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本草从尝药开始

现在的教材把中药学和方剂学简单且固化了,所有的药物按照功效来分类,比如说第一章是解表药,解表药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然后第二章是清热药,再细分为清气分热、清血分热、清湿热、清热解毒等。再给不同的药物贴上看似有特异性的标记,比如黄连清心热、黄芩清肺热、黄柏清下焦湿热。

这些内容,对于初学者可以作为入手学习的方法,但如果整个现代中医的学生表述体系都还是停留于此,临床能力的提升就会裹足不前。但是呢,不少工作多年的医生与高校老师,大多局限于这些支离破碎的片段,学用很多,没有抓到方药的“本体”。

药性的厚薄清浊、虚实开阖、刚柔动静,就是每个药物的本体,在不同的气机格局里,帮助人体不同层次的气血,调整到合适方向,达到平衡和调的状态。古人用“酸苦甘辛咸,寒热温凉,升降浮沉”来概括药性。

对于中药和方剂的深入学习,要把药书上的功效和治疗范围当做古人的举例说明和回溯反证的线索。先从尝药开始,熟悉每一味药的气味、质地,体会进入身体后自己身心的感受。这个不难,跟品茶、品香一样,甚至跟吃饭、喝酒的体会感受类似。

参考药书,可以先从《神农本草经》或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开始。

《本草纲目》的内容很全面,以时间为轴,把各代医家关于每一味药的记载都录了下来。有时看似各条目观点不同,但其实罗列了更多方位的参考。排在第一的就是《神农本草经》,然后有唐代孙思邈或者陶弘景的观点,接着是宋金元时期著名医家李东垣、张元素等人的经验。这样看起来很方便。

我的尝药经验

有很多年,我每天都会随手翻看《本草纲目》。有时候白天看病觉得这个病需要一味药,味道最好淡而无味,这样不偏入血分,也不伤胃气,还得能通行表里之气,于是,看了一通之后,会挑出几个还不熟悉的药,第二天去药房买来10克,尝尝看。

威灵仙这味药就是这样找到的。记得有一整周的时间,每天早上我一到办公室,就泡一杯威灵仙喝,放得不多,和泡茶一样。它的味道很淡,刚喝下去,觉得全身上下的气机有微微流动散开的感觉。第一天,从9点到11点去了很多次厕所,这就是利水。而且全身皮肤肌肉都会有轻微酥酥麻麻的感觉,这就是通行经络的作用。后来还发现它有帮助肠胃运转的力量。

尝过之后,再看原文《本草纲目》就好理解了:威灵仙,气温,味微辛咸。辛泄气,咸泄水,故风湿痰饮之病,气壮者服之有捷效,其性大抵疏利,久服恐损真气,气弱者亦不可服之。

多次尝服之后,再用在病人身上,就心中有数了。用的时间长了,更会体会到这味药在不同身心特质和气机格局的人身上不同的作用方向、深度与广度。

附子这味药是在读研究生的时候尝的,此前已经用了很多年,也解决了不少适合使用的病情。当时在学校常常锻炼,还练过3个月健身,阳气本来不虚,再每天泡一杯熟附子汤,从早喝到晚。记得喝到第三天的时候,嘴里的粘膜就开始充血破掉了,接着又喝了两天,牙龈也肿了,舌头发麻,于是停下。这么体会过,以后再用在病人身上,就会务实一些。

一切都是药

关于中药,我们现在都习惯从物质层面去考虑,然而,正确使用中药的前提,是从能量层面和信息层面去考虑。

从能量的角度而言,药物进入的时候,是通过调整人体气机的运动来发挥效能的。每个药物有运动的方向(升降浮沉、开阖),有作用的起始层次和布散的范围。历代医家用了不同的语言和体系来表述,比如表—里、阴—阳、气—血;温病学派的卫—气—营—血、上焦—中焦—下焦;张仲景《伤寒论》里的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这里的重点是不同的层次。

比如我们常喝的薄荷,大家觉得薄荷是作用在上焦、中焦还是下焦?

听众:上焦。

李辛:是的。大家有没有感觉到喝了之后,它是在肺部、胸腔、咽喉、头面,向皮肤肌肉表层这样慢慢开的。那么,生姜呢?

听众:上焦和中焦。

李辛:上焦为主,但它的作用层次比薄荷深入一些,从中焦开始,往上往表。咖啡呢?

听众:咖啡应该是上焦。把气机拉起来。

李辛:首先,它是寒的还是热的,凉的还是温的?

听众:温的。

李辛:对,是开还是阖?

