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来关注我们吧

加强思想理论武装是百年大党永葆生机活力的关键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思想理论武装工作,特别是青年思想理论武装工作,在多个重要场合就青年学习、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为开展理论青年化传播提供了根本遵循。开展青年理论武装工作不仅要把握理论的“彻底性”,还要与时俱进,以青年人喜闻乐见的方式使理论直达青年人的内心。近年来,浙江省深入开展“8090”和“00后”新时代理论宣讲工作,使广大新时代青年成为新思想的“忠实粉丝”,成为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优秀讲师”,让理论宣讲成为立于潮头的“之江潮声”。

一、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理论武装的系列重要论述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年理论武装工作。他在浙江工作期间,就曾多次亲自上讲台为青年上思政课,做青年的人生引路人。他还在“之江新语”专栏中发表短论《理论学习要有三种境界》,就如何开展理论学习阐发了自己的观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理论武装青年作了系列重要论述,为我们在新时代用党的创新理论滋养青年、铸魂青年、赢得青年提供了方法指引。

赢得青年是党的事业持续兴盛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取得的所有成就都凝聚着青年的热情和奉献。”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中,青年人在不同历史阶段都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在保卫国家、守护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获得青年人的支持,是党的事业持续兴盛的重要保障。青年正处于人生最具生命活力与思想活力的阶段,不仅拥有改造世界的热情,更具有良好的可塑性,青年受到何种价值引导,直接影响到青年的道路选择与价值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是我们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对青年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获得青年人发自内心的支持与认可,是党的事业持续兴盛的重要力量来源。获得青年人支持的关键在于,通过理论武装青年,向青年阐释清楚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及治国理政的思想理念,使青年充分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代表谁的利益、为谁而服务,以及所要践行的伟大道路。在青年明晰党的思想主张的基础上,党才能获得青年群众发自内心的价值认同与情感认同,获得青年人的拥护与加入,实现队伍力量的发展壮大。


2024年8月,“00后talker”走进乡村进行情景式宣讲 浙江省委宣传部/供图

理论武装青年是做好青年工作的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青年工作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的战略性工作,其成效直接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命运前途,新时代做好青年工作的切入点在于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青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这一时期心智逐渐健全,思维进入最活跃状态,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青年人对社会主义事业的使命感、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建立在以科学理论进行正确教育引导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组织广大青年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增强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由此,面向青年开展党的创新理论教育,理直气壮地讲好社会主义的“大道薪火”,对于做好青年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构建理性认同是铸就青年理想信念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理想信念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仅凭感性的情感绝不能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纵观党史,无数革命先驱,无一不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的深刻价值认同铸就了他们牢固的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复旦大学党员志愿服务队回信时,就强调:“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要坚持做下去、做得更好。”青年人传播党的创新理论,也是建立在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建立在自身的理论自信和理论自觉基础上。“明理”是本质和根源,只有先“明理”,才能“信理”,乃至践行“理”。培育青年人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形成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价值共识,不在于向青年人灌输直接的结论和观点,根本在于宣传教育过程中充分把握理论的“彻底性”,理直气壮、正本清源地向青年人讲清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深刻指出:“要引导学生从社会主义思想源头和历史演进中,从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和伟大实践中,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不断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青年人只有知其所以然,才能明理、懂理,并在客观事实的验证对比中逐渐构筑理性认同,最终形成价值共识、铸就理想信念。


