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4月23日的晨光初照,南京城内的战火仍在轻微地闪烁。一位身穿军装的营长,名叫管玉泉,率领他的3营在城市的街头迅速前行,目标直指南京的政治心脏——总统府。当时的总统府不仅是政治的象征,更是一座布满机关、警卫森严的堡垒。随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管营长和他的士兵们正面临着一个关键的决断:如何迅速而有效地攻克这一重要据点?



重整旗鼓:从淮海战役到渡江战役的准备

1948年淮海战役结束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这场关键战役中展示了压倒性的优势,管玉泉所在的部队更是在前线取得了显著的战绩。战后,为了进一步巩固胜利成果并为接下来的军事行动做准备,部队在苏北地区进行了必要的休整和调整。这段时间里,指挥官们对部队的装备和物资进行了全面的补充和更新,确保每位战士都能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发挥最大的战斗力。

1949年3月初,随着渡江战役的临近,部队开始了向南京的战略转移。一天清晨,士兵们整装待发,从徐州东火车站出发。列车沿着历史悠久的津浦铁路缓缓前行,窗外的景色从北方的平原逐渐转变为江南的水乡。沿途经过宿州、蚌埠至明光,士兵们透过车窗观察着沿线城镇的风貌,心中充满了对即将到来战斗的期待和准备。



到达安徽滁州后,部队没有停歇,继续徒步向东进发。尽管春天的江南美丽宜人,但士兵们并没有放松警惕,他们在长途行军中保持着高度的纪律和秩序。步行的队伍长龙绵延,士兵们步伐整齐,武器装备随时处于可战状态,以防突发的战斗需求。行军过程中,排、连级的指挥官不时地调整队伍的行进速度和队形,确保队伍的紧凑和高效。

当部队最终到达浦口北面的常家营时,天色已近黄昏。这里距离南京只有一步之遥,士兵们在驻扎地快速搭建起了临时的帐篷和防御工事。每个帐篷里,士兵们分工合作,一边进行日常的武器保养,一边检查自己的装备,确保在即将到来的战斗中一切顺利。晚饭后,他们在帐篷中简单地交流着各自的任务和预期,然后早早地休息,为第二天可能到来的激烈战斗储备体力。



思想武装: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在江北常家营驻扎的日子里,部队领导充分意识到即将面临的渡江战役的严峻挑战。面对这种情况,部队的日常训练和活动节奏明显加快,旨在确保每位战士都能在接下来的作战中发挥最佳状态。

每天一大早,随着第一缕阳光的照射,士兵们便集结在训练场上,开始了一天紧张的军事训练。排长和连长们指导着士兵们进行各种战术动作的演练,包括突击、隐蔽、夜战和河流渡越等多种战场技能。同时,士兵们也在河边进行了实际的水域训练,模拟在无船只支持的条件下如何使用简易的漂浮工具安全渡河。



此外,部队领导十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特别是在此次战役中的重要性。部队的政治教员每日都会在营区内组织政治学习班,广泛宣讲党的政策和战争的意义。

在夜晚,士兵们围坐在临时搭建的帐篷或者营火旁,政治教员或者连队的领导会带领大家讨论白天的学习内容,交流自己的理解和感受。通过这种形式的交流,士兵们的思想认识逐渐统一,并对即将到来的渡江战役抱有坚定的信心和决心。

渡江前夕:困境中的智慧与勇气

1949年4月22日黄昏,当部队接到起渡的命令时,士兵们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但他们面临的第一个挑战是国民党军队已经将北岸的所有大船转移到南岸,这一策略使得渡江变得异常困难。



在临近的村庄中,解放军战士们迅速行动起来,与当地村民进行交流,寻找可能用于渡江的任何可行工具。村里的百姓虽然物资匮乏,但他们仍然尽力支持解放军,提供了木盆、稻桶以及几只旧木船。虽然这些渡江工具简陋,但士兵们迅速开始了适应和改造,使其能够承载人员和少量装备过江。

随着夜幕的降临,解放军开始了渡江准备。在岸边,士兵们组织成小队,每个小队负责一只临时改造的渡江工具。他们检查了每个木盆和稻桶的稳定性,确保在渡江过程中尽可能减少风险。虽然这些工具原本不是为渡江设计,但经过临时加固后,它们能够在水中保持一定的平衡和浮力。



在启动渡江之前,部队的指挥官进行了最后的布置,分配了每个小队的具体任务和路线。随后,在一片寂静中,第一批士兵开始悄悄划水,试图在夜色中隐秘地接近对岸。部队中的通信兵负责在两岸之间进行信号的传递,确保每一批渡过的士兵都能得到及时的支援和指令。

