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驰骋疆场,建功立业”是自古以来每个中华男儿的梦想,可无论是在战争时期还是和平年代,想要在军队中晋升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这不仅需要卓越的功勋、战绩,还需要时机、资历等多方面因素。

然而红军中却有这样一个人物,他当排长仅仅3个月,就连升5级被破格提拔为红军师长、要知道在此之前他用了5年的时间才从一个普通战士晋升为排长。

此人是谁?为何能在严谨、有序的红军队伍里遭此“奇遇”?如此传奇的人物,后来的境遇又是怎样呢?



从小立志的红军战士

1911年安徽省金寨县的一户贫苦农民家里,传来了一声婴儿的啼哭,随后产婆高兴地呼着:

“是个大胖小子!是个大胖小子!”

床上虚弱的母亲和门外焦急等待的父亲同时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日后的传奇红军战士——汪世才出生了!

尽管汪家家境贫困,但他的父母却把汪世才抚养得很好,不仅尽可能地节衣缩食给儿子长身体,对儿子的教育也是超出了普通的农户。

汪父从很小的时候就告诉汪世才:

“现在世道不太平,老百姓们都吃不上饭,还有各国列强在我们国家作威作福,你长大了一定要去参加军队,把他们赶出中国,让老百姓们都过上好日子!”

汪父的话就像一粒饱含生命力的种子,在幼小的汪世才心里生根发芽,而这种理念恰好与红军的初衷不谋而合。



就这样,当汪世才18岁那年,红军游击队伍来到了安徽省金寨县,汪世才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自此踏上了革命道路。

汪世才年轻体健,且思想觉悟极高,入伍5个月就被推荐入党,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九一八”事变后,汪世才所在的游击队被编入了红四方面军第4军第12师。

红四方面军是红军的三大主力之一,由徐向前任总指挥,陈昌浩任政治委员,刘士奇任政治部主任,是当时仅次于中央红军的军事力量。

红四方面军创立之初就在攻克鄂东重镇黄安战役中取得重大胜利战果,汪世才也随军参加了战斗。

由于作战勇敢,他在不久之后就被调任到27师担任班长。

虽然年纪不大,但汪世才却十分体贴,非常会照顾不适应军队生活的战士,生活做派俨然一个“老兵”,丝毫不见新兵的稚嫩。

1932年7月开始,国民党军队集结了30万人的兵力,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发起“围剿”。

汪世才并没有随军向川陕地区实行战略转移,而是自告奋勇留了下来,准备在革命根据地内保留“火种”。



他和一些留在鄂豫皖根据地内的各路红军会合重组,合编组建为红25军。

到了1933年10月,红25军被前来“围剿”的国民党军队打散,不屈不挠的汪世才随徐海东返回皖西北与红82师会合,重建为红28军。

输过、败过,但是没有怕过!

这就是汪世才从军履历的真实写照,也具象出了革命初期红军令人肃然起敬的峥嵘岁月!

5年军旅当排长

1934年11月,随着鄂豫皖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25军被迫开始长征,汪世才此时被任命为第223团交通排长。

这个时候距离汪世才参军已经过去了整整五年,排长一职对于作战勇敢,政治思想觉悟高的汪世才来说似乎有点低了,那为什么他没能在军队中晋升到更高的职位呢?

首先从汪世才的军旅生涯中不难看出,他所在的部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经常从这里被调任到那里,从一处整编到另一处。

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红军创立初期军队编号不规范和各项制度不完善造成的。

在红军创建初期,组成部队和组织结构较为松散。

各地的红军部队主要是由地方起义军、游击队以及工农兵组织组成。

这些部队的编号和称谓在不同地区并不统一,缺乏规范化的管理。

尽管红军中央领导层(如中共中央军委)努力推行规范化管理,但由于战局复杂和物资匮乏,很多部队的编号仍然保持着原有的不规范状态。



这导致了在指挥和调度过程中出现混乱,影响了军队的协调和作战效率。

像汪世才这样的战士不在少数,因为无法长期在某一部队进行战斗,前后履历并不能连贯衔接,晋升自然受到影响。

初创阶段的红军依赖于较为简单的军事指挥结构,没有形成完善的战略规划和战术指挥机制。

指挥官的选拔和培训也处于探索阶段,这也导致了像汪世才这般有着指挥才能的人遭受埋没,浪费人才。

当然,这些问题随着红军长征后的发展和根据地的建立逐步得到解决。

红军建立起了相对规范的军队编制和制度。

特别是在1935年后,中央红军在苏区内的组织结构和编制得到了进一步规范,红军的制度逐步完善,成为一支具有较强战斗力和组织纪律的军队。

不过汪世才也没有计较这些个人的荣辱得失,他以家国大义为先,秉承着“我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填”的革命理念,辗转于各支部队,从不畏惧任务的艰险。

正所谓“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汪世才的革命精神和指挥才能终有显露的一天。

比如在接下来的开辟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汪世才就崭露头角,达成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连升五级”!



