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贾平凹最新的长篇小说,《河山传》打通了乡村与城市的叙事空间,以改革开放以来的时间为经线,以商人、企业家、进城务工的农民、政府官员等组成的人物群体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为纬线,写出四十多年风云突变的大时代之下小人物命运与国家宏大发展历史的互动与交汇。

《河山传》的行文结构,隐约有《左传》《资治通鉴》等编年体史书的影子,也有中国古代笔记小说的痕迹。小说开局,时间的幕布拉开,空间在读者视野里渐次展开,形成编年史特有的“现场”。这一“现场”又是文学的现场,也就是贾平凹营造的“文学场景”,呈现出中国人改革开放以来的生活长卷。而《河山传》时间线索中的“日常感”,又从饮食及其场景的描写中呈现出来——饮食作为人物生活的物质基础,承载了大量的信息。


《河山传》

《河山传》中的饮食描写,呈现社会发展状态和人物生存状态,不仅是联结故事情节、推动情节演进的道具,其本身就是小说人物生命的组成部分,呈现出饮食和饮食场景背后的深层内涵,摹写出人物情感,使小说人物生动鲜活而立体多面,也反映出时代中的社会风情、地域文化。

根据文本梳理统计,《河山传》中饮食及饮食相关场景的描写共计108处,两万余字。“河山”,河是洗河,山是罗山。青少年时期的洗河是个顽劣任性的人,“洗河让娘不省心,娘想着把洗河认给灶神。”灶神,也被称为灶王、灶王爷、司命真君,在中国乡土神灵谱系里,灶神是掌管饮食的神,也被视为家庭的守护神。饮食,在小说中显然有着不同的意义。

崖底村人熟识的教师文丑良的宿舍里,年轻人围炉饮茶的场景描写更为传神。文丑良是乡村知识分子形象,才华横溢,个性狷介,20世纪90年代的冬夜,众多崖底村的青年去他的宿舍里聚集,谝闲传。农村青年面对城乡巨变表现出的迷茫,乡村教师文丑良作为乡村知识分子对乡村、城市乃至世界的思考,都在深夜饮茶的场景中呈现出来。对自身前途的思索,直面世界变化的惶恐、探究,正是改革开放之初中国乡村底层百姓的真实处境。小说高潮部分,洗河央求文丑良为尚未建成的秦岭别墅写赋。深夜,文丑良趴在公棚的床上写,带着乡土味的烧烤,在繁华初现的秦岭别墅里让两个人物与故乡有了连结,也让读者想起崖底村小学宿舍里寒夜煮茶烟气缭绕的谝闲传。贫寒与繁华的变幻浮现,就像梦境一样。

《河山传》对饮食的描写再现了20世纪80年代直至当下西安城的风土人情。小说写罗山去城河沿喝茶听秦腔,上承罗山和洗河打配合解决翠花路楼盘管道问题的描写,下启洗河帮兰久奎处理祁志宝敲诈老领导棘手事的叙述。这段描写看似闲笔,寥寥数笔却写出了西安市井生活场景,点染出罗山的日常生活,写出他带着浓厚西安地域特色的娱乐爱好。罗山的这种娱乐喜好,也与好朋友兰久奎的生活趣味有了区隔,他谙熟城市底层市井的人情世故,对倾诉古代底层人辛酸的《荒山泪》戏文有情感共鸣,显然他有着自己的悲悯和同情心。


《河山传》插图

罗山的饮食有草根出身的痕迹,“一住进县城宾馆,说要喝酒吃烧鸡。”他是改革开放之初成长起来的企业家、商人,行事豪放不乏诡诈,又有些许出身底层的朴实。他精于寻味,能找到西安城最时尚最奢侈的美食,从而投被请者之所好,引人入彀,但他自己却不为纷繁复杂的美食所动,保持着简朴的饮食取向。这个看来朴厚宽仁,从来没有大凶大恶的企业家,却被坠楼的女人砸掉了头,横死在哑镇,这让读者读来难免错愕。为何为罗山设置这样的结局?小说试图引导读者从世俗角度来评价罗山的成败,更从哲学层面来看待他的生死。

