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1日,在中国考古博物馆“中华文明溯源”系列学术讲座上,一名北京的小学生向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室主任王宁远提问。新华社发
新华社北京1月9日电(记者翟翔)中国考古博物馆一场关于良渚文化的讲座开场前,馆长刘国祥询问观众,有多少人已参加过中国考古博物馆“中华文明溯源”系列学术讲座,十余位观众举起了手。
这个系列学术讲座自2024年6月开启,每周六上午邀请知名专家来到中国考古博物馆,聚焦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重大考古发现和最新研究成果,与观众分享并互动。关于良渚文化的这场讲座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室主任王宁远主讲,讲述长江下游区域距今6000年到4000年之间的发展历程。
“良渚文化中期统一规划礼仪中心、城墙及水利系统。良渚文化体现了早期国家社会组织产生和演变的清晰过程,为中华文明探源研究提供了样本。”王宁远介绍说。
“良渚古城是一个各类资源由外部汇入、人口跨区域聚集的都市,其影响力和发达程度超乎想象。”王宁远说。
王宁远回答了多位观众的提问。深入浅出的讲述,让“高冷”的史前考古变得生动有趣,赢得了观众的共鸣,现场不时爆发出掌声。
2024年10月12日,在中国考古博物馆“中华文明溯源”系列学术讲座上,一名观众拍摄有关青铜器的讲义。新华社发
针对大家普遍关心的良渚文化如何结束以及其标志性的玉琮在全国范围内的流传情况,王宁远解释说,环境研究表明良渚晚期水患频繁,可能影响了稻作生产,人群向周边移动,玉琮和其代表的观念也随之影响了中国多个地区。
“这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生动写照。”王宁远说。
刘国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从事了30余年红山文化考古研究,来到中国考古博物馆任职后,他推动创办了这一系列讲座。随着举办的期数越来越多,在开场前,刘国祥在观众中也看到了越来越多熟悉的面孔。讲座结束后,不少观众告诉他,他们对“何以中国”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感到拉近了与考古学的距离,还有观众希望能成为讲座的志愿者。
“讲好中华文明故事,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刘国祥告诉记者,愿每一场讲座都成为一座桥梁,让公众在追溯中华文明起源的对话中,感受到厚重与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