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西南腹地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我国西部人口最密集、产业基础最雄厚、创新能力最强、市场空间最广阔、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今天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五年来的有关情况。唱好“双城记”,两地如何发挥比较优势?川渝一盘棋,又为全国大局做出了怎样的贡献?来看第1眼TV记者从北京发回的观察。



“四个新”!

双城经济圈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在国新办新闻发布厅刚刚结束的发布会上,记者听到了川渝CP携手5年交出的一份“成绩单”。“总成绩”很亮眼:五年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地区生产总值由6.3万亿元增长至约8.7万亿元,迈上2个万亿台阶,占全国的比重由6.3%增长至6.5%。放在全国的大盘子里来看,这0.2个百分点不可小觑,揭示出川渝携手对全国发展大局的贡献。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陈亚军表示,双城经济圈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可以用四个“新”来概括: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建设实现“新跃升”;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呈现“新气象”;改革开放新高地建设获得“新突破”;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建设取得“新进展”。



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作出重大决策部署: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五年时间,川渝兄弟同心、相向而行:编制出台了一批重大规划,谋划实施了一批重大项目,布局打造了一批重要平台,统筹推进了一批重大改革,建立健全了一套工作机制,以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扎实推动“双圈”建设。今天的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陈亚军口中的“四个新”,应该说对于双城经济圈建设取得的成效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发布会上,川渝两地的产业协同,作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新亮点,广受各方关注。

“川渝造”

成为中国制造响当当的名片

2023年11月,时代长安标准电芯下线仪式在四川宜宾三江新区举行,当地动力电池产业链由此全面融入重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生态集群。在这家现代化工厂,每秒钟下线一个电芯,每2.5分钟产出一个电池包。这些电池很快被运往重庆,进入长安汽车两江工厂总装车间,每天可装备超过2500辆新能源汽车。截至目前,长安汽车主流车型已搭载四川50家供应企业提供的零部件,带动川渝683家合作伙伴发展、12万人就业。



截至目前,成渝地区已建成我国第三大汽车产业集群,拥有45家整车企业和1600多家配套企业,全域自主配套率超过80%,汽车产量占全国11%。四川省副省长李文清说:“我们聚焦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特色消费品等重点产业,在产业配套、平台建设等方面协同发力,推动产业链上下游深度融合。‘川渝造’成为中国制造响当当的名片。”



为推动成渝“地标”在全球产业版图上加速崛起,两地共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特色消费品四大万亿级产业集群。目前,汽车产量、电子信息产值占全国的1/10以上。全国每七台汽车有一台产自川渝、超过五分之一的动力电池实现“川渝造”。成渝地区成为全球前十的电子信息制造业聚集地。全球2/3的iPad、近8000万台笔记本电脑、超1亿台智能手机,都出自川渝。

发布会上官宣的这一串串数据和占比,很有分量。两地始终把构建高效分工、错位发展、有序竞争、相互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任务,积厚成势,为提升成渝地区的经济总量、发展质量、全局份量提供了有力支撑。而随着产业协同进程的深入,跨区域改革协作也在不断往纵深推进。



全力打造跨区域协作样板

2021年10月,全国首个实体化运行的跨省域税费征管服务中心——川渝高竹新区税费征管服务中心正式运行,办税时间缩短约60%。作为改革的重要成果,川渝高竹新区税费征管服务中心开出的首张发票存根,在2023年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这只是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的成果之一。探索还在不断深化拓展:跨省市共建投资开发公司,双方共同派员实体运行;跨省市一体推进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重大项目入驻;试行建设用地指标收储和出让统一管理机制;探索生产要素“同城同价”……如今的川渝高竹新区,已实现规划编制、基础配套、交通建设等多方面一体化;改革“试验田”成了区域协同发展的“样板间”。

重庆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陈新武介绍,5年来,两省市紧扣“改革开放新高地”的战略定位,联动实施了197项改革措施,全力打造跨区域协作样板。接下来,还将坚持“川渝一盘棋”思维,共同推动国家综合改革先行先试,联手打造一批具有川渝辨识度的标志性改革成果。



五年来,川渝以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为目标,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深化。全国首个跨省设立的联合河长办、全国首次实现跨省市中欧班列合作、在全国率先实现“电子口岸卡”业务跨关区通办等一批“全国首创”改革成果在成渝地区诞生。在这个过程中,对外开放水平也在持续提高,川渝与世界的距离越来越近。

带动西部地区加速高水平开放

中欧班列(成渝)自2021年首发以来,实现运营标识、基础运价、车辆调拨“三统一”,已开通51条线路,覆盖欧亚116个节点城市,年度开行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川渝携手,中欧班列跑出了“加速度”,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也在深入推进。线路辐射全球126个国家(地区)的548个港口。截至2024年底,累计运输货物82.6万标箱、货值超过1400亿元。

今天的发布会上,川渝两地再次明确表示,将携手进一步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基础设施的“硬联通”和综合服务的“软联通”,做大做强中欧班列(成渝)品牌,协同构建多式联运集疏运体系,深化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带动西部地区加速高水平开放。释放的信号非常明确,就是要以更自信的姿态,拥抱更高水平的开放。



大道如砥,携手五年。现在的成渝双城经济圈,创新动能更为强劲、区域发展更趋协调、绿色本底更加坚实、开放发展更具成效、民生共享更加可及,发展能级和综合实力持续提升。站在第2个五年征程的新起点上,“双圈”建设如何再上一个新台阶?

在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涂建军看来,过去五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双核共鸣”、“产业共链”、“通道共联”、“绿色共护”、“民生共享”的协同发展态势基本成型,取得了一批具有“双城记”辨识度的改革和发展成果。接下来,期待在以下四方面取得更大的成效:一是改革引航,进一步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的体制机制创新;二是市场联通,共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标杆样本;三是双向开放,推动内陆开放与战略腹地联动崛起;四是辐射扩容,提升区域带动力,构建“多极增长圈”,带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以国新办发布会上的集中展示和系统梳理为新起点,我们期待着,双城再起新风景。


(重庆广电-第1眼TV 吴春春 邓静 吴静 李波 袁媛 李艺 陈力 报道)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