《河山传》是大时代小人物的传记,饮食反映出人物性格和命运。洗河和洗河娘对先吃有疤的红薯还是先吃没生疤的红薯的争论,写出洗河娘面对食物的胆怯卑微,生怕食物消失,而洗河则有了更多自信的选择。洗河娘在洗河生日那天擀面条,把母爱揉进面条里,可她却猝然撒手人寰,物是人非的空幻感让人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小说写乡村葬礼乡俗和各色人等的性格品行:混乱抢夺食物的人,吼叫着维持秩序的八十岁的老人,怀揣着一瓶酒偷偷溜走的肖吉民……在这样的场景描写里,生命短促的紧张感和现实的荒诞感让读者的叹惋油然而生。

贾平凹对每一个人物的好恶并不明显,态度只隐藏在文本之后。因为他认为,“观念会随时改变,事实才长久。后一种的方法只呈现事实,细读细品则有别样滋味,如古镜一样,越擦越亮。《河山传》采用了编年史的形式,它必然是一些事实的呈现,它的叙述也必然是平静的。”读完小说,掩卷长坐,能感受到隐匿在小说叙述背后的作者对人生对世态的感悟,人不会倏忽来到这个世界,又倏忽离开,隐约可见因果。

《河山传》描写了一百多种饮食,其中描写得详细的有三四十种,这些食物本身也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寓意。《河山传》中的爆米花起到了线索的作用,爆米花机和爆米花连贯起一系列人物和情节变化。爆米花机的漂泊意象象征着小说人物的命运,爆米花机随着寻找丢失女儿的楼生茂漂泊四方,洗河也因遇见楼生茂学会爆米花手艺,背着爆米花机从乡村游走到西安城,又因爆米花遇到罗山,而罗山收留洗河,还是因为罗山父亲喜欢吃爆米花。罗老爷子也是城市的漂泊者,对爆米花有着执着的迷恋,同时有着对乡土人情的坚守。爆米花的情节还与罗山、兰久奎等众多人物产生关联,这种带着漂泊意味的食物,有着小说人物关于乡土食物的记忆和眷恋,也是游走城市孤独焦虑时的慰藉。花房子遭遇大洪水时,爆米花又成为救命的食粮,颇具象征意味。


《河山传》插图

《河山传》中出现了两个广西人,于是,广西的饮食到了《河山传》中的陕西。小说里描写了两种广西饮食。一种为“酿”。没有肉的酿菜显得清寒,在异乡落寞而孤寂,就像农村里离乡远游谋生的人。有意味的是,来自广西贺州的“酿”,本来就是客家人的菜肴,客家人是中国最大的流动民系之一,“酿”是漂泊异乡思乡的食物。而第二种广西饮食油茶,却“物离乡贵”起来。广西油茶给呈红带来了商机,她通过油茶来交往商界朋友。油茶是广西侗族和瑶族饮食,在大山里随侗族人瑶族人游走的饮食,从岭南漂泊而来,这种最接地气的带有南方巫医色彩的饮食却成为小说里西安城商界应酬的妙物。

兰久奎淋了雨,得了肾炎,进城住院,洗河去伺候。“兰久奎和杨姨吃饭讲究,既要有营养又要有味道,便变换着买来炒菜和小吃,仅汤,就有鲫鱼汤、乌鸡汤、莲子肚丝汤、燕窝雪梨汤,都不重样。”花房子里的食材有两种,一种是乡土简朴的菜蔬,另一种是奢靡的“高端食材”,贾平凹在小说中并没有对花房子中这两类食材做主观的评判,更多的是让人物因为不同的食材而产生心理变化、矛盾冲突,人物命运轨迹在小说中渐渐显露。罗山在花房子请三位局长,极尽奢华,宾主其乐融融,通过对食物及其烹饪的描写,写出了这场官商勾连的宴饮享乐的放纵与腐败。对人物不加臧否,而犀利的剖析就在饮食的记叙当中。

