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我是纺织材料课程群虚拟教研室的虚拟助教小织,如果您需要我的帮助,点击我的头像和我对话……”当科技感满满的小织现身东华大学“纺织材料学”课堂,它不仅为每个学生提供定制化学习方案、智能测验和学习计划,甚至能做学科交叉建议与计划。


人工智能让专业课的课堂大变样。“纺织材料学”这门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俞建勇领衔教授的国家级一流课程,已从传统教学、慕课、线上线下混合迭代到生成式AI+模式。

本学期开始,东华大学将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融入大学必修课程体系,给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

融入前沿模块,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改革正在进行中

你了解和你形影不离的“小红书”吗?你知道海量的数据中富含“金矿”吗?跨学科的科技先锋如何“养成”?怎样激活你隐藏的“学霸属性”?或许这些问题,都能从东华大学的“新”课中找到答案。

冬日暖阳下的校园,在“计算思维与人工智能”的课堂上,来自纺织、化工、环境等学院的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跟随着东华大学计算机学院刘晓强教授的讲授,一起步入人工智能的世界。


在刘晓强看来,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不能以技术深度为目标,而是要以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裁剪并整合教学内容,在智能思维、技术和应用设计方面进行平衡。

如今,东华大学人工智能通识教学1+X课程体系综合改革正在进行中。“1”就是“计算思维与人工智能”必修课程,课程经过全新升级改造,强调计算思维的培育,着力提升学生运用编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核心能力。同时,创新性地融入了人工智能前沿模块,学生在运用程序开发人工智能应用的实践过程中体验感满满。

学校还为在课上没有“吃饱”的同学开出了X门创新应用技术类选修课程的“自助餐菜单”,该系列课程共有多门技术方向课程供大家选择,对接不同学科领域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与兴趣偏好,为“智能+”和“互联网+”创新应用提供信息技术基础。


例如,国家级一流课程“数据科学技术与应用”中关于“金属材料水中腐蚀性分析”的案例,学生通过收集历年水资源相关数据,预测未来年度总用水量和废水排放总量,对污水处理设施是否超负荷进行评估。

AI工具让专业课堂“变脸”

将人工智能嵌入专业课程,东华大学建设一批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基础或前沿拓展专业课。

东华大学“中国美术史”课程的教学实践中,特别开设了“AIGC虚拟数字教师小课堂”,鼓励学生结合AI手段生成虚拟数字教师。相较于传统的文字与静态图像的单一呈现方式,利用数字教师兼具动态展示、满足个性化需求互动性良好等优势,对课堂普适性知识形成有益补充,加深学生对艺术史知识点的深度理解。

在艺术史论课堂上,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冯鸣阳副教授鼓励学生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对经典作品进行“文生图/图生图”的艺术创作,通过调整相关参数,生成风格或构图、内容相似的作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艺术创作的规律和创新的本质。

“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大背景下,教师、学生、知识、能力等若干关键要素的互动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每个专业、每个学生、每个教师‘一个都不能少’,要主动迎接其中的机遇与挑战,全面提升教师的人工智能素养与能力。”东华大学教务处处长杨旭东告诉记者。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