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凤台 编辑:冯晓晖

本系列发布九江文史类研究文章。欢迎投稿,稿件要求及联系方式见自动回复。本篇原刊于2012年版《百年大中路》,经浔阳区政协文史委授权转发。

原编者按:旧时九江城乡流传着一句顺口溜:“惠大的鞋子,裕康的袜,(永)泰昌的帽子,(鸿)大昌的褡”。当年顺口溜着满街乱窜的小孩,如今已是古稀老翁。昔日“惠大”店址(今西门口亨得利钟表对门),早已改变模样。

我 1913 年出生,8 岁时进惠山小学读书,17 岁时由亲戚何桂根介绍我到上海五马路宝善里 7 号顺利公报关行当学徒,25 岁时就和大哥凤翔在金陵东路 135 弄 2 号自己开设诫义公报关行代客转运。后来因日军侵占上海,水路被日军阻断,无法代客转运货物而停业。日本投降后,我在上海仍无工作可做,我一个亲戚赵祥和在上海裕纶袜厂任推销员,他说:“若贩运些日用百货到九江去卖,可以维持生计,因九江很缺货。”并介绍我到九江宏达转运行老板童桂兰处落脚。

到九江后,有些店家见我是外乡人,因而大肆杀价,如此做生意,反而要亏本,只得观望等待。有人劝我,倘若在九江租借一间店面,出售百货是很容易脱手的,还可以批发给其他商贩,利润高得多。我认为这个办法很好,就托人租西门口一间店面,然后把运来的货物安放好,仍回上海,再添些货物,并带了两位帮手,开始营业。果然生意很好,运来的货不到十天已销出一大半,后来再叫上海陆续来货。隔壁一家瓷器店因生意不好要关门。我就把他顶租下来,改成了两间门面。正式起店名为“惠大”百货店,地址在原大中路 327 号。



民国时期的大中路

惠大正式营业后,我见到九江很多店家出售货物,都不是明码标价,实行是讨价还价,尤其是农村顾客进店购物,店方开价总是很高高,然后双方几番讨价还价,方能成交,若有些顾客不愿购买,店员还用亏语骂他几句。针对此情,惠大决定门市另售一律明码标价,有些顾客若要还价,宁可生意做不成,也不减价。另方面,我见到九江有些店家利润加得很高,估计都在五成以上。惠大则决定门市另售价,按进价及运费等费用加两成半。批发按进价加费用两成出售。由于采取以上措施,薄利多销,以诚待客,惠大的零售及批发业务稳步上升。

当时的九江及周围地区工业民用品生产不发达,货品大都靠上海供应。我听到上海大中华橡胶厂出品的双钱牌套鞋、球鞋,江西的人都相信这种货,而湖北的人都相信上海义生橡胶厂出品的箭鼓牌套鞋。两省的人,若遇别种牌子的同样货品,价再便宜都不愿要。因此九江经常缺货。后来我托人去这两家厂,要求直接进货推销。这两个厂同意每月分配给惠大几批,按照厂价供应,并可迟开一个多月支票。后来上海有些厂家听到九江惠大批发生意很大,信用也好,在上海有固定办事机构申庄(申庄由我兄周凤翔负责收汇货款,采购货品。),于是纷纷派推销员到庄要求帮他们推销货品,进价是按厂价另加回扣。



当代仍在生产的上海双钱牌套鞋 图源:淘宝网

九江的中小百货店及摊贩,大部份都到惠大来批货,他们有些人要求赊些货,而我因他们资金少,而同意他们先把货拿去,隔了几天派人去陆续收款,这样让他们多进些热销货,让他们有利可图,同时惠大也能多销货品。对于外埠店家来批货,也同意他们先付一半赊一半。等到下次再来批货时,先把前帐结清,再按上次一样批给他。所以惠大批发生生意越做越大,如庐山、湖口、彭泽、波阳、黄老门、德安、涂家埠、景德镇、武穴、广济、小池、孔垅、黄梅、宿松等地很多店家都到惠大来批货。

直到解放前夕,本市赊出货款,全部都收回。外埠赊出货款约有五分之一未收回而倒帐。惠大每日销货款,都是上海驻九江采购粮食、鸡蛋等农副产品行家,及九江鱼行运申鱼贩来取的。他们都是先把款交给惠大申庄,出收据到九江惠大取款,同时惠大自己也在武穴采购苎麻运申出售。

解放后,惠大本可更加蓬勃向上,大展宏图,无奈上海申庄出了可题。申庄负责人周风翔在沪私购房产,动用了惠大几乎全部资金,惠大货源断绝。后几经周折勉强维持营业,但从此便一蹶不振,逐渐衰败停业。

【编后记】

本篇不长,却生动地记叙了民国末年九江的商业环境。惠大从1945年以后才到九江经营,从一个小商贩发展成为九江颇有影响力的百货商店。至于后来,作者声称惠达本可以蓬勃向上、大展宏图,却因为什么什么才停业。好吧。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