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袤的内蒙古通辽大地上,历史的风尘掩藏着无数秘密。2003年,这片古老的土地再次掀开了它神秘的一角,一段尘封千年的往事因一次意外的施工而重见天日。



通辽市科左后旗的吐尔基山,这座被当地人视为“圣山”的小山包,平日里静谧而安详。然而,随着千禧年后当地采石业的兴起,吐尔基山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2003年3月的一天,一家施工单位在这里安置了大量炸药,准备将这座小山包一举夷平。然而,爆炸之后,他们却意外发现了一片不同寻常的区域。

那是一片由巨石块堆砌而成的石壁,又高又厚,显然非自然生成。嗅觉敏感的工头立即意识到事情不简单,迅速向上级部门报告。不久,当地有关部门派人前来查看,并命令立即停工。考古队,这个神秘而专业的团队,即将揭开这段尘封的历史。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副所长塔拉,带着他的团队来到了吐尔基山。塔拉,这位拥有26年考古经验的专家,对这里的地势及石壁走向进行了初步判断后,便开始了紧张的发掘工作。可是古墓的挖掘远比想象中麻烦,光是清理碎石土屑就用去了一个多月。

终于,在4月23日,古墓的甬道出现在了众人眼前。甬道的终端,是一道重约千斤的石头厚门。考古人员先将甬道两旁的壁画拓印出部分,又抄下形似文字的符号送往北京验证年代。随后,在众人的共同努力下,那座石门轰然倒下。

然而,石门之后还有一道挂有锈迹斑斑铜锁的墓门。塔拉小心翼翼地摸索着墓门周围,突然发现了两个铃铛。他的心中不禁涌起一股不祥的预感:难道这座古墓已经被盗墓贼光顾过了?



北京古文字专家刘凤翥先生传来消息,经过对符号的识别,初步推断古墓应是700年前的契丹族建造。塔拉进一步推断,该墓断代应在一千年以前,而且墓门外没有机关。

当墓门缓缓打开,塔拉第一个看到了墓里的情形:一座鲜红的棺椁映入眼帘,巨大而突兀,精美异常,棺上雕绘有金色的凤凰。

“是血棺!”有人忍不住低呼道。塔拉兴奋异常,但他很快平静下来,开始带队清理。他深知,这座古墓的发掘将揭开一段怎样的历史谜团。

随着发掘的深入,陪葬品逐渐显现:鎏金刻花的大铜铎、雕金色凤凰的银马鞍、雕金龙的银盘……每一件都透露出墓主人的尊贵身份。



然而,塔拉却发现了三处诡异之处:墓葬看似豪华,但墓室却简陋异常;脱落的壁画方向不对;更重要的是,竟然没有找到贵族墓中都会有的墓志铭。

为了解开这些谜团,塔拉和他的团队决定从主棺入手。6月1日,棺椁被密封运往内蒙古文物考古所的实验室。在那里,他们将揭开棺内的秘密。

6月12日,塔拉等专家在实验室的棺椁前围立。棺椁上的图案栩栩如生,金箔闪耀。当六个人合力打开第一层椁时,内棺显现了出来。棺头棺尾各绘有一只金凤,中间则是一只团状的金龙。



然而,在开启内棺的过程中,塔拉却突然大喊:“大家先不要动,赶快往后退!”原来,棺主头上蒙着面纱,衣料与骨头连接腐蚀严重,有不明异味直刺众人鼻腔。为了安全起见,塔拉决定从医院调来X光机进行先行扫描。

X光扫描结果显示,尸体上半部分的骨骼仍旧完整,下半部分却几乎腐蚀变成烂泥。此外,还发现了大量随葬品以及尸体头部和胸部的未知阴影和斑点。



经过进一步的剥离工作,考古人员发现头部的不明阴影原来是尸体佩戴的一只黄金头箍。而衣物内闪现的银光则是大量的水银。经检测,尸体的椎骨、肋骨、指骨以及头发里的水银含量足以使人致命。

此时,考古队得出的结论是:尸体确定为辽贵族皇室女性,年龄约为30到35岁,可能身中水银之毒死亡。然而,水银中毒之说并不能完全立得住脚,因为通辽当地民族有以水银保鲜尸体的习俗。



至此,塔拉等考古学家陷入了困境。虽然他们通过DNA和骨像匹配复原了墓主人的相貌特色,并推断出其身高,但墓主人的身份仍然是个谜。

吐尔基山的辽代凤棺至今仍是考古界的一大话题。这段千年的历史谜团,或许终有一天会被彻底解开。但在那之前,它将继续吸引着无数考古爱好者和历史学家前来探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