2024年8月,“00后talker”直播式宣讲“四千精神” 浙江省委宣传部/供图

理论青年化阐释是助力青年掌握理论的重要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青年工作的论述中,多次强调要增强改进理论武装青年的方式方法。他指出:“要采取青年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形式,用科学的理论武装青年,用历史的眼光启示青年,用伟大的目标感召青年,用光明的未来激励青年。”“要高度重视对青年一代的思想政治工作,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不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和形式。”理论武装青年是一个向青年传播理论、表达思维观点的过程,不仅要讲理论,还要考虑如何让青年更充分地理解理论的内涵,实现对理论内容高效的吸收转化。在做理论宣传教育工作过程中,用以武装青年的理论内容是科学严谨的,但宣传理论的方法可以灵活多样,阐释理论的语言也可以丰富多彩。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艾思奇纪念馆时,就号召要向艾思奇学习,“传播好马克思主义,不能照本宣科、寻章摘句,要大众化、通俗化”。青年人是时代新人,其自身的思维习惯和语言习惯都有独特的时代标识。理论武装青年是一个与青年人思想交流的过程,要想取得更好的交流成效,必然需要与青年人的思维习惯和语言习惯相适应,将理论用青年人感兴趣的方式通俗易懂地说给青年人听。“善于用青年易于接受的语言和方式阐述党的主张”,通过实现理论的青年化、时代化助力青年更好地掌握理论。

二、准确把握有效应对理论青年化、大众化传播面临的问题

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转型期,社会结构更加复杂,生产生活场景更加丰富,价值观念也更加多元。特别是互联网、AI等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深刻地变革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这也导致理论青年化、大众化传播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打通青年与理论之间的交互通道,需要准确把握有效应对以下几方面问题。

从理论传播的主体看,如何构建官方主导、多元参与的传播新格局?理论传播的质量和效果取决于理论传播主体的素质和能力。传统的理论宣讲主体主要由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社科理论界专家学者、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等构成。这些参与宣讲的主体具有深厚的理论素养、丰富的知识储备,但需要看到的是,这些主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更加注重信息的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与青年的交流互动关注可能还不够,固有的话语体系和思维方式不一定能够让理论直抵青年人的心间。

理论传播是一个由多领域、多方面、多层次、多主体构成的复杂系统,需要构建党委主导、社会参与的新格局。特别是在人人都是“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理论传播者与接受者的界限逐渐淡化,相互之间的关系也趋于平等互动,这也为我们调动社会公众参与理论学习、理论传播的热情提供了条件、创造了可能。在“大传播”“大宣讲”的语境下,企业家、创业者、青年学生等社会各个群体都可以成为宣讲的主体。多主体的参与可以实现传播由单向度、平面化到多视角、立体化的转变,使党的创新理论在交流互动中更加可亲可近。

理论青年化传播主要靠青年。有调查显示,如今的青年群体中产生了“圈层化”现象。青年人因趣缘相投而汇聚到同一圈层文化,并结成具有相对稳定价值认同和情感归属的圈层社群,一些年轻人只在自我认可的特定文化圈层中进行信息交互。在“圈层化”社交中,青年群体容易产生价值盲从,比如部分青年在面对某一热点新闻时,为了使自己的观点与大多数“社友”保持高度一致,往往缺乏深度思考和理性判断而人云亦云,导致网络舆论时常出现“一边倒”的现象。这就启示我们“青年人最懂青年人”,要让理论穿透青年圈层,就需要发挥青年群体的作用,让青年人带动青年人既成为理论的受益者、实践者,也成为理论的传播者。


2024年11月,“说唱式”宣讲走进古街区 浙 江省委宣传部/供 图

从理论传播的内容看,如何用理论照亮现实?理论的最大魅力在于它能解决人民群众思想上的困惑,在把握社会思潮总体趋势中使人获得教益。理论传播最常见的方式就是通过学术文章来分析其内在的学理逻辑,通过理论文章阐释其潜在的理论内涵。学术文章、理论文章的优点是全面深入系统,但阅读门槛较高,传播力受限。理论宣讲做的是“面对面”的思想工作,不能把宣讲内容简单等同于文件报告,等同于学术研究、理论文章,需要根据听众的特点,特别是青年的特点,做内容的再生产、再转化,不断把抽象的理论还原于现实生活,使理论与群众的实际生活、日常生活结合起来。

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与较量尤为激烈,青年群体在心理、思想、行为发展方面存在诸多的不确定性,价值观容易发生动摇。理论青年化传播中就需要更加通俗易懂,更接地气。比如,针对社会上出现的“普世价值观”、西方“宪政民主”、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等错误思潮,理论界的不少文章进行了旗帜鲜明的驳斥,但一定程度上,这些文章的理论深度限制了传播广度,仍有不少青年受西方错误社会思潮和社会不良价值取向的影响。

