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大家讲讲最有理想的中药“远志”的起源。



远志有励志意。成语中的“东山再起”,就是因为主人公心怀远志。

这便是东晋时期著名的远志小草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谢安在隐居后出山,被人调侃,你不是隐居东山嘛,为什么要出山呢?到底是小草,还是远志呢?远志、小草,为何一物而有两名呢?两名何来?详细看完下面的故事你就理解了。

谢安,东晋谢氏家族的风云人物,字安石。他呀,曾经多次拒绝朝廷的征召,一门心思隐居在会稽东山。可后来呢,谢氏家族在朝中的人都相继离世。到了公元 360 年,谢安接受了权臣桓温的邀请,下山当起了他的司马官。



就在谢安刚出山还没立下大功的时候,有这么一场小插曲。有一天,有人给桓温送来了一些草药。桓温在那堆草药里挑挑拣拣,拿起一株大家都认识的,那是远志。这时候,桓温故意问谢安:“这药还有个名字叫小草,为啥一种东西有两个名呢?”

其实呢,严格来讲,远志和小草可不是完全一样的东西,它们是一种植物的不同部分。地上的茎叶叫小草,根才叫远志。古人用药有时候用根,有时候用茎叶,分开来名称自然不同。就像西晋张华的《博物志》里说的:“远志苗曰小草,根曰远志。” 后来呢,药用渐渐偏向只用根,茎叶用得少了。北宋的《本草图经》也有明确说法:“古本通用远志、小草;今医但用远志,稀用小草。”



桓温这么问,那肯定是别有用心。还没等谢安回答呢,在桓温手下当南蛮府参军的郝隆,那可是个机灵又幽默的人,立马高声说:“藏在地下就是远志,长出来就是小草喽!” 这意思很明显呀,暗讽谢安这株 “远志” 终于出山,要当小草了。桓公看着谢安说,郝参军话虽不好听,但也没啥恶意。

谢安小时候就大名鼎鼎,40 岁前一直隐居东山。大家都觉得他有大志向,当时有句话在朝野流传:“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 谢安的出仕震动了东晋。桓温也许是想借此鼓励他,但郝隆确实是在讽刺。谢安要怎么证明自己呢?光靠嘴可不行。直到公元 383 年那场著名的 “淝水之战”,谢安成功策划以少胜多,打败了前秦,挽救了东晋。这下,谢安可算是实现了自己 “东山远志” 的愿望,“东山再起” 这个成语也就这么来了。谢氏家族再次辉煌,成为江左南朝第一家族。



这个小草远志的故事被刘义庆记在《世说新语》里流传了下来。远志为啥叫这个名呢?因为它有药用价值呀。明代的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解释得好:“此草服之能益智强志,故有远志之称。” 老祖宗用它药用上千年了,还是李时珍点破了关键。“志” 通常被认为是形声字,和人的心理思想活动有关。《神农本草经》说远志有 “强志” 功效,就是增强记忆力。从中药名就能看出,远志有安神强志的作用。现代人习惯说 “益智”,远志确实能安神益智。像读书丸、孔圣枕中丹这些成方里就有远志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