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不易,作者每天也是辛苦写稿,只是为了养家糊口,希望各位观众老爷可以多多理解,文中加入5秒广告解锁,观看5秒后便可以免费阅读全文啦,感谢各位观众老爷的理解与支持哦~~~



编辑|t

引言

1937年秋天,上海淞沪会战打响。战场上,枪声密集得像鞭炮连串,一位士兵攥着新配发的“中正式”步枪,额头上沁着汗珠。

他半蹲在掩体后,目光死死盯着百米开外的日军,手指慢慢扣向扳机。随着一声脆响,7.92毫米尖头弹划破空气,直直击中目标。中弹的日军士兵踉跄了一下,随即栽倒。

这时,士兵的内心涌起一阵快感:这些鬼子,都该死!



对决日军“三八式”:长枪与火力的对垒

淞沪会战打响,“中正式”上阵杀敌。它的7.92毫米尖头弹,堪称当时的“黑科技”。相比日军“三八式”那可怜的6.5毫米子弹,“中正式”统一射程更远,打击威力也更惊人。

600米的有效射程甚至可以扩展到1000米,杀伤力惊人,子弹打在人身上,能直接将肌肉撕裂成血肉模糊的状态。这对于战场上士兵的心理优势来说是不可小觑的。

但“三八式”也不是省油的灯。它全长1275毫米,比“中正式”长了整整20公分,这在白刃战中变成了绝对优势。



更让人无语的是,日军还经常拿它当长矛用。你见过拿步枪刺死人,还能转头继续开枪的吗?小日本就经常这么干。

要说“中正式”和“三八式”步枪的恩怨,那得从这两款武器的设计理念聊起。日军的“三八式”是个老牌选手,诞生于1905年,堪称远东战场的常青树。

这枪的特点就是轻便、耐用,特别是在潮湿多雨的环境下,表现尤为稳定。更有意思的是,它的枪身特别长,配上刺刀后近两米!这一点在白刃战里给中国士兵造成了不小麻烦。

而“中正式”呢?那可是中国仿制德国毛瑟1924式步枪的杰作,满满的技术含量。相比“三八式”,“中正式”使用的是7.92毫米尖头弹,威力堪比“狙击弹”。



不过,这“王炸”般的威力也有代价。因为设计偏复杂,“中正式”的枪机使用起来需要较大力气,射击速度上难以与日军轻快的“三八式”比肩。

更要命的是,当士兵们进行持续射击时,枪身发热导致零部件膨胀,枪机卡壳成为常态。在战场上,这种“掉链子”的体验可不是什么好滋味。

坎坷命运:战火中的新生与辗转

“中正式”可谓是应急生产的典范。起初,巩县兵工厂在德国毛瑟步枪的基础上进行仿制。1935年,蒋介石视察巩县兵工厂专门看了这款枪。

当时,老蒋发现了一个问题:这支步枪的枪托长度是为外国人的身高设计的,而我国士兵的平均身高并没有那么高,用起来总有点儿别扭。

于是,他提出了改进意见:缩短枪托,加长刺刀。别说,这次微操大师提出的意见倒是挺中肯的,工厂自然欢欢喜喜地去修改设计了。



为了纪念此事,也为了拍马屁,这款步枪就被命名为“中正式”,甚至枪匣上都刻上了这三个字。

一时间,这枪成了中央军的脸面,哪支部队用上它,仿佛就多了几分优越感。此后,它成了中央军的标志性装备,也在媒体宣传中被捧上了神坛。但实际量产的过程却是波折不断。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巩县兵工厂不得不紧急迁往湖南长沙。然而,没等设备完全安顿好,战火又逼近。工厂不得已再次南迁,直到烟溪才得以重建。



正当生产逐渐恢复时,日军的轰炸接踵而至,一场大火不仅烧毁了厂房,还让宝贵的设计图纸灰飞烟灭。就这样,巩县厂总产量刚刚超过12万支,“中正式”的生产就此陷入困境。

这还不是最糟的。内迁后,重庆和昆明等地新建的兵工厂开始尝试继续生产,但由于设备简陋、材料匮乏,质量参差不齐成为了无法避免的问题。

有些步枪性能优秀,可以与原版德国毛瑟媲美;另一些则粗制滥造,甚至连膛线都加工不到位。这种不稳定的质量让“中正式”在士兵中的口碑变得扑朔迷离。

遗憾未成制式:美援武器的冲击与时代的终结

“中正式”最大的问题,就是“生不逢时”。首先,它对制造工艺要求高,而中国兵工厂受限于技术条件,很多枪都存在质量问题,有的射击时甚至会卡壳。其次,它虽然火力猛,但枪机拉动费力,射击精度也不如“三八式”。

虽说“中正式”在战争初期大放异彩,但随着美国援助的涌入,它的地位开始受到严重挑战。尤其是1944年之后,驻印军率先装备了美制M1加兰德半自动步枪和汤普森冲锋枪。

相比之下,“中正式”显得笨重又难以操作。更要命的是,美国武器不仅数量多,还性能优越,完全改变了战场上的交战模式。



M1加兰德的半自动设计使得士兵无需频繁拉动枪机,射速得以大幅提升;而汤普森冲锋枪的高射速和密集火力更是让士兵们直呼“神器”。

“中正式”的地位也就这样一步步被边缘化。虽然抗战胜利后,它仍然是解放军和民兵部队的重要装备,但在国际军械的浪潮下,它注定无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制式枪”。

甚至在内战时期,大量“中正式”被缴获,成为解放军反击国军的“战利品”。它最后一次正儿八经在战场上亮相,是在朝鲜了,志愿军用它对抗性能远比它好的美械。

回顾“中正式”的前世今生,它既是一段抗战历史的见证,也是一件工业化转型的试验品。作为中国军工自主制造的第一款现代化步枪,它在抗战中尽力展现了自己的价值。



但它的短板与命运的不济,也从侧面反映了那个时代中国工业基础的羸弱与局限。或许它从未成为“制式枪”,但在历史的长河中,它的光芒却从未消退。

每当提到“中正式”,人们总会想起那段硝烟弥漫的岁月,以及无数中国军人手持它奋勇抗敌的身影。这,不就是一种无声的敬意吗?

参考资料:

中正式”步枪:荧幕之外的“真实抗战”.兵器知识.2016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