫墓。
也有一些地方,过年的时候,全家人都去墓地看看,寓意着一家人,大团圆了。
给父母的坟头添加一把土,烧一炷香,是传统的祭祀,也在无形之中,教育了子孙。
人死不能复生,但是人的精神是永续的。
比方说,岳飞的子孙,在很多代之后,还以岳飞为骄傲,为榜样。
我们是普通家庭,但总有一些特别的事情,值得骄傲,子子孙孙都要记住,以此来约束自己,不给老祖宗蒙羞。
05
当然,我们要搞清楚,什么是富有?
不仅仅是子孙赚钱厉害,存款很多,房子很大。还是子孙很孝顺,知书达理,家庭教育得力,人品过硬。
父母走了,我们也很老了,要从经济和体力上帮助子孙,是很难的,但是我们从精神上帮助子孙,完全可以做到。
千万不要把自己变成孤家寡人,把人情世故全部丢掉。
值得我们走动的地方,结交的人,不一定很多,但一定有温度。
走一走,是感情,也是道义,不无裨益。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