《河山传》饮食及饮食场景的描写具有语言的美感,往往寥寥数语,写出食物的制作过程、色相形味,读来令人口齿生津。这些描写对理解《河山传》独特的地域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小说描写饮食,更是以饮食为媒介,呈现乡俗风情,人物情感;以饮食及相关场景的描写写出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全方位呈现改革开放四十多年间的世道人心。小说对饮食的描写,崇尚洁净自然简单有味的饮食,对人物饮食中呈现的奢靡、贪婪、暴戾进行了反思,这种反思也引申到对物质主义的反思。读完《河山传》,读者对饮食产生敬畏之心,心生对日常饮食的珍惜,对此生相遇的与饮食有关的人、动物和器物的尊重,对我们身处时代的珍惜。同时,通过饮食描写,小说完成了对人性的洞察和深刻揭示,看似传奇的《河山传》有了形而上的思想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河山传》具有很大的解读空间。

《河山传》描写出1978年以来的世俗图景,贾平凹讲述一个时代的记忆,真实描写和还原了这个时代的物质世界,是“对人性、宿命、命运的深度探究和悉心描摹”。小说的每一个人物角色,都有不同的饮食习惯和偏好。如果把每个人物和各自的食谱对应起来,可以发现,饮食反映了人物性格、成长经历和社会角色,也反映着他的生命节律。如果把一一对应的人物和食谱打乱,对小说进行深阅读的读者还是很快会正确地排列组合。“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兰因絮果,必有来因”,这颇有禅机的“佛曰”也有着深刻的社会学意义。


贾平凹

贾平凹说:“一切文学可以说都是在传达经世的经验,上应天心,下合人望,既有对宇宙、历史、人生的观照,也有对个人的、生存的、爱情的愁苦和喜悦的述怀。”他的文学创作生涯已超过五十年,就像古老民族吟唱史诗的游吟诗人,他是这个民族这个时代的文学讲述者、解读者,他一直用文字讲述这个时代中国人的记忆和物质印记。他的讲述,是讲给曾经在这个世界存在过的人听,也是讲给依然在这个世界里生活的人听,他还要讲述给未来的人听。他在为未来的人记录这个时代的人的故事。《河山传》后记中,贾平凹说:“这样写行吗?这是我早晨醒来最多的自问。如果五十年,甚至百年后还有人读,他们会怎么读?读得懂还是读不懂,能理解能会心还是看作笑话,视为废物呢?”以文学记录自己身处的时代,是贾平凹认定的使命,他用文字刻录这个时代的影像,把时代生活世界还原给读者,让更多读者体会这个时代的氛围、情绪、情感。

“《河山传》写的是四十年间的生活。这四十年社会剧烈转型,什么事情都在发生着,如一条大河而下,汹涌澎湃,堤岸在崩溃,屋舍在倒塌,但又改变着两岸,滋润了更多土地。这伟大的四十年过去了,回头来看,我们是怎样走过来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有哪些故事,这些故事为什么发生,有哪些困境,人性又表现如何。在我的创作中,我想有一个集成的作品,这便是我写《河山传》的意义。”显然,贾平凹写《河山传》是从为百姓立传入手,“当个人命运与时代命运在某一点上相交了,就可以有写的东西,写出来的个人命运也就是时代命运。这也是书名之所以叫‘河山传’的原因。”

《河山传》里的西安以及西安周边乡村,是《河山传》的现实地理空间,又是文学空间。这一文学空间是这个时代的精神容器,小说中关于饮食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场面和复杂的人物关系,都鲜活在文本当中。这个时代能为后世留下些什么呢?这是超越现实的精神念想。

有如盛满饮食的容器,贾平凹营造了我们民族一个时代心灵和精神的容器,这里有着这个时空的世道人心,也有作家不动声色的理解和反思。正如贾平凹所说:“文学使现实进入了历史,它更真实而有了意义。”

(作者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首席编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