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时代,孩子不仅活在父母的眼睛里,还活在父母的社交账号中,为了追求“泼天的流量”,更有父母靠“晒娃”养活了自己……
但好像很少有人问过孩子,“你知道自己被拍了吗?”“你乐意吗?”
0 1
大人推波助澜
朋友圈有三大永恒主题:晒吃喝,晒上进和晒自个儿家的娃。和前两者相比,晒娃的情节丰富性和生动性那叫一个充分:孩子哪一天出生、什么时候会翻身了、哪天开始扶着墙走路了……
太多中国家长都有一颗“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辛苦工作的父母看着、听着、闻着、抱着自己宝宝,又被萌得血槽快空了、手机内存快满了,怎能不分享一下这样的喜悦呢?而“晒娃”,又能从外人对娃的夸奖、表扬中获得成就感。
适度“晒娃”,分享孩子日常生活,这本是人之常情,但随着社交媒体的流行,有些人从中发现了流量密码,嗅到了特殊商机,“晒娃”逐渐开始变味。
从日常生活到才艺展示,从“金句段子”到知识科普……只要有特色、让人记得住,萌娃可能仅凭几秒镜头里展现的喜怒哀乐,就能迅速捕获流量热度,不少“萌娃”账号动辄拥有几百万、上千万粉丝,引流后往往是变现。广告内容开始穿插在视频剧情中,借孩子之口推荐商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组织未成年人进行危害其身心健康的表演等活动。要知道,孩子同样拥有独立人格,合法权益受到法律保护。但很多父母却没有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缺乏对孩子独立人格的尊重。
教育的本质应当从孩子的个性和兴趣出发,尊重孩子的选择和意愿,而非将孩子当作“私有物”,对孩子为所欲为。身为父母,即便自己认为很好的事,也要充分倾听孩子的意见,尊重孩子的主观意愿,更需保持冷静清醒,不能“越俎代庖”,也要避免因爱而“晒伤”孩子。
短视频可以记录孩子的成长时光,但恐怕不能真正培育孩子的成长。父母在“晒娃”时,不妨问一问孩子是否愿意,或许可以避免孩子感到难堪,还能顺便一起讨论网络晒照的好与坏。毕竟,孩子才是晒出的“主角”。
一个更简单的问题是:“如果照片中的孩子换成你自己,你愿意将这些照片向全世界公开吗?”
0 2
平台机制变相助推
短视频平台始终鼓励用户自由发布内容,较低的创作门槛使每个人都有成为网红的可能。一些家长找不到创作灵感时,索性指导孩子“抄梗”,简单快捷又可获取流量。
“五岁教你画韩系妆容”“御姐与小奶狗的小学生cp”“奶辣风小吊带时尚穿搭”……一些孩子在网络世界被按照大人的模样,一比一“复刻”成了网红。这些变了味的“萌娃”短视频,平台有必要做好甄别、审核,斩断背后的利益链条。
更有甚者,从中嗅到新的“商机”,开辟“如何拍摄孩子能火”“宝妈创业”等赛道,“教导”家长“啃小”赚钱。一些账号遭平台封禁后,继续改打擦边球,以此博眼球、挣流量。平台的审核把关机制时常形同虚设,对一些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一定程度助推了这类行为的泛滥。
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相关政策法规,明令禁止利用“网红儿童”牟利,同时有力开展系列专项行动,严肃查处炒作“网红儿童”行为。但现实来看,这一乱象未得到有效解决,仍有待后续的相关法规政策作进一步完善,平台也亟需细化涉未成年人参与内容的审核标准,建立起举报机制,采取有效的处置措施。最终,需要政府、平台、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构建一个健康、安全、有益的网络环境。
合理“晒娃”可能“晒晒更健康”,但要权衡好短期和长远、金钱和健康的关系,把握住记录美好与消费儿童之间的界限。这也不仅仅是网络乱象,更是家庭价值观错位的体现。“晒而有度”,别再以爱的名义,“晒伤”了孩子。毕竟,在镜头之外,世界还那么宽广。
你会在朋友圈“晒娃”吗?
你“晒娃”前会征得孩子同意吗?
对于“晒娃”这件事,
你怎么看?
评论区聊聊吧!
编辑 | 霍然
综合 | 央视网 浙江宣传 中国教师报 法治日报 南方都市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