理论传播要在纷乱错杂的“舆论场”上站稳脚跟,就需要把握青年的成长规律,增强理论对现实的观照度。如何以典型案例、热点问题为抓手,用有“烟火气”的叙事方式帮助青年廓清认识、驱散迷雾,增强理论对现实的阐释力﹔如何提高青年的参与度,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青年增强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如何面对青年的思想困惑,敢于亮剑、敢于发声,将主流价值声音扩散到每一个青年圈层﹔如何改变青年对科学理论的态度和认知,让“科学理论就在青年身边”成为青年群体的普遍共识,都亟待拿出有效对策。

从理论传播的语言看,如何从政治话语转化为大众话语?当前,理论传播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政治话语、学术话语意味较浓的问题。比如,有的生搬硬套、削足适履,用高度凝练规范的政治文本和文件报告来作宣讲,让青年提不起兴趣﹔有的用静止的眼光、陈旧的概念范式来观察和阐释变化中的现实,无法让青年解疑释惑﹔有的满足于机械考证,脱离实际、玩弄考据,让青年难读难懂等﹔有的不分场合、不顾对象,讲话写文章语言错位,青年觉得高高在上、难以接近。这些问题造成理论传播有效受众减少,使得理论的权威性、影响力面临被消解、被流失的风险。还需要看到的是,在互联网场域下,政治话语、学术话语、 大众话语、网络话语相互渗透,话语生态越来越复杂,不少年轻人还建立一套“自属”话语体系,比如“火星文”“怨妇体”等文本和符号,这些“自属”话语的形成,也无形中给理论青年化传播增加了难度。

理论具有权威性,但不等于理论传播是“高冷”的,“可望而不可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历经百年仍具有强大社会影响力,关键就在其具有大众品格、大众立场。我们常讲的学理化阐释、学术化表达、体系化建构,背后的道理、学理、哲理、原理,都是一种学理话语,这些话语要被老百姓学习掌握、被青年人学习掌握,就必须把它再转化为一种大众的、青年的话语。习近平总书记也常常运用人民群众熟悉的话语方式来阐发观点。比如“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踏石留印、抓铁有痕”“有盐同咸,无盐同淡”等,既平易近人又意蕴深远,为我们做好理论传播工作树立了典范。

创新话语表达是实现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大众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只有用普通受众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更有感染力的表述来进行理论传播,把理论讲透彻、思想讲鲜活、实践讲生动,才能不断提高理论的传播力、影响力、凝聚力和引领力。《觉醒年代》在B站圈粉无数,就是找到了理论与青年趣味点、关注点的结合点,实现以理服人、以文化人、以情感人的传播。这也启示我们,理论传播要在吸纳特色表达的基础上,生产出符合其形象和认知规律的理论作品,比如青年人熟悉的网言网语、吐槽、梗等,都是理论传播可以借力借势的手段,可以用其温度和魅力穿透表象,直抵青年的精神世界。


2024年11月,快闪微宣讲活动走进传统古村落 浙江省委宣传部/供图

从理论传播的形式看,如何从单向灌输转向多向互动?过去,人们的“信息源”比较单一,电视新闻、纸媒资讯几乎覆盖了人们的所有信息渠道,如今,小红书、B站等各类网络社交平台上的信息令人眼花缭乱,AI生成成为不少年轻人获取信息的捷径。充足的信息源、便捷的获取方式,使得人们超越时空限制进行即时、高效、充分的交流。但恰恰是信息的多元化容易导致舆论的分散化。美国学者蒂其诺等人曾提出了一个“知识沟”的概念:随着接受讯息量的增多,由于理解力的不同,接受的讯息越多,文化程度差距较大的群体间知识积累越为悬殊,对同一问题越难形成共识。这就意味着“一个腔调唱遍天下”理论传播方式行不通了,需要针对对象的接受期待和理解偏好,进行“滴灌”式传播,而不是大水漫灌。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理论不是静止的教条,而是可以在交流互动中不断丰富完善。当前,互联网开启了一个平等性和互动性兼容的交流空间,客观上为不同群体平等、理性、建设性对话,推动理论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理论青年化、大众化传播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在开放互动的话语场景中,针对不同传播对象,激活不同传播主体,实现不同形式、不同话语的转换,在自由而良序的言论场构建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主流意识形态。

