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除了少部分“宗族祠堂文化”比较盛行的地区,还能用“家谱”的方式记录着老祖宗的踪迹,其他大部分地方都逐渐没有了。清明祭祀也最多往上三代,有多少人还记得更久远之前的历史?
连大活人,都随着过去天灾战乱到处迁移,导致家族历史已不可考。更何况一件小小的古董?那是能随手装在包里,也能随时交易给别人的器物,难道每次都要拿个小本本记载下来?
可如今,对待一件古董文物的“合法性”,不论是拍卖行还是文博机构,都在用“传宗接代”的方式来应对。
一代代的往下传,看似很有合理性。不说远,就说580多年前宣德年的瓷器、香炉等物。除了宫廷收藏,那么流传在外的,有明确记录的又有多少?
假如一件宣德瓷,到成化年间有人收藏了再记录下来,中间可以隔几个年号,再到万历时代、天启时代,只要有人再次记录,那就算续上了。
这个是比较权威的“流传有序”的方式,后面到康雍乾,再到民国,每个时代都有人记录。那么这一整套下来,说“传承有序”那是可以理解的。
然而有这种纪录的拍卖品,在拍场上连百分之一都不到!
就说那件2.8亿的鸡缸杯,最早的记录也只能追溯到民国,然后被某个收藏世家发现,再上几次拍卖弄个纪录,最后拍出天价。
那更早之前的“传承”历史呢?不好意思根本没有。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其实有个上百年的传承记录和“名家旧藏”的历史,就已经非常不错了。
如今那些上拍的,甚至都百年传承记录都找不到,就生编硬造“捡大漏”的故事,然后用“海外回流”的幌子来打掩护。
您说这样的事实摆在眼前,“传承有序”的谎言还能继续下去吗?
王世襄
王世襄老先生,当年为国家追回了上万件藏品,两千多件国宝,他自己却被故宫开除。精心收藏的古董家具,差点为别人做了嫁衣,后来他为了将这些家具保护起来,以十分之一的价格卖给香港朋友,然后再让朋友全部捐给上海博物馆。
为了保护文物都做到这份上了!再看看张伯驹的晚年遭遇,只能叹口气了。
当年无数的国宝填满了各大博物馆,有多少是“传承有序”的呢?不都是各个真正的专家、民间顶级收藏家一起努力,将明珠蒙尘的宝物,在旮旯角里找出来的吗?
说白了,为了“合法性”,连基本的“逻辑性”都不要了,就强行往上套。
缺乏充分的证据怎么办?那就在圈子内选几个人,弄个“名家旧藏”的往事,再弄到国外搞点“海外回流”的拍卖纪录。没有传承的证据链,就硬生生搞出个“利益链”。
就这一点,哪怕对收藏一窍不通的外行人都看出来了,难道他们自己不知道?可就是有恃无恐,垄断了你能咋办?说到底,专家和拍卖行垄断“话语权”后,做的不再是“寻宝”的事,而是把“宝”都拒之门外。
这样的话,他们自己手里的库存,就能利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