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陈毅和粟裕带领华东野战军与国军交战有半年之久。国共双方都宣称自己获得了巨大胜利。
在半年的交战中,华野打了一连串的胜仗,歼敌20万人,战绩居所有解放区的首位。我军作战,从来讲究“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在歼灭敌军有生力量方面,我军无疑是成功的。
然而在国军方面看来,他们虽然遭到了一些损失,但并非不能补充。而国军却占领了富庶的苏中、两淮解放区,将解放军主力挤到了山东境内。在他们看来,解放军虽然打了胜仗,但是回旋余地却大大缩小。因此陈诚认为:“国军虽略受损失,但就全盘战局而言,实属莫大的成功。”
深受鼓舞的蒋介石决心彻底歼灭华东野战军,结束华东战局。为此他从华北调集了大量国军,精心制定了所谓“鲁南会战”的计划。该计划以山东解放区首府临沂以及后勤基地蒙阴为重点。集中20个整编旅,共45万兵力,从南北两面夹击。
一、南北夹击,粟裕一筹莫展
南线由8个整编师组成,由欧震带领,沿陇海线自台儿庄至城头一线,北攻临沂;北线由3个军共9个师组成,由李仙洲带领,由明水、周村南、博山南下,袭击莱芜、新泰和蒙阴。
此时华东野战军一共27万人,无论是人数还是装备,都处于绝对劣势。国军从南北两面平推而来,就像两面相对移动的墙,想将华野压成肉饼,一举推平山东。
华野之所以能屡胜国军,就是因为他们依靠有利的地形、依靠民众,利用广大的解放区进行战略回旋,然后找到孤立的敌人以歼灭之。反观国军,只要进入解放区就成了聋子和瞎子。某些部队只要稍形突出,就有可能被华野抓住战机,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掉。
因此国民党方面的参谋部认为,与其分兵合击,不如齐头并进、一路平推,不给华野任何机会。如果华野与国军决战,其结果就是被夹成肉饼;如果选择不战,那便只能退出山东,丢掉这个关内最强的根据地。
因此蒋介石和陈诚认为,这个计划虽然笨了点,但在战略上是高明的、无懈可击。这就是当年曾国藩所推崇的“结硬寨,打呆仗。”坐镇徐州的陈诚更是直接对陈、粟喊话:
“陈毅不是胃口很大吗?我的部队即使都是豆腐渣,也能撑死你们。”
陈诚的嚣张和狂妄引发了华野上下的一致愤怒:“战就战,谁怕谁啊!”
战略上要藐视敌人,但战术上要重视敌人。经过粟裕的精心分析,发现国军这次真的学乖了。
我军与国军作战,都是先打弱敌,削其羽翼,然后再集中力量攻打强的。因此我军对付国军,一般都是先打杂牌军,再打中央军;先打站位突出的,然后再以为突破口击溃敌人。
然而这一次,国民党却采取了“烂葡萄夹硬核桃”的战术,“烂葡萄”,指 战 斗力较弱的杂牌部队;“硬核桃”,指装备好、战斗力强的精锐主力。
以南线,其兵分三路,左路有胡琏的11师,中路有张灵甫的74师,右路有黄百韬的25师。其他几个杂牌军部队,则夹在三支部队中间。华野只要意图攻打其中一个杂牌军,外围的国军王牌就会从两翼扑来,抄你的后路。
除此之外,陈诚还命令所有部队,采取“集中兵力,稳扎稳打,齐头并进,避免突出”的战法。左、中、右三路部队紧密相连,互为屏障,可谓是重兵云集。敌军每行动十公里,就会停下来,确认各自的位置,然后安营扎寨,各部紧密相连,无隙可乘。无论粟裕如何派部队挑逗,国军就是不为所动。
无奈之下,粟裕又思得一计,他命令第三纵队在沂水和沭河之间阻击中路敌人,想让其两翼突出,以创造战绩。但是国军依然不为所动,依旧无情地向北方推进。国军就像一块硬石头,怎么都割不动。