在青年群体中做好理论的互动传播,关键要从青年的视角出发设计互动式传播内容。可以采用青年群体喜闻乐见的形式和方式,抓住青年的兴趣点,尤其要注重发挥青年群体在网络空间中的关键作用,把“话筒”交给青年,用“青年活力”激发“社会能量”。比如,辩论式、研讨式、沙龙式的理论传播方式,可以让青年“人人有思考、人人能发声”,在交流碰撞中深化对理论内涵的理解﹔又如,年轻人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像情境式、快闪式、脱口秀等来宣讲理论,既符合青年的接受习惯,又能产生较好的传播效果。

从理论传播的载体看,如何从一元呈现转向多元融合?当前,我国传播生态发生极大变化,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近11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8.0%,青少年成为互联网用户的新增主力。移动端互联网应用社交化属性不断增强,越来越成为传播理论、凝聚共识的新平台。这就意味着理论传播不再是书本、报纸、课堂的单一呈现,如何适应新的传播生态,顺应新的传播规律,在互联网中提升理论传播的立体感和贴近感,是理论青年化、大众化必须回答的问题。

需要看到的是,理论在互联网中的传播也还存在一些困境。比如商业互联网平台构建算法进行精准推送,编织“信息茧房”,无形中消解了主流舆论传播的声量,理论传播难以打通“最后一公里”;又如主流媒体正向舆论引导气力不足,对自媒体的引领力不够,在一些舆论关注的热点话题上话语旁落,没有起到舆论引导的作用。

推动理论传播青年化,就是要通过主流媒体和自媒体、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媒体和全媒体相结合,全方位构建党的创新理论宣传的话语体系和传播体系。主流媒体需要更加注重深耕信息内容,善于将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影响舆论的素材、话语,推出观点鲜明、发人深思的深度理论作品,进一步提升理论传播的思想“附加值”,在讲好理论故事,阐释好中国道路、中国价值中引人入“道”、启人悟“道”。还要善用技术赋能,充分利用网络空间的技术优势,将短视频、直播、大数据、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等新技术新载体有效整合,通过轻量化传播、沉浸式传播、分众化传播,开创理论传播的新局面。还可以用好大数据分析,探索理论与大众兴趣爱好、关心关切的结合点,切实改善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

三、青年理论宣讲的浙江探索与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浙江把青年理论武装摆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突出位置,以宣讲为抓手,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创新思路、方法、路径、机制,培养一大批有站位、有情怀、有钻研、有本领、有作为的优秀青年宣讲员,为构建起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传播新格局作出浙江贡献。

高位推进,营造青年理论宣讲的浓厚氛围。青年理论武装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整体性的工作,需要站在培养时代新人的高度,进行整体谋划、统一部署。浙江运用系统思维,推动青年理论宣讲从点上先行向线上延伸再向面上覆盖持续跃变,全省上下形成了青年学习新思想、传播新思想、用好新思想的新风尚。一是纳入总体布局。围绕学习宣传贯彻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浙江省委历届全会均对理论宣讲工作作出谋划,作为打造文化高地、思想大省的重要举措。省级层面多次召开了工作现场会、部署动员会、理论研讨会,研究实施党的创新理论走心工程,部署青年理论宣讲工作。省委专门印发文件保障宣讲员队伍建设,并就重大主题宣讲下发工作方案,将完成情况纳入各级党委班子党的建设年度综合考核。二是构建工作体系。全省探索建立了青年理论宣讲的内容供给、激励创新、以赛促讲、评价考核、培训提升、服务保障等机制及相应举措,全省11个设区市和省直机关、高校、国有企业、共青团等均建立了相关组织体系、工作制度,制定了项目化工作清单,部分地方和单位还设立了实体化运作专班。像衢州、台州等地还有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联合制定基层理论宣讲标准化体系,对宣讲队伍建设、阵地建设、资源库建设、运行程序、宣讲服务要求、评价与改进等提出明确要求。温州探索“社会力量办宣讲”,成立全省首个宣讲家协会,创新宣讲工作组织动员体系。三是实现全域推进。近年来,从基层一线到机关大院,从大专院校到科研院所,从国有企业到民营企业,从行业协会到志愿服务团队,从为民办事之窗到对外宣介之窗,全省500多支特色青年宣讲团应运而生,新增青年宣讲员达5万多名,“青年讲给青年听”成为各行各业亮丽风景线,省、设区市、县(市、区)纵向联动、机关学校企业横向互动的青年理论宣讲工作网络初步建成。


