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心血管健康大会微网站上线

零级预防,从重视食物与环境开始。2024心血管健康大会-营养与心血管健康论坛、环境与心血管健康论坛分别于12月6日、7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成功举办。论坛邀请到多位行业资深人士,聚焦环境、营养与心血管健康相关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传递新成果、新业态,传播先进理念,解答热点难点问题,为心血管大健康赋能,以下是现场精彩学术内容。

关注“食”事,“营”在健康


食物即良药,食中藏健康,吃出“烦心事”,对症下“厨”帮!在营养与心血管健康论坛,多位专家学者凝聚智慧,分享“食出心健康”之道。复旦大学营养研究院高翔教授(替代武阳丰教授?)、复旦大学营养研究院孙亮教授主持学术活动。

高翔:以营养为引擎,推动心血管健康事业发展


复旦大学营养研究院高翔教授在论坛现场致辞时表示,营养与心血管健康越来越得到全社会重视,相关研究正走向深蓝,接下来将以科研为基础、学术为支撑、营养为引擎,深度探索营养与心血管健康深层机制,为心血管大健康提供先进理念与前沿技术。

黄喆:健康八要素与心血管健康


据开滦总医院黄喆教授介绍,生命八要素(Life’s Essential 8, LE8)是指:①不吸烟;②体质量指数(BMI)<25 kg/m2;③体育锻炼,中等强度体力活动每周150min或强体力活动每周75min或二者兼有;④合理膳食,4-5项健康饮食;非药物治疗情况下:⑤总胆固醇 <200mg/dL(5.18 mmol/L);⑥血压 <120/80mmHg;⑦空腹血糖 <100 mg/dL(5.6mmol/L);⑧合理的睡眠。

上述生命8要素与心血管代谢疾病呈负向关联,而且呈剂量依赖,即使基线生命8要素评分偏低或已经发生了不良事件,后续评分改善仍可以降低ASCVD的发病风险。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是预防心血管代谢疾病的基石,应通过倡导健康生活方式预防ASCVD及其他慢性非传染疾病的发生。

刘爱玲:合理膳食与心血管健康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刘爱玲教授在讲座中表示,食物与心血管健康息息相关,健康饮食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饮食质量提高可以降低全因死亡率和CVD死亡率,比如,中国心脏健康膳食(CHH-Diet)具有降压作用。除了食物的数量和质量外,膳食摄入时间和顺序也会影响机体的功能和疾病的发生,不吃早餐增加心血管代谢死亡风险,并且不同早餐种类摄入会影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总之,食物即良药,接下来要通过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合理膳食行动”,促进心血管健康。

袁亦方:低钠盐防控心血管病的作用


据北京大学临床医学高等研究院袁亦方教授介绍,心血管病为我国带来了巨大负担,是名副其实的“头号杀手”,预防和控制高血压对心血管疾病的控制至关重要,其中减盐是最为有效的非药物降压措施,科学证据充分,不仅降低血压,且减少心血管病和全因死亡。低钠盐是一个适合于我国国情的潜在的人群减盐策略,亟待开发更多有效、安全、易推广的减盐策略。

此外,中山大学公卫学院朱惠莲教授分享了精准营养干预与老年健康话题时表示,中老年人营养不良既是各种疾病高发原因,也是疾病所致的结果,应尽早进行精准的营养干预。西安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马乐教授围绕植物化学物与代谢相关疾病这一主题,介绍了不同植物化学物对健康的影响,如十字花科蔬菜与NCDs、水果与T2D、黄酮与NCDs、土豆与T2D等,开拓了学科视野。复旦大学营养研究院李亚琦教授介绍了饥荒、血糖、血压、尿酸、嗅觉味觉、睡眠、饮食节律与心血管健康相关性。


关注环境,赢在健康


在环境与心血管健康论坛,多位专家一起,聚焦大气环境、气象因素、外界花粉、臭氧、极端天气等因素与心血管健康相关性的基础研究进展,分享积极应对气候环境变化之策,建言大健康方案,指导临床实践,促进全民心血管健康收益最大化。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李湉湉教授、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陈仁杰教授共同主持学术活动。

