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北京报道

当权威专家写起本领域的科幻作品,将科学与文艺高度融合,那将会散发怎样的魅力?由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新书《太空探针》,给出了一份答案。该书是资深空间科学家吴季创作的第三部科幻小说。书中以严谨的科学建构和大胆的宇宙想象,融真实感与幻想性于一体,受到业内高度肯定。


新书发布

1月9日,“‘科幻视野下的空间科学前沿洞察’——《太空探针》新书发布暨交流分享会” 在北京图书订货会四川展团举办,吸引了众多读者关注。中国出版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会长郭义强在致辞中说,自《三体》之后,以科幻小说的形式传播科学精神实属难得,而由本领域权威专家撰写科幻小说来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更是难能可贵。

吴季:坚信科技的进步必将让梦想照进现实


《太空探针》

《太空探针》中的故事设定在2045年。一场意外的空间碎片事故致使K01项目失败,空间科学家林一萌生出将未实现科研目标的太空望远镜放置在青藏高原高塔上的设想,由此开启了 “太空探针” 高塔建设以及后续收到外星文明问候的惊奇之旅。故事不仅展现了科学家群体卓越的创新思想、深厚理论功底和超强技术能力,是对新一代中国科学家的赞美与讴歌,还蕴含着对人类与外星文明交流的深刻畅想。这本书讲述了科学家将太空望远镜置于青藏高原高塔“太空探针”上,开启全新科研探索的故事。书中不仅彰显了科学家的创新精神与技术实力,还让读者跟随“太空探针”收到外星文明问候,畅想星际交流。全书生动诠释了 “科幻和科学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相互印证” 的思想,同时也让公众更直观地了解到国家重大科技战略和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

吴季是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理事长。曾任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I期)负责人,嫦娥一号、三号有效载荷总指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子午工程”I期总经理等。2010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18年获中国航天基金会特别奖,2022年获国际空间研究委员会(COSPAR)国际合作奖,同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将10118号小行星命名为“吴季星”。在进行科学研究的同时,他还善于用科幻文学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考,著有《月球旅店》《月球峰会》两部科幻小说。

谈及创作契机,吴季表示源于对空间科学的深度研究和对人类未来命运的深刻思考。凭借自身深厚的科学功底,他在书中描绘的“太空探针”第一阶段任务和系外行星探测等未来科技设想,并非毫无根据的空想,而是建立在现有科学知识和对未来技术发展的合理预测之上,他还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背后的科学原理和技术发展趋势。对于“太空探针”的落地建成,吴季认为可能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的不断研究和探索,但他坚信科技的进步必将让梦想照进现实。


交流分享会现场

刘慈欣点赞:作品有着可触摸的坚实质感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总工程师孟新在现场谈到,科学家创作科幻、科普作品,这一尝试意义重大,一方面能让科学家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大众传播复杂科学知识,拉近科学与大众的距离;另一方面,科幻作品中的畅想和创新思维能反哺科学研究,推动科学畅想成为现实。《太空探针》为科研工作者带来了新的视角和思考,能够激励他们在科研中勇于创新、突破传统。

关于科幻小说与传统科普作品在知识传播方式的差异,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尹传红说,科幻小说通过构建充满想象力的故事框架,将科学知识巧妙融入其中,让读者在身临其境中潜移默化地吸收知识。而传统科普作品缺乏故事化包装,知识传播相对简单、直接。这种差异使科幻小说在吸引读者、激发兴趣方面独具优势。

这部小说在科幻小说业内引发高度关注。比如刘慈欣点赞这部小说时说,“科幻小说一直在努力把奔放的想象写得如新闻报道般真实,《太空探针》达到了这个目标。大胆的科技创想用精准的技术细节表现出来,让作品有着可触摸的坚实质感。从这本书中,我们激动地感受到了现在已经罕见的科幻小说最本原的魅力。”

在另外一位资深科幻作家王晋康看来,探索地外文明的存在并与其沟通是人类的梦想,吴季在这本书中从科学和技术两个层面揭示了这种可行性。“故事既有丰富的科技内容,又有扣人心弦的悬念和精彩的结局,是一部出自科学家之手的科幻佳作。”

(摄影:蒋翼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