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陈永贵同志,大家总是首先想到他头上的白汗巾,身上的对襟褂,肩上还总是扛着一把破旧的锄头。

最让人难忘的,还是他脸上时常挂着的最质朴的笑容。



任谁也想不到,就是这样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竟然是国务院副总理。

然而,在1980年,他却将儿子叫来,说了这样一番话:不能再干下去了,快帮我拟一封辞职信!

从农民到国务院副总理,他究竟经历了什么?他最后又为何要辞职呢?



一位农民的蜕变

陈永贵出生于1914年,在山西昔阳县一个叫“大寨村”的村子里长大。

在那个劳动人民都是牛马的时代,陈永贵从小便过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生活。

后来他的父母、弟弟妹妹都因为吃不饱饭,病饿而死。



见年幼的陈永贵无依无靠,善良的乡亲们便纷纷开始接济他,共同将他抚养长大。

其实那时大家都是穷苦人家,但为了养活陈永贵,大家还是拿出了家中为数不多的粮食。



陈永贵一直将这份恩情铭记于心。

经历了巨大变故,体验了人情冷暖的他,开始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将大寨村创建得更好,让村民们有吃不完的粮食。



然而,他的想法在那时就是天方夜谭。不管他多努力辛勤劳作,最后收获的粮食,挣的钱都会被地主剥削到自己的口袋中。

陈永贵对旧社会的现状感到无奈又绝望,难道他们农民就只有白白饿死这一条路吗?



就在他找不到出路之际,我军扬着红色旗帜来到他们的家乡,帮助乡亲们打地主,进行土地改革。

拥有了自己的土地的那一天,陈永贵激动地流下了热泪。这是他生平第一次感受到“当家做主”,这意味着他今后不会再受到压迫,也不会再饿死了。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党的领导。从这一刻起,他心中便深深埋下了一颗红色的种子,此后他也一直坚定不移地拥护着党的路线。

后来,他便加入了当地的农民协会,积极参加当地的土改运动。在他的努力下,大寨村的农业生产也迎来了丰收的光景。



1948年,由于表现出色,他被组织吸收入党,正式成为了一名党员。不久后,他便被任命为村支部书记,开始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村子生产中。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经济紧张,仍然有很多农民吃不饱饭。



为了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中央便提出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口号,鼓励各地方干部积极出谋划策,努力解决乡亲们的吃饭问题。

