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风行一时的电视剧《亮剑》是不少军事爱好者的童年回忆,其感人之处在于让革命英雄的真实形象再现于荧屏之上。主角李云龙敢打敢拼,打起仗来不要命,就像一个患了精神病的“疯子”。

艺术来源于生活,《亮剑》中的“李云龙”是有现实人物作为依托的,他就是日后成为开国中将的王近山



也正是因为王近山作战勇猛的特点,他曾遭到徐向前的训斥。

得了训斥的王近山,非但不反省,反而回怼道:“徐总指挥,是陈赓旅长害了我啊!”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莫不是王近山胡乱攀咬,想拉陈赓旅长垫背?



顶撞上级的王近山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全国形成了统一战线,红军也改编为八路军,归属于国民党军的作战序列。

此时,本来是红三十一军第九十三师师长的王近山,一度降职为八路军129师386旅772团副团长。



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王近山虽然没上过几天学,但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也明白这句话的含义。彼时,和王近山一同搭档的是河南新县的叶成焕。

叶成焕,15岁参加革命,1930年参加鄂豫皖红军,屡建战功,先后任连指导员、师政委等职务。

并且,叶成焕和王近山不同,性格谨慎,凡事总是三思而后行,让他当772团团长,显然是想让叶成焕管住王近山。



抗战爆发后,日军不断西进,为了打出中国军人的血性,彰显八路军抗日的决心,总部命令129师386旅的陈赓一定要打出几场漂亮的战役,好赢得全国人民的拥护,以及获得苏联等国际社会的援助。

陈赓接到电报,心里立刻有了点子。1938年,温暖的春风回归了大地,枝叶冒出了新芽,386旅在长乐村打响了一次急行军袭击战役。

陈赓亲率麾下主力,包括叶成焕的772团、韩先楚、徐深吉的所属部队,对日军发起了猛烈攻击。



可惜的是,叶成焕在战斗中,旧疾复发,多次吐血。

陈赓知道后,赶来劝说叶成焕:“成焕同志,身体要紧啊,如果坚持不住,还是回到后方吧。”

叶成焕不愿意在关键时刻,躲在后方,更不愿意脱离772团,损伤战士们的士气,就对陈赓说:“没事的,旅长,我的身体我知道,能坚持下去。”



爱兵如子的陈赓见状,只能顺从叶成焕的意思。临走时,陈赓还对772团的警卫们说:“你们一定要保护好你们的团长,尽量不要让他亲临一线。”

此外,陈赓还将王近山叫到一边,叮嘱道:“王疯子,你要扛起责任,多替你们团长分担压力,懂吗?”

王近山点了点头,表示一定不会辜负旅长的嘱托。



可惜的是“墨菲定律”在叶成焕身上再一次应验了。

这天,772团奉命断后。为了侦察敌情,叶成焕带着几名参谋和几名警卫,来到一处高坡,拿着望远镜,远眺地形。

突然之间,日本鬼子发现了高坡有一伙八路军战士,便对高坡进行射击。



说时迟,那时快,一颗子弹“嗖”的一声打中了叶成焕的上身躯干。

叶成焕应声倒地,警卫们立刻将叶成焕抬到安全地点。军医检查了一遍,却发现叶团长没了呼吸。



王近山知道后,怒不可遏,接过了指挥棒,对二营长说:“你去,召集你的人,和老子一起打回去,为团长报仇雪恨!”

在王近山的带领下,772团杀了一个回马枪。追击的日本鬼子眼见不敌,慌忙逃走。这一回马枪,王近山也挂了彩,但也打出了772团的血性。



战斗结束,王近山代表772团,来到旅部开会。陈赓非但没有表扬王近山,反而训斥了王近山一顿,称他是“无组织,无纪律,身为一个指战员,怎么能够不顾一切,冲锋在前?要是一旦出事,772团将会群龙无首,殃及的将是整个772团所有士兵的性命。”



遭到训斥,没有多少文化的王近山不为所动,是一脸的不服气。

陈赓见了,给王近山下了一道死命令,找来了六个警卫员,并说道:“你们给我记住,如果你们团长在有这样不负责任的行为,就立即给我绑了,带到旅部。有我给你们撑腰,不算挟持首长。”

就这样,王近山走到哪里,身边就跟着六个警卫员,这让他感到极其丢脸和别扭。不过,他没想到,自己的这副窘样还被老首长徐向前逮到了。



这天,徐向前不打招呼,来到了772团驻地。

王近山来迎接的时候,六个警卫形影不离。徐向前非常不高兴,就问王近山:“王疯子,你这家伙,本事不大,职务不高,架子倒不小,有六个警卫,恐怕毛主席都没有这个待遇。”

