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农业光上心还不够,必须得亲力亲为!”赵明星坐在他一手侍弄的草莓大棚里说。2025年1月1日,济南市历城区荷花路街道堰头村,午后的阳光透过棚顶的塑料薄膜,洒在这位新农人的脸上,勾勒出更加分明的面部曲线。
1986年出生的赵明星是堰头村村民。当年退伍返乡的时候,他没想过以后还要跟土地打交道,更没想到钻进草莓大棚三年,他成了行家里手。
堰头村是黄河济南段的一处临河村落,它的西面和北面,高高的堤坝拱卫大河奔流向海。村庄南边,济广高速架在空中通达西东;再往南,便是居住着五六十万人口的华山片区。
正因如此,堰头村村民在外经商、务工的特别多。如何吸引乡亲们拓展农业产业,是摆在村两委面前的现实问题。
2021年春节过后,疫情防控形势好转。“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踏踏实实为乡亲们服务!”村级换届选举之际,赵明星听村党支部书记李秋和讲的这句话,深受触动。也正是因为这句话,赵明星参加了支委换届选举,并当选村党支部委员。
之前,赵明星做超市批发生意,干得风生水起。疫情之后,干什么是摆在他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一次,赵明星在与李秋和交流时,后者表示:村里有地,希望在外的年轻党员回村创业,带着乡亲们打开致富新门路。
说者有心,听着亦有心。于是,赵明星就把经常联系的几个退伍兵叫到了一起。有了他们的加入,李秋和带头于2021年6月启动草莓基地的大棚建设。“我跟明星他们几个党员集资,建起了5个大棚。”李秋和说,“党建引领,咱们党员就要带好头、打个样。”
从做生意到种草莓,赵明星这次换赛道换得有点猛。有人私下里说,他会种地吗?当过兵的人,都有股子不服输的劲儿。“别人能干好,我也能。”赵明星心说,“不会种,咱就好好学!”
话虽如此,真正上手后才知道,种草莓正经是个技术活儿。“2021年到2022年,基本上是在摸索经验,试错的成本比较大。”赵明星回忆,到了2023年,草莓基地真正走上了正轨。
这一年,赵明星遇到了一位经验丰富的草莓师傅,助力自己的“甜蜜事业”更上层楼。他说的这位师傅叫张庆刚,在遥墙街道从事草莓种植已有15年。“他是一位真正的好师傅。”赵明星说,“关键是人家肯教,能手把手教给咱怎么种草莓,这是非常难得的。”
张师傅肯教,赵明星肯学。从育苗开始,赵明星就跟着老师,自己动手做好生产流程的每一个环节。三年来,差不多天天泡在大棚里,每天上手学技术的时间在半小时以上。
一天天努力,一点点进步,终将迎来质的飞跃。“现在,虽然咱不能称为师傅,但对种好草莓还是很有信心的。”赵明星说,掌握了技术,自己还要靠得上去。在他看来,想把草莓种好,必须事事亲为。
赵明星种草莓秉持的理念是:讲究品质,把最好的草莓留给来采摘的朋友们。为此,棚里的草莓开花后全部依靠蜜蜂授粉,未经催红、催甜、催熟、催大。而且,从开花到成熟,一次农药也不使用。“草莓成熟后,我们会将差果、烂果小心清理掉。”他说,“大个的草莓也不会提前摘走,就是要留给我们的客户。”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到过堰头村采摘草莓的市民,大多成了回头客。新年第一天,一家三口来采摘的张女士告诉记者,他们一年能来好几回,因为“这里的草莓好吃”。对此,赵明星也不无骄傲地说:“来堰头村采摘,能让你找回小时候的草莓味道。”
2024年,草莓价格出现大幅波动。赵明星与李秋和商量后,当年下半年及时调整了种植结构:草莓保留两棚,新上绿心莴苣、皇后芹菜两个品种。“三棚蔬菜、两棚草莓,通过差异化竞争,草莓和蔬菜都有得赚。”赵明星表示,“在李书记带领下,一切都在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晴天下的大棚里,温暖如春,赵明星面前是绿叶、白花、红果,美得很!是的,这位回村种地的退伍兵,在大棚里邂逅了更好的自己。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记者 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