到了这时,连粟裕都感到有些迷茫了:国军滚滚推来,山东真能保住吗?再这样下去,华野就只能西渡黄河去晋冀鲁豫了。
华野的频繁调动,引起了远在延安的毛泽东的注意。从往来的电文之中,毛泽东察觉到了华野的困境以及粟裕的不安。心细如发的毛泽东一眼就明白了,粟裕的心里背上了包袱。
华东野战军已经丢掉了苏中,如今只剩山东了,失去了山东,华野还能往哪去呢?自抗战以来,我军对首府临沂已经经营了很久。若让其落入敌手,没法向党和人民交代啊。
二、毛泽东给粟裕减负,陈毅灵光一闪
毛泽东深知与其背上包袱、心事重重的打仗,绝对是兵家之大忌。作为最高统帅,毛泽东认为是该给粟裕减负的时候了。2月4日,毛泽东以军委的名义发电给陈毅、粟裕:
“敌愈深进愈好, 我愈打得迟愈好;只要你们不求急效,并准备于必要时放弃临沂,则此战我必能胜利。目前敌人的策略是诱我早日出击,将我扭打消耗后再稳固占领临沂,你们切不可上当。”
看完电报,陈毅、粟裕觉得主席的每个字都写在了他的心坎上。毛泽东一直强调,“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亡”。保存有生力量,远比保卫某个战略要地更重要。必要时刻,连延安都能放弃,更何况一个临沂。
毛泽东“必要时放弃临沂”是针对南线决战而言的, 核心是以空间换时间,扩大回旋余地和用兵幅度。
但是南线的欧震用兵谨慎而持重,根本无懈可击。再这样耗下去,再大的空间也不够用。就在粟裕苦苦思索破敌之计时,陈毅却盯着主席的电报不放。其中“放弃临沂”四个字让陈毅尤其在意。刹那间,陈毅突然眼前一亮,他兴奋地找到粟裕,然后说:“我有一计。”
自山东和华中合兵之后,陈毅很少参与指挥。毛泽东针对陈、粟两人的特点,进行了分工。
作为统帅,陈毅的优点很明显,他极具战略视野,很多方面都与毛泽东不谋而合。他军中资历高、威望足、人缘好、政治能力强且足智多谋;但缺点也不是没有,毛泽东就曾在电报中批评陈毅“战局顾虑太多”,特别是在战役战术和军事细节上,有时失之粗豪,多了些诗情, 少了几分缜密。在国共内战初期,陈毅出现一些判断失误,打了一些败仗。
而粟裕,他同样足智多谋,且思维缜密,重视用数据和情报来说话。相比于陈毅,粟裕更擅长大兵团指挥。但粟裕资历较浅,党内职位不够高,需要一个重量级的统帅来压阵。因此粟裕想要放心指挥,又离不开陈毅。
早在1946年,毛泽东就给他们划分了权限:
“在陈的领导下, 大政方针共同决定 (你们六人(陈毅、张鼎丞、邓子恢、粟裕、谭震林、曾山)经常在一起以免往返电商贻误戎机), 战役指挥交粟负责。”
这封电报的后半段极其重要,陈毅仍负统辖之责,但军事指挥权却交由粟裕负责,拥有了战役的决策权和指挥权。
在新的分工中,陈毅更像是政委、抓大局,是华东的压舱石;而粟裕则是战斗指挥员,是实际上的指挥者。粟裕给陈毅当帮手,陈毅是粟裕的主心骨。
于是陈毅总是有意无意地脱离指挥岗位,或是看书、写字,或是找人下棋,每天乐呵呵的。
唯恐干涉了粟裕的指挥。然而一旦遇到粟裕指挥不动的情况,陈毅就会出面为他撑场子,没人敢不听陈军长的命令。
然而这一次,久未参与的战役指挥的陈毅决定出马了。网上有人经常说陈毅不太擅长打仗,其实这是不客观的。1955年大授衔,蒋介石曾拿到了十大元帅的名单。他指着陈毅的照片说:“此人最厉害”。在国共内战期间,蒋介石也说陈毅是我军之中的“狡狯之最”。
陈毅在大兵团指挥上确实比彭、林、徐、粟等人略逊一筹,但他的谋略和视野却是顶级的。否则毛泽东又如何会几十年如一日,将兵权交给陈毅呢?