2024年10月,以“开放麦”形式宣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浙江省委宣传部/供图

循迹溯源,突出青年理论宣讲的浙江特色。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六个年头,创造性地提出了“八八战略”等重大决策部署,推动实施了“平安浙江”“法治浙江”“文化大省”“生态省建设”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一系列的战略举措,在省域层面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浙江守好用好习近平同志留下的理论富矿,突出青年学、青年讲、青年听,引导广大青年争当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排头兵。一是深挖思想富矿。将《之江新语》《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等特色教材作为青年学习的“案头册”、宣讲的“素材库”,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习近平著作选读》的系统学习结合起来,定期开展读书沙龙、青年学习日等活动。与开展“循迹溯源学思想促践行”活动结合起来,组织广大宣讲员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走过的“足迹”、擘画的“印迹”、牵挂的“心迹”,深刻感悟科学思想的真理魅力和实践伟力。二是讲好鲜活故事。以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传播工程为抓手,注重将溯源研究课题成果、“第一视点”“浙江宣传”公众号、富春江署名文章等新闻素材转化为宣讲素材,在全省组织“我在之江学新语”“我最喜爱的习总书记的一句话”“重温习近平同志在浙江”“跟着总书记学思维”等专题宣讲活动,以青年人的视角讲好习近平在浙江的故事。三是策划特色活动。比如以“八八战略在身边”为题开展“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主题宣讲,突出讲好各地各单位如何一张蓝图绘到底,贯彻落实好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的殷殷嘱托。比如,以“五学五讲五示范”为主题开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宣讲,通过省领导带头讲、省委宣讲团深入讲、双“百千万”集中讲、“8090”和“00后”巡回讲、设置专题网上讲“五讲联动”,切实把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讲清、讲准、讲透、讲实。

改革赋能,探索青年理论宣讲的创新路径。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到青年心坎上”,关键要准确把握青年群体特点,以“新”的话语、“活”的讲述、“潮”的传播提高宣讲的到达率、走心率,以“大宣讲”凝聚青年思想共识、干事热情,实现“青年宣讲”与“青年实践”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浙江以理论宣讲为切口,为广大青年锤炼思想、锻炼本领创造有利条件,激励广大青年在各行各业中发挥生力军的作用,担起时代赋予的新使命。一是用好“青言青语”,让理论圈粉青年。探索把年轻人追捧的综艺脱口秀形式运用到理论宣讲中,开展“言之有理开放麦”系列活动,通过切“热点”、抖“包袱”、爆金句,让党的创新理论贴着青年传播,大大提高了宣讲的到达率、传播力。推广“文艺式”宣讲、“情境式”宣讲、“快闪式”宣讲、“直播式”宣讲、“集市”宣讲等模式,网上网下形成了“青年讲给青年听”的良好氛围。二是组建联学联讲共同体,推动青年影响青年。建立高校与地方、机关与基层、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结对帮扶地区之间宣讲团常态化互学共建、互助提升工作机制,打造理论联学联讲共同体,围绕探源新思想、讲好新时代浙江故事中国故事等,每年组织开展跨领域、跨地域宣讲活动,以互学互鉴促宣讲“走心”“出新”。三是拓展“宣讲+”转化通道,增强青年学思用本领。创新推出蹲点宣讲模式,引导青年蹲点基层一线,深入了解省情社情民情,认真学习群众智慧、群众话语,做到带着思考去调研、融入群众找答案、就地取材做宣讲,在沉浸体验、实训实战中提升宣讲水平。支持青年宣讲员积极当好基层网格员、民情收集员、政策宣传员,把开展理论宣讲与为民办实事结合起来,助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宣讲+文化赋能”“宣讲+志愿服务”“宣讲+文旅推广”“宣讲+ 产业发展”“宣讲+社会治理”等成果转化。