消息刚传到大寨村,陈永贵便立即做出了行动。对于他来说,让大寨村的老乡们吃饱穿暖,早就成为了他毕生的使命。



后来,他便昼夜不休地开会、实地调查,终于找到了一条能让大寨村自给自足的道路。

他利用村子的地理优势,开始修建梯田,大兴水利工程,直接让村子每年的粮食产量提高了好几倍。



如果仅从这些方面来看,或许还不能让他得到上级领导的注意,顶多只是他个人功绩上的一点亮点而已。

直到后来发生了一件事,才让他真正引起了中央的重视。



周总理的关照

1963年,大寨村迎来了一场特大暴雨。这场雨持续下了几天几夜,降水量异常的高。

当时村民们刚完成今年的播种。几场雨下过后,不仅庄稼地变得泥泞不堪,就连房屋都被冲毁了。



眼见大家又回到了风餐露宿的日子,来年的粮食也没有了着落,众人不禁开始心生担忧。

有人便向陈永贵提议,向中央写信,寻求帮助。

但这一提议却立即被他回绝了。他知道,如果他写信,中央一定会全力相助。



但如今国家正是建设的关键时期,经费紧张,处处都需要用钱。他既然身为村干部,就有责任带领大家渡过难关,而不是给国家添麻烦。

面对乡亲们的担忧,陈永贵向大家保证,一定会带着大家重建家园,吃得上饭。



之后,他便天天带着乡亲们下地耕种,修房盖屋。在兢兢业业的工作中,他还研究出一种科学的种田方法。

经过一年的努力,大寨村也迎来了一次巨大的丰收。也是在大寨村最艰苦的这一年里,村子的粮食总产量达到了56万斤。



陈永贵实现了当初对农民们的承诺。他不仅没要国家一份救济粮,还向国家缴了24万斤的商品粮。

就在年底,他还让村民们都搬进了石窟新房,这下,村子再也不怕风吹雨打了。



这个傲人的成绩在全国都是独一份的。当时整个山西都掀起了向大寨学习的高潮。

省级领导也特意将陈永贵邀请到了农业劳模大会上,请他为全省干部做经验总结。



陈永贵没上过学,他用最朴实的语言讲出了,他们是如何一步步与自然作斗争,又是如何研究出适合大寨村农村发展方向的过程。

当时在场的干部们都非常激动。他们听了陈永贵的讲话后,不禁感叹说,他真是个人才。



他虽然没有一处讲到毛主席,但字字句句都透露着毛主席的思想。

省干部们连忙将他的事迹报告给了中央。

彼时的毛主席也正在记挂着人民的生活问题。听说了陈永贵的事后,他直接说了一句:永贵好!



1964年,陈永贵来到北京参加三届人大会议。期间,周总理与毛主席特意接见了他一次,并对他的功绩给予了高度表扬。

这下陈永贵在全国彻底出了名。上级也开始对他委以重任。



1975年,时任省委副书记的他收到了周总理的突然召见。谈话时,周总理说了一个让他脑袋一懵的消息:他被任命为了国务院副总理。

周总理本意是让他能将大寨精神推向全国,能领导全国农业走向高峰。这其实也体现了我党“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特点。



但陈永贵得知后却百般推辞,这可是国家领导,他文化水平又不够,怎么能胜任呢?

之后,在周总理的鼓励和劝说下,他才郑重接下了这个职务。



“不能干下去了”

陈永贵从农民做到了副总理,实在是一件令人骄傲的事。

一般的人有这么大的提升,很有可能会在权力中迷失自己。然而,陈永贵却从未行使过特权,搞过特殊待遇。



他坚持不拿北京户口,也不拿国家工资,而是一直在大寨拿劳动工分。

除了每天劳动工值1元5角钱外,省里还会根据他的职务给他补助100元,另外加上国务院每月给他的补助36元,总共130多块钱。



这笔钱除了交房租外,他还要用来招待每个月过来拜访的客人。而偏偏他的客人最多,有时候钱不够用他还得到处借钱。

他刚上岗时处理的文件不算多,每天都有大量的空余时间。这让每天在地里劳作的庄稼汉,逐渐开始不得劲起来。



后来,他便对毛主席提出了“三三制”,就是一年的时间里三分之一在北京,三分之一在全国,三分之一回大寨村种地。

也正是他这种朴实的品质,赢得了全国人民的爱戴。

然而,即便如此,陈永贵还是提出了辞职。

这是为什么呢?主要原因还是他认为自己文化水平不够。



他是个实实在在的“实干家”,只有亲眼看到庄稼,亲自下地,他才能发挥出自己最大的价值。

但当了副总理后,他每天都要批阅文件。但他又没上过学,很多字都不认识,一些专业术语还要请教秘书,十分影响工作效率。这让他大为苦恼。



渐渐地,他开始感觉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便开始产生辞职的想法。

1980年,随着以前的干部纷纷回到北京,陈永贵意识到到了该卸任的时候了。

于是在一天晚上,他专门找来文化程度比较高的儿子,跟他说,自己的职位不能再干下去了,应该将位置让给能力更高的领导。



之后,他又让儿子帮自己写了一封辞职信,交到了中央。

中央领导们虽然都很舍不得这位亲切的“农民总理”,但在他的坚持下,众人还是同意了他的请求。



后来,陈永贵依旧游走在国家农业生产的一线,为农民能过上更幸福的生活而不断奔波着。

而他这种质朴无私的精神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党员。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