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每天上传20张劝导交通违法的照片,每月可领300元补助!

碧翰烽/文

据半月谈记者在某村现场看到,有一块摘掉的牌子为“交通安全劝导站”。当地村干部说,这个“站”要求村里安排专人负责,每天上传20张劝导交通违法的照片,完成者每月可领300元补助,但是这个村常住人口只有100多名,完成任务并不现实。

应该说,这个交通安全部门安排基层工作,还是有一定担当的,至少给基层组织配套了资金。不像有的部门只是安排任务,只是给责任,不给人、不给钱、不给物,也不给职权。

如果能够在人财物职权等方面给予保障支持,真正做到“费随事转”,相信基层负担能够得到很大遏制。在基层工作,哪有没有压力的事情?关键问题在于保障能力,还有更为重要的自主性与灵活性。

不过,这个交通安全方面的补助内容,还是有些令人费解。

从这个工作的本意来看,就是希望村里加强对交通违法行为的劝导,以便从源头预防和减少交通违法行为,从而遏制交通事故的发生。

这应该是一种源头治理、群防群治的思维模式,毕竟在农村,随着交通工具的快速增加和道路建设的快速发展,村民的交通安全意识还没有跟上,无牌无证,不戴安全头盔,酒醉驾,闯红灯,等等一些交通违法现象比较突出,特别是一些老年驾驶人安全意识更为令人担忧。 从这个层面上讲,应该鼓励基层创新。

可是,这里面有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规定每天上传20张劝导交通违法的照片。这个规定貌似是为了规定基层的工作任务,希望他们能够上路开展工作。

问题在于这20张照片是不是符合科学、符合常识。首先,能不能完成?100多名常住人口,有没有那么多交通工具?如果有,是不是都会开出来?如果开出来,是不是会集中到某条道路上?

其次是怎么完成?是真正真实地对道路劝导进行拍照?还是随便拉几个人作假成交通违法行为进行拍照?

所以说,像这种规定了违法行为次数的操作,一般会存在几个问题:一是违法行为规定了数量,如果没有违法行为,为了完成任务,就有可能造假违法行为。

二是规定了数量之后,就会大大增加村干部的工作量。比如每天20张照片,一张照片所需要做的工作,就算15分钟可以完成,也需要300分钟,即5个小时,那工作量是非常大的。毕竟村干部不可能只干这一件事。加之还有开会、迎检、材料等工作缠身。

三是如此大量地上传劝导照片,是为了说明自己加大了交通安全的预防力度,还是说明自己已经尽到了责任?

因此,要加强村里对交通安全违法行为的劝导,这个工作思路应该是可以的,尤其是给予补助,更能让基层村里接受。问题是如何推进这项工作?应该采取怎样的方法来推进落实?

其实,最好的一个办法还是结果导向。一方面可以挑选一定时间组织村干部和志愿者进行集中劝导,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另一方面根据交通事故起数、查处违法行为等来确定,也就是说,只要在一定时间段没有发生事故和交通违法行为,就可以给予一定补助。当然,前提是村里做过相关工作,至于具体怎么做,不用过多规定。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