擦亮品牌,放大青年理论宣讲的传播效应。浙江持续擦亮“8090”和“00后”新时代理论宣讲品牌,广泛调动宣讲团、宣讲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推动理论传播不断走深走实。一是针对不同对象组建青年宣讲团队。针对不同的对象群体,组建了机关青年干部宣讲团、高校博士生宣讲团、青年企业家宣讲团、工匠大师宣讲团、“红船女儿”宣讲团、青年科学家宣讲团、海外宣讲团等青年宣讲团队。比如,针对浙江海外侨胞众多的特点,各地成立“YOUNG 朋友”“青播团”“新青言”等数十支双语青年宣讲团。二是针对普遍关注的时政内容、社会热点打磨制作宣讲精品。比如,宁波推出“今天我发布”全会精神宣讲系列活动,邀请青年农民、菜篮子大管家、快递小哥等担任发布人,讲述“自己身边的改革故事”。温州“瓯越思享+”青年理论Talker社群用脱口秀、TED演说等轻松愉快的方式,讲述“青年人眼中的改革”。丽水开展“今晚七点半”活动,通过移步换景沉浸式宣讲改革故事。三是推出融媒体理论宣讲精品。运用好青年人“爱看爱逛”的社交平台、短视频平台、音乐平台、热门APP等,推出动漫、微电影、微访谈、图解、理论脱口秀、理论漫画等理论产品。

强化保障,构建青年理论宣讲的硬核支撑。工作举措的创新关键在于工作机制的创新。浙江推动青年理论宣讲推陈出新、守正创新,以机制体制改革探索为青年理论武装提供保障和支撑。一是建立理论研究传播一体推进机制。将“第一视点”“浙江宣传”等理论文章撰写与青年理论宣讲工作结合起来,建立健全资源共享、内容生产、传播普及、成果转化、思政应用、人才培育、对外传播、成效评估、考核激励等工作机制,构建理论研究与传播双向互动、深度融合新格局。比如,建立宣讲员参与“第一视点”记者团学习调研机制,同时吸纳“溯源研究”课题组成员、“第一视点”编辑记者、“浙江宣传”优秀作者等加入宣讲团。二是制定多元化激励保障办法。制定宣讲员成长成才的全周期管理体系,让参与宣讲成为浙江青年展示才干、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将理论发声纳入社科理论人才各类评选工作中,推动广大社科工作者投身宣讲、积极发声。省委办公厅专门印发实施意见,以创新性、突破性为导向,从工作理念、培育路径、活动形式、激励方式四个方面提出了具有引领性的工作举措。比如提出在干部培养、用工招聘、发展入党、评先评优等方面对优秀青年宣讲员予以重点倾斜,在疗休养、健康体检、调休补休等方面给予保障等,真正让青年理论宣讲成为发现人才、培育人才、选拔人才的重要平台。三是实现全链条闭环管理。所有主题宣讲活动都提出明确的工作目标、具体的工作举措、预期的活动成果、科学的评价要求,每次宣讲活动结束后均通过第三方对各地、各单位工作影响力、传播力进行评价,并将各地各单位宣讲情况纳入年度党的思想建设考核、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考核,确保宣讲工作有目标、有抓手、有反馈、有评价。比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宣讲就通过第三方对全网的新闻报道进行信息检索,综合测算出各地、各单位的宣讲热度指数,以此作为考核评价依据。