王近山也是憋了一肚子气,就反驳道:“老首长,我也不想啊,都是陈赓旅长使的坏,我也没法子啊,他硬是给我安排了六个探子。”



随后,王近山将事情的原委一五一十都说了出来。

徐向前听了,就问道:“你现在知错了吗?以后千万不要犯类似的毛病,我就给你做主,撤了警卫。”

王近山一听,如同拨浪鼓似的,直点头,这场警卫趣闻才到此为止。



“疯子”外号的由来

王近山,生于1915年10月,早年在湖北黄安当佃农。因为不甘心受地主的欺负,少年就扬言:“要打倒地主老财!”

15岁时,王近山就参加了红军,在鄂豫皖地区活动。1932年夏天,红军处于张国焘掌权的低谷阶段。

在张国焘“正面进攻”的错误指挥下,红军疲惫不堪,老打败仗。

这时,蒋介石又调集了20个团的兵力,企图彻底消灭红四方面军。



危急时刻,红四方面军在徐向前的指挥下,冒着敌人的隆隆炮火和飞机的轮番轰炸,才稳固了防线。

也就这个阶段,王近山第一次领略到了徐总指挥的军事能力,并深为钦佩徐向前。



一次战斗中,时任副团长的王近山率部和敌人展开了白刃战、肉搏战。

混乱中,王近山和一个大个子扭打在一起。敌人人高马大,王近山体型吃亏。

于是,他一咬牙抱着敌人滚下了悬崖,头部被尖锐的石头撞穿了一个洞。

所幸的是,敌人伤势更重。结束了肉搏,王近山也昏迷了过去,还是战士们将王近山抬回了驻地。



至此,王近山打仗不要命,冲锋不怕死的名字响彻整个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也就有了“王疯子”的别称。也正是这场战斗,让王近山晋升为团长。

徐向前还向全军表扬了王近山,称赞他是:“那不叫疯子,是英勇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



之所以徐向前在不同时刻,对王近山敢打敢拼的作战风格有不同的评价,主要是客观环境有着根本性的不同。

在鄂豫皖,红军人数稀少,力量薄弱,急需王近山这类的猛人稳定军心。

可在抗日时期,情况大为不同。那时,八路军一向只在后方作战,外部环境较为安全,且干部稀少,需要保护王近山这类优秀的军事将领。

在徐向前的领导下,王近山秉持着“哪里有红旗,哪里就是第一战场”的信条,多次冲锋在前,完成了一项又一项光荣的使命。



到了抗日时期,王近山跟着刘伯承元帅,学到了很多东西。

根据王近山的女儿王媛媛说:“刘帅让他不但要学会打仗,还要学习文化,学习军事理论。他的引经据典、满腹经纶,教会了王近山专注……这才成了‘士别三日,刮目相看’的吴下阿蒙。”



王媛媛还说过这样一件小事,在战争年代,每逢大仗恶仗,王近山领命出征,刘伯承总是亲自送他。

比如有一次,在一个漆黑的夜晚,王近山牵着马出征,就看见刘伯承亲自提着马灯,在路边为他照亮。

刘伯承还说:“近山,我眼神不好,但要为你照亮前行的道路。”



即便是新中国建立后,王近山每到春节,都会拜望他的两位恩师—徐向前和刘伯承。用王近山的家乡话,便是“烧头柱香”。

对于陈赓,和王近山则更像是亲切的兄长。陈赓也很信任王近山,还经常说:“打起仗来,只要把王近山派上去就行了。”

这个情节极其类似《亮剑》中陈赓对副旅长说的:“李云龙鬼点子多,派他上,准行。”



结语:

别看徐向前、陈赓不允许王近山亲临一线。其实这个习惯,王近山就是学习刘伯承、陈赓的。

据王近山的老部下李德生说:“指挥所靠前,指挥靠前!可以鼓舞士气,也可以更好观察战场瞬息万变的局势,进而做出更加准确的判断。这是刘伯承、徐向前的传统作风。”



王媛媛也说过:“我父亲本来就是一个放牛娃,勇敢是向徐帅学的,谋略是向刘帅学的,果断是向邓政委学的。”正是由于老一辈革命家的言传身教,才会教出不怕死,一心为革命的王近山。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