当排长3个月成师长

1934年12月,红25军经豫陕交界处铁锁关进入陕西商洛境内,并决定在此开辟鄂豫陕革命根据地。

汪世才接到上级领导的命令,让他带领30余名干部战士前往红岩寺一带做好地方工作。

汪世才下到地方后,迅速就做好了任务计划。

他准备先破坏敌方的税务系统,并消灭那些保卫地方统治的乡保武装。

红岩寺地区的税务局一直是当地反动势力的重要经济支柱。

税务局不仅负责征税,还掌握着大量的地方资源。

这些资源被用来支持地方的保安武装和土豪劣绅的经济利益,严重压榨了当地的百姓。

汪世才意识到,只有通过打击税务局,才能真正削弱敌人的经济基础,并赢得群众的支持。

在这一过程中,汪世才不仅动员了当地群众的积极参与,还利用他们对地方的熟悉和对现状的不满,有效地组织了一支新的红军力量。

1935年2月11日,鄂陕第3路游击师在红岩寺正式宣布成立。

省委决定任命汪世才为游击师的师长,红军干部李志英则被任命为政委。



在汪世才和李志英的共同领导下,游击师迅速发展壮大,通过不断吸收有志青年,游击师的队伍很快从最初的200余人增长到了700余人。

这支力量不仅增加了红军的战斗力,也进一步增强了中共在地方的影响力。

在游击师的迅速壮大过程中,他们同时开始了对地方反动武装的全面打击。

首先是黄土砭蔡略函民团,这支民团以土豪蔡略函为首,长期盘踞在黄土砭一带,威胁着红军和当地百姓的安全。

游击师通过一系列精心策划的袭击,成功打垮了蔡略函民团,剿灭了他们的据点。

接下来,游击师将目标转向了大沙河伍启仕民团。

这支民团由地方土豪伍启仕领导,他们依靠地方的资源和武装力量,对抗红军的进攻。

通过一系列灵活的战术,游击师成功击溃了伍启仕民团,进一步削弱了地方反动势力的实力。

随后,游击师又将目标对准了万青朱安贵民团。

朱安贵是当地的另一位土豪,长期以来依靠民团的武装力量,霸占了大量土地,剥削了无数百姓。

游击师集中兵力,对朱安贵民团发起了猛烈的攻击,最终成功击溃了他们的武装力量,为当地百姓带来了和平与安宁。



接连清剿了几大乡绅土豪,游击师逐渐建立了自己的根据地,并赢得了百姓的广泛支持。

这为后续的革命斗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红军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然而好景不长,容不得红军势大的国民党调集二十几个团的兵力对根据地“划区清剿”,游击师惨遭围剿,政委李志英被敌杀害。

尽管汪世才带领军队顽强战斗,但还是伤亡很大,无奈被编入了红74师。

按理说汪世才的领导指挥才能已经在创建革命根据地期间显露,为什么他的名字和事迹现如今却极少有人知晓呢?

这其中蕴含着一个沉重的事实。

掩护撤退英勇就义

1946年6月,内战烽火蔓延,国民党军队在蒋介石的指挥下,对中原地区展开了全面进攻。

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对中原突围部队构成了巨大的压力。

为了打破封锁,中原军区决定采取兵分三路的突围行动,其中北路主力部队的突破尤为关键。

中共中央委员、中原军区司令员李先念以及中共中央委员、中原局代书记郑位三等领导,带领部队进行了艰难的突破。

李先念深知,要确保部队安全通过,必须迅速攻占有利地形。



因此,他决定由熟悉陕南地形的15旅45团担任前卫,抢占赵川有利地形,掩护军区机关和主力部队的安全通过。

而汪世才作为一位经验丰富的指挥官,受命带领部队向赵川急行军,计划在敌军封锁之前,稳固阵地。

7月19日,中原部队在汪世才的带领下,经过艰苦行军,抵达赵川镇的前坡岭。

此时,国民党整编第3师第3旅和第20旅已经占据了前坡岭南一线山梁,构筑了严密的防御工事,准备对中原部队进行全面阻击。

赵锡田指挥的敌军以强大的兵力和火力,企图通过这次战斗彻底打断中原部队的突围路线。

战斗于19日中午正式打响,激烈的枪炮声震撼了整个战场。

敌军集结了十多个营的兵力,发起了17次冲锋,试图突破前坡岭的防线。

45团的士兵们在汪世才的指挥下,利用地形优势,充分发挥游击战术,坚决阻击敌军的进攻。

前坡岭的战斗从中午持续到次日凌晨,整整16个小时。

敌军的攻势猛烈而持续,步兵冲锋、炮火轰击交替进行。然而,45团的战士们凭借顽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战斗力,充分发挥了地形上的优势。

前坡岭地形崎岖,山梁纵横,成为了双方对抗的主战场。

45团在狭窄的山道上布下了重兵,把守住了所有关键的要点。

敌军在山间推进时频频受到阻击,遭遇了严重的伤亡。

每一次敌军冲锋,45团的战士们都毫不退缩,反击猛烈。敌军的炮火不断轰击,45团的阵地时而被浓烟遮蔽,士兵们在枪林弹雨中坚守阵地,英勇作战。



敌军试图通过绕道包抄、向山顶发起攻势,但都被45团的防线一一击退。

45团在战斗中取得了显著的战果,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经过长时间的激战,45团共击毙敌军700余人,击退了敌军十多个营的进攻,45团的总伤亡人数也达到了600余人。

在如此激烈的战斗中,一颗炮弹炸死了我军的一名机枪手。

汪世才见状,迅速冲上前线,端起机枪对准敌群扫射,敌人纷纷倒在阵前。

然而汪世才此举也把自己彻底暴露在敌人面前,子弹击中了他的头部,鲜血瞬间涌出。

年仅35岁的汪世才,就这样英勇就义!

而由于他英勇作战,拖住敌人不能他顾,使得李先念 等领导人率领的中原军区得以安全转移。



结语:

在那个战火纷飞,前途未卜的年代,正是因为有了千千万万像汪世才这样的革命义士,不为名利,只为了心中的理想信念,才能带领人民冲破黑暗,找到光明的道路,向他们致敬!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