而这一次,陈毅表现出了不凡的战略眼光。他对粟裕说:
“既然南线敌军重兵密集,战机难寻,而北线敌人孤军深入,处于跃进态势, 威胁到后方安全,何不改变方针, 置南线重兵于不顾,而以主力北上寻歼北线之敌呢?”
陈毅的建议让粟裕豁然开朗,连声叫道:
“军长,高明啊!舍南就北,高明啊!”
陈毅平时嘻嘻哈哈,看起来没啥脾气,但是在关键时刻,粟裕清楚的知道这个新四军的老军长到底有多厉害。这也是华野众将对陈毅俯首帖耳、言听计从的重要原因。
三、陈不离粟、粟不离陈
国军想在鲁南和我军打一仗,我们又何必遂了他们的心愿呢?既然临沂可以放弃,那么国军南线兵团也就不再重要了。与其与强大南线兵团硬碰硬,为何不去取相对弱小的李仙洲集团的麻烦。此时陈毅、粟裕手中握有12个纵队,李仙洲才3个军,华野具有绝对的优势。
看到粟裕的反应,陈毅满意地点了点头:“你推演一下,想细一点,我再征求谭震林同志以及其他前委的意见。”
随后粟裕立马展开了推演,并提出了多种不利情况以及相应的处置办法。粟裕没说完一个问题,陈毅就点头说一声“对头”。粟裕全部说完后,陈毅开怀大笑,又连说了几个“对头”。随后他立即将粟裕的意见告知了刘伯承、邓小平以及谭震林,大家都表示赞成。
2月5日,粟裕拟定了三个作战方案,其中就包括陈毅提出的“舍南就北”方案。2月6日,毛泽东就发来回电,同意陈、粟“舍南就北”之方案。
粟裕明白,舍南就北的成败关键在于隐蔽。将多个纵队从敌人眼皮底下撤走,这谈何容易。况且国民党掌握了制空权,侦察机来回穿梭,很难隐匿行踪。
用于南线的阻击部队不过一到两个纵队,如何能唬住6倍之敌?如何能阻击欧震兵团的发力猛攻呢?
按照粟裕的计划,陈士榘带领第二、第三纵队伪装成华野全军,联合地方部队构筑三道防线,防线与防线之间相隔二三十里。粟裕告诫陈士榘“大张旗鼓,声势越大越好”,此招正好迎合国军在临沂决战的意图。将国军所有的目光都吸引到鲁南。
其次,命令韦国清带领第2纵队,将叛出我军的郝鹏举部全歼,做出一副要在鲁南决战的姿态。
其三,命令地方部队进逼兖州,在运河上架浮桥,在黄河边筹集船只,做出“西逃晋冀鲁豫”的姿态。
粟裕的三招诈术,把对方视线向南引、向西引,使北方成为盲区。
最好的计谋,甚至连自己人也能被蒙在鼓里。粟裕的妙计,把毛泽东也“骗倒了”。毛泽东发现华野竟在西面架桥,于是发电给粟裕:“你们是不是搞错了。”
除了毛泽东,蒋介石也被“绕进去”了。国民党空军发来情报,“华野正在运河上架桥。”蒋介石终于笃定:“华野肯定打不赢国军,已经在准备后路了。”因此华野连夜进行十多万大军的调动,国民党空有空中优势却浑然不觉。
就在华野各纵昼夜兼程,向北疾驰之时,陈毅和粟裕心中也有些隐忧。李仙洲的进军速度究竟如何,如果这 3 个军在莱芜仿效欧震兵团重兵集结的战法, 即使华东野战 军主力北上 , 同样是老虎吃天———无处下口。其实, 这也是毛泽东担忧的问题。他接连几天不断询问:
“除十二军占莱芜无证实外,七十三军、 第四十六师是否正在向新泰前进?你们由现地开莱芜、新泰需要几天,并是否能隐蔽不暴露?又,你们能否同时歼灭莱芜、 新泰两地之敌?或先打莱芜,后打新泰,不使十二军跑掉?”