随着夜深人静,更多的解放军战士开始使用木盆和稻桶过江。在水中,每个人都小心翼翼地保持平衡,尽量减少声响,以免引起敌军的注意。士兵们相互协助,一边注意着水流的变化,一边警惕地观察着河对岸的动静。



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渡江中,解放军展现了极高的组织纪律和团队协作精神。即使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每个士兵都坚持执行命令,坚定不移地向目标前进。一整夜的时间里,数百名战士分批次成功地从北岸秘密渡到了南岸,为接下来的战斗积累了宝贵的先机和力量。

当天的第一缕曙光出现时,大部分的解放军已经成功集结在南岸,开始在新的阵地上迅速组织防御和进攻准备。

突击南京:英勇的攻势与牺牲

渡江成功后,解放军士兵们迅速重整阵容,管玉泉率领的3营作为突击营,迅速组织起来,开始向南京城市中心进发。一路上,士兵们沿着南京西站铁路向东推进,步伐坚定。清晨的露水还未干,铁轨两旁的树木在晨光中略显青翠,城市的轮廓逐渐清晰起来。



推进到一定位置后,部队向南转向中央路,步伐加快。中央路是南京的主要街道之一,两侧是密集的民房和商店,此刻却异常安静,只有偶尔透过窗户看到的市民匆匆一瞥。部队的前进没有受到太大阻碍,国民党军队似乎没有完全准备好应对这样的快速突击。

3营在城市中快速移动,尽可能利用建筑物和其他掩体作为遮蔽,以减少在城市作战中的暴露风险。当部队抵达玄武湖西侧时,眼前是庄严的国民党南京总统府,宏伟的建筑在晨光中显得格外突兀。



攻入总统府前,3营遭遇了一支国民党军队的抵抗。双方在府前的开阔区域爆发了激烈的交火。就在这场交火中,3营的参谋王友才在组织突击时被敌军的狙击手击中。尽管伤势严重,他仍然坚持指挥战斗,直到力竭倒下。士兵们见状,急忙将他转移到相对安全的位置,但他最终因伤势过重而牺牲。

尽管失去了一位重要的参谋,3营的士兵们并未因此停滞不前。反而,在丧失了王友才后,士兵们的攻势更加坚决。他们迅速调整战术,利用烟幕和掩护火力,强行突破了国民党军队的防线,冲进了总统府内部。

胜利之旗:解放军旗帜飘扬南京

当管玉泉和他的部队进入国民党的南京总统府时,他们首先感受到的是府内一片狼藉的场景。文档散落一地,家具被翻倒,显然是在紧急撤离过程中留下的痕迹。士兵们迅速在府内展开了搜寻,检查每一个房间,以确保没有遗漏任何潜藏的敌军。在搜查过程中,他们发现了一名受伤的国民党士兵,这名士兵被迅速控制并接受了简单的急救处理。



在这名俘虏的引导下,管玉泉和他的部队找到了前往总统府顶楼的楼梯。沿着古老的木质楼梯,他们缓缓上行,每一步都谨慎地防备可能的伏击。到达顶楼后,迎面而来的是飘扬在清晨微风中的国民党青天白日旗。

管玉泉走到旗杆前,目光坚定。他亲手将旗帜一角紧紧握在手中,用力一扯,国民党的旗帜从旗杆上滑落下来,落在地板上。随后,他从身边的士兵手中接过了一面红旗,这是他们部队的战斗旗帜,象征着革命的火种与胜利的希望。管玉泉将红旗绑在旗杆上,随后几名士兵帮助他将旗杆升高。1949年4月23日上午8时,当红旗在南京的天空中缓缓升起,迎风飘扬时,整个城市仿佛都在见证这一历史性的瞬间。

几年后的1955年,管玉泉因在战争中的卓越贡献和坚定的领导力被授予少校军衔。此后不久,他在1956年被调任至31军,担任91师副师长的职务。在那里,他继续展示出杰出的军事才能和领导力,为部队的训练和作战准备做出了重要贡献。



直到1981年,经过长达几十年的军事生涯,管玉泉从宁德军分区副司令员的职务上退休。退休后,他选择在福建省的第五干休所居住,这是一个为老年军官提供的安静和舒适的居住环境。在那里,他度过了平静而尊严的晚年,直到2011年8月27日,这位曾经在中国革命和建国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的老将军安详地离开了人世。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