鲁向锋:遗传因素与大气污染对心血管疾病的综合作用研究


据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鲁向锋教授介绍,大气污染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传统流行病学证据证实大气污染长期暴露增加冠心病、脑卒中等主要心血管疾病风险。遗传流行病学研究进一步为识别大气污染潜在易感人群、揭示关键作用通路、提示新的干预靶点提供证据。

考虑到当前我国臭氧及大气复合污染的慢性健康效应证据不足,下一步在结合卫星遥感反演技术的基础上,需要整合个体时间-活动模式信息精准评估个体暴露,同时需要全面系统评价大气污染防控的健康获益和防护措施的干预效果,从而综合遗传、蛋白、代谢等多层级证据识别关键作用通路。

李新:气象因素对脑血管病影响的研究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李新教授在讲座中指出,高血压、糖尿病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且研究证实血压、血糖均随季节和温度而波动,尤其老年患者更为敏感,气温变化引起血压、血糖波动是诱发缺血性脑卒中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因此,提升重视程度、开发新技术实现高危人群重点监测、药物调整、改善饮食和生活方式,其中建立具有区域特色和老龄个体化的全国性极端天气和健康预警系统尤为重要。未来要高度重视气象环境因素对脑卒中发病及预后的影响,开展医学、气象、环境交叉研究,有利于“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促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同时呼吁社会各界尤其是神经科医生、老年科医生、气象与环境学家、传媒对此予以宣传普及,使随极端天气而引发的脑卒中危险因素得到立体的、全方位的管控,从而预防脑卒中。

孙庆华:菊科蒿属花粉对心血管健康风险的影响研究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孙庆华教授介绍,菊科蒿属花粉暴露增加循环系统疾病、缺血性心脏病、急性缺血性心脏病住院风险,并且在暴露当天即可观察到风险的显著增加,风险峰值出现在暴露后的1~2天,持续4~5天,其中男性、65~74岁人群风险更高。鉴于此,接下来要加强宣传教育,增进社会对花粉这一危险因素的了解,同时探索构建菊科蒿属花粉健康风险早期预警系统,指导公众提前采取防护措施,关注花粉暴露继发缺血性心脏病的早识别、早治疗,重视脆弱人群的脱敏治疗。

牛越:环境臭氧暴露对心血管健康影响的人群队列及RCT研究证据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牛越教授表示,臭氧长期暴露与心血管系统疾病死亡风险增加有关,尤其是缺血性心脏病死亡,臭氧短期暴露可引起心率变异性降低,但未发现臭氧对血压的显著影响。2122个分子表型与臭氧短期暴露显著相关,提示臭氧暴露与凝血、炎症/免疫、能量代谢等通路改变相关,DNA甲基化和lncRNA表达可能在部分分子改变中起到调节作用。

此外,中国气象局华风气象传媒集团张泰源先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李湉湉教授、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陈仁杰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徐汇医院杨靖教授、世界经济论坛北京代表处刘畅女士还共同参与现场讨论环节,探讨极端天气条件下心血管健康防治能力提升策略,进一步开拓了心血管疾病防控工作视野。


内外兼修,为心血管大健康事业添彩

本届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全国同仁打造了一个交流经验、传递新知、共享智慧的高端学术平台,而且倡导了符合中国国情的科学膳食方式,同时也进一步调动了全社会对环境与心血管健康的关注度,为下一步共谋心血管健康之道凝聚了智慧与力量。期待接下来与大家一起,内外兼修,探索出一条通向全民心血管健康的康庄大道。



全面工作

传播矩阵

FOLLOW US

  • 苏州工业园区东方华夏心血管健康研究院

  • 电话:0512-68295918

  • 邮箱:info@ccahouse.org

  • 网址:https://www.ccahouse.org

  • 地址:苏州工业园区水坊路36号姑苏会平江馆心脏之家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