2024年10月,大巴车上的流动宣讲 浙江省委宣传部/供图

四、浙江省推进青年理论宣讲工作的经验与启示

浙江通过开展“8090”和“00后”新时代理论宣讲工作,进一步深化了对青年思政教育规律性认识,打通了青年和理论之间的传播路径,形成了具有浙江特色的经验和启示。

战略化布局是做好青年理论宣讲工作的基本前提。浙江在推进青年理论宣讲工作中深刻认识到,要赢得未来,就要赢得青年﹔要赢得青年,就要在思想上引领、价值观上引导、实践中引航。浙江将青年理论宣讲纳入省委工作的总体布局,从开展推进党的创新理论研究传播一体化改革的高度来进行谋划,通过制定日常管理的实施意见,出台支撑保障的激励举措,为全域化、全行业推进青年理论宣讲工作提供了重要保证。各地各部门在推进青年理论宣讲工作过程中,极大地增强了党的创新理论对青年人的凝聚力与向心力,“8090”和“00后”新时代理论宣讲起到了良好的团结青年与争取青年的成效。

青年化路径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必要选择。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对青年具有强大的号召力与动员力,根本在于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感召力。在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年轻同志不遗余力地用青年视角、话语来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从而吸引更多的青年融入党的事业。这就启示我们要站在青年人的立场、透过青年人的视角来宣传理论、阐释理论,增强理论对青年人的吸引力与趣味性﹔也要推动青年人理解理论、接受理论,进而认同理论中蕴含的价值观点,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浙江将青年和理论“缠绕”在一起,实现了理论之树常青,青春之花常盛。比如2024年9月开学季,浙江在多个高校以年轻 人喜欢的“开放麦”形式举办了“开学第一课:三中全会青年说”宣讲活动,活动结束后,逾百名大学生申请加入全省“00后Talker”宣讲团或所在高校宣讲团,主动参与理论宣讲。

实效化导向是评价青年理论宣讲工作的重要原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青年人的“抬头率”是否提高、青年人的“在线率”是否提升、青年人的“到场率”是否增加,是一次理论宣讲活动成效的直接体现。让青年人爱听、让青年人走心,是浙江推进青年理论宣讲工作的目标所在。比如打破传统宣讲比赛“一篇稿子背到底”“一个舞台站到底”的模式,把比赛办到小剧场、城市书房、乡村咖啡馆,讲得好不好让群众说了算,而不是评委说了算,让一大批“接地气”“冒热气”、受群众喜爱的宣讲员脱颖而出。

社群化创新是实现“青年影响青年”的有效举措。浙江省青年理论宣讲工作之所以能全域化迅速推进,关键在于社群化的组织形式。通过青年理论宣讲的社群化将志同道合青年凝聚成一个社交“部落”。由青年人说给青年人听,让青年群众教育青年群众,使青年人在相互影响中受益。目前浙江已经形成了“部门协调+群团组织+网络推广+社群联动”的新型组织和动员体系,构筑了纵向贯通省市县、横向覆盖各领域的青年宣讲工作网络,通过宣讲组织的小型化、特色化设置,越来越多的青年成为“讲”的主力、“听”的主角、受益的主体。以杭州市的“三分钟理论快讲”为例,活动吸引了大量的青年才俊走上理论宣讲第一线。如郎朗、傅园慧、唐家三少这样的“网红”人物也被吸引到青年理论宣讲的社群中。社群化的组织形式,使青年理论宣讲成为青年人社交活动的一部分。在浙江,青年理论宣讲对于青年人而言,不再是一种刻意的学习方式,而是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青年风尚。

专业化供给是青年理论宣讲应时而变的实践指向。浙江在推进青年理论宣讲实践中发现,群众对理论宣讲的要求越来越高,兼职宣讲员很难做到宣讲供给与宣讲需求的“对味”。适应新形势新变化,浙江探索出了理论宣讲专业化发展的新路径。所谓专业化,就是组建懂理论、懂传播、懂话语的专业群体来从事理论宣讲,根据听众的需求,在需求分析、调查研究、形式策划、内容构建、宣讲呈现等全链条开展专业化供给。目前浙江省支持各地充分依托宣讲名师工作室、特色宣讲团,打造专业化宣讲团队,探索实体化运行,为各类主题宣讲、政策宣传、科学普及等活动提供辅助性支持。比如有的省级名师工作室已开出20万元年薪招聘专职宣讲员,比如有基层宣讲团通过项目化运作,承接政府购买服务,成效显著。

(来源:《时事报告(党委中心组学习)》2024年第6期 作者为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