就在华野上下极度忐忑之时,华野五局“技术侦查”科截获了敌台电报。陈毅顾不上睡觉,将已经入睡的粟裕、谭震林、陈士榘等人都叫了起来。他拿着电报兴奋地说:“李仙洲进军速度很快,已经到了新泰,有直喜爱蒙阴的势头。”
原来李仙洲满以为华野将注意力放在临沂,不会管他这个北线部队。因此他决定速战速决,直扑蒙阴,早日抢下了这个战功。而李仙洲的大意,正中陈毅、粟裕的下怀。
就在这时,我军布置在北线兵团的内线——杨斯德也传来了情报。杨斯德是46军军长韩练成的秘书。韩练成是我军之中著名的“潜伏将军”,他早就秘密加入了共产党。于是韩练成和杨斯德将李仙洲兵团所有的军事部署,全盘告知了华野。而华野参谋人员则细心地将李仙洲的兵力部署在地图上一一标出。
陈毅和粟裕相当于开着外挂和全图在打仗,华野各首长笑道像花一样。陈毅指着李仙洲的兵力部署嘲笑道:“这个李仙洲,果然不会打仗。”
陈毅和粟裕深知,歼灭李仙洲的战役必须马上完成。再晚一点,国民党方面就会察觉了。毕竟国军之中并不都是酒囊饭袋,例如粟裕的老对手——山东省主席王耀武就不是等闲之辈。
2月15日,国军已经攻占了临沂。王耀武问欧震:“鲁南会战,你歼灭了多少共军?”欧震回答:“16个旅吧!”
“那么临沂战斗情况如何呢?”欧震回答:“没多少战斗。”
王耀武一听,大呼不好。如果临沂没打什么仗,只有会有两种可能,一是主力受创,被迫转移;二是转移了进攻方向,其主力可能图谋北线集团。两种可能中,以后后者危险性更大,也更符合陈、粟的用兵特点。
于是王耀武急电李仙洲,立即撤出新泰、莱芜。结果华野众将目瞪口呆地发现,李仙洲竟在一天一夜内出题了数百里。
这一变化,让陈、粟处于尴尬的地步。如果李仙洲跑了,那可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了。但就在这关键时刻,蒋介石却来坏事了。
蒋介石表示,华野北移涉及几十万人的调动,根本不可能做隐匿运动,你当我的空军都是傻子吗?况且空军已经发现,华野正在运河上架桥。于是他给王耀武发来电报:“已败之师,不足为虑。”
在蒋介石的严令之下,李仙洲再次占领莱芜。本来逃出生天的他,再一次钻进了陈、粟为他布置的陷阱。
2月23日,已经完成兵力展开的数十万华野大军,对被围的李仙洲部进行了四面围攻。仅仅九个小时的时间,李仙洲集团全军覆没,第73、 46军全军覆没,5.6万人被歼,仅有5000人逃出了重围。而兵团司令李仙洲则被我军俘虏。其奏捷之速、歼敌之多、代价之少,创造了解放战争以来华东战场的纪录, 也是中国战争史上少见的奇迹
战后,粟裕将此战的功劳全部推给了擅长奇思妙想的陈毅军长,他说,“在军长和华东局的领导下, 毫不留恋地放弃临沂,北上歼敌,证明是完全正确的”,“在战略上我们争取了主动权,我们已经开始能够调动敌人, 使敌人听从我们的指挥了”。
陈不离粟,粟不离陈。陈毅的作用可不仅仅只是个“华野政委”,他也是个善于用兵、足智多谋的大军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