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能源版图不断演进的当下,石油开采早已步入机械化、智能化的高效时代。巨型钻井平台屹立深海,精密仪器操控着地下千米的钻探进程,源源不断的 “黑色黄金” 被泵送至地表。然而,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却存在着一幕仿佛与时代脱节的场景 —— 手工开采石油。


时光回溯约 200 年前,这片土地就与石油结下不解之缘。彼时,原油会从地下自然渗出,当地居民凭借着原始的智慧,一点一点将其收集起来,用于点灯照明、制作药物,石油悄然融入他们质朴的生活。但 1887 年,荷兰殖民者的闯入打破了这份宁静,他们开启大规模钻探作业,荷兰皇家公司在此经营众多油井与炼油厂,雇佣大量廉价劳动力,疯狂掠夺这片土地下的资源。


随着全球对石油需求呈爆炸式增长,爪哇的钻探活动愈发猖獗,土地被折腾得面目全非。直至 1945 年印尼独立,荷兰人虽撤离,可留下的却是千疮百孔的大地,油井泄漏的石油严重污染周边土地与水源,曾经支撑当地人的农业活动陷入绝境。原本肥沃的土壤变得贫瘠,农作物收成锐减,靠务农养活自己变得遥不可及。


那为何时至今日,爪哇依旧执着于手工开采石油呢?走进这片区域,眼前的景象令人唏嘘。工作塔旁是废弃的空坑,简陋的石油井架由原木拼凑而成,据说这样设计是为了着火时能烧得 “畅快”,可这背后却是安全保障的极度缺失。当地工人利用手头一切能找到的材料自制工具,将自卸卡车上的发动机连接起来,用以升降管道;用棍子绑着桶伸进井底捞油;压机升降机也是 “土法炮制”,电机带动下降入油,从侧孔倒油后再拉起。一切看似简单粗暴,却也是无奈之举。


这里的土地仿佛被下了 “石油魔咒”,除了石油,几乎再难孕育出其他有价值的产出。尽管手工开采石油风险极高,最大的威胁当属爆炸,那些未经认证的自制设备,随时可能因发动机产生的火花引发短路,让周围瞬间沦为火海,但这微薄的希望之光,仍是当地人眼中最亮的那束。


从经济角度考量,手工油虽质量较低,杂质较多,可在这片偏远之地却有着独特的 “市场”。最近的正规加油站远在 100 公里之外,对于收入微薄的当地人而言,去一趟加油站的花费甚至远超一整天的收入,相较之下,购买每加仑 2.27 美元的手工油用于汽车,反倒成了无奈却又 “划算” 的选择。而且,尽管国有公司收购价仅每加仑 1 美元,远低于黑市价格,但对于当地工人来说,这也是一笔不可或缺的收入来源。


在疫情的阴霾笼罩下,原本艰难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通常每次井下作业约有 4 个人协同,不少人不幸在疫情中失去生命,可即便如此,幸存者们依然没有放弃这份危险的营生。因为一旦踏入这片石油之地,就仿佛陷入一个无形的 “陷阱”,外面的世界虽精彩,却没有他们的容身之所,没有其他技能傍身的他们,离开就意味着挨饿。


如今,大多数油井的原油深度约 304 米,相当于印尼最高建筑的高度,开采难度可想而知。国家虽已意识到非法手工开采问题,明令禁止将开采物售予官方以外渠道,试图规范市场,可面对现实困境,政策落地困难重重。


站在这片土地上,望着那袅袅升起的油烟,心中五味杂陈。爪哇的手工石油开采,是历史与现实交织的无奈悲歌,是贫穷与机遇碰撞的生存挣扎。或许,随着时代发展,会有改变的曙光穿透阴霾,照亮这片土地,让当地人告别这用生命换取温饱的艰难之路。但在当下,每一滴从井底捞出的石油,都承载着他们对生活的最后倔强与希望,也让世人看到在繁华世界的角落里,还有这样一群为生存不惜一切的逐梦者。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