听众:开。

李辛:是开。茶叶也是开。咖啡比起前两位薄荷和生姜,其实是偏重于中焦,偏温偏开,还能稍微往下、往里边走深入一点点,就是到下焦表层。

那么你们觉得咖啡跟龙井茶相比,哪个是清?哪个是浊呢?

听众:咖啡是浊,龙井是清。

李辛:对,哪个厚哪个薄?

听众:咖啡厚,龙井薄。

李辛:对。这就是中医对药性的一个直观体会。再比如,我们常常用来做红烧肉的肉桂,它的气味比前几个又厚些,更温一些,对吧?

你们觉得肉桂走的层次跟咖啡比哪个深一点?

听众:肉桂深一点。

李辛:是的。如果老人尿频、关节痛、腰痛,或者妇女痛经,一般会开肉桂。这个药能走到这些层次。再举个例子,你们吃过豆豉吗?它是作用于三焦里面哪一层次?

听众:下焦。

李辛:药用的淡豆豉入中焦。做菜的是盐豆豉,咸了,能引入下焦,这就是炮制的作用,改变药性和作用方向、层次。淡豆豉是在中焦,平平舒展开的,还有一点微微往外透,所以常常用在中焦不足的虚人外感。而加了盐之后,它就往下走了。

再问一个,醋的力量是开还是阖的?

听众:有开也有阖。

李辛:是阖中有开。觉不觉得?醋复杂一点。比如说茅台,是纯然地开,还有甘缓和中的力量。茅台的开是通达的。

这个醋虽说是酸味的,也有五味陈杂的感觉,这就是清浊之别。茅台气清,米醋气浊。

如果把这酒和醋当做文学作品,茅台可以说气味醇正。古人把自鸣得意、格局不大的读书人叫酸秀才,一酸,清正、中正、宽宏的气就少了。

这是意会,中国文字是象形、会意、指事,如果你皱着眉头,神情紧张地跑来,拿着标尺要来界定它的概念、主题、逻辑,那你还是去学别的吧。但如果能会意,学中医就好办了。

比如,这朵兰花你们觉得清还是浊啊?

听众:清。

李辛:是的。假设有一个人,他最近吃的比较多,然后整天上班开会,想得多,也没时间运动,很早起来,很晚睡觉,中焦运化不利,早上起来,嘴巴发粘,有点臭,舌苔厚。你们说这个人是清还是浊?适合喝咖啡还是喝茶?

听众:浊,适合喝茶。

李辛:这个兰花的气味,是接近咖啡还是接近茶?

听众:茶。

李辛:是的,兰很清。所以古代拿兰花治疗肥胖、湿浊。在中医眼里,每样东西都是可以做药的,比如说这块抹布,什么感觉?

听众:黑、浊。

李辛:浊,什么样的人适合用这类东西?

听众:太清的人。

李辛:对。假设有这样一个人,他身体太干净了,干净到非常消瘦,也非常敏感,吃什么都会拉肚子,消化不好。这样的人可能精神上也有些洁癖。怎么办呢?现代科学说,你可能需要一点酵母片、纳豆或者是酸奶。酸奶、酵素其实是一种增加浊性的东西。

水清则无鱼,体质太清,提供生命运化生存的养分就不够了。吃这几样东西,包括豆豉、臭豆腐或老北京的豆汁,都属于这一类。

茶与药,物与人

关于药物的气味厚薄。比如小孩子的病,如果是轻浅的皮毛之疾,病在皮肤、毛发、表面、上焦,像感冒这样的,药量和气味应该轻还是重?是轻。

有时候我经过楼道,闻到煎药的味道好重,到了病人家里问,是什么问题啊?说是六岁的孩子感冒了。都不需要看方子,就知道病轻药重了。小孩子普通的感冒是一个很轻的病,用点气开一下就行了。用很重的药,就浊了,就是“药势太过”。

大家都喝过茶,不管什么品种的好茶,泡多泡久了都苦涩。而且喝下去就一个感觉:往下走。胃气弱的人会马上觉得不舒服。为什么?本来喝的是清轻的气,泡久了取其味;这一重浊,没有了气化作用,也就没有了通利毛窍、清利头目、开通肺胃的作用了。

龙井,喝下去有那种气血轻轻散开的感觉,然后再柔柔地顺下去;有的碧螺春还要再细腻一点;而大红袍就有点像茶里的将军了,气味相对雄壮,能够通经络,也能走到血分,味道也重些,所以还能消食。千变万化的,就是“气、味”这个东西。

普洱呢?好的生普对肝病很好,有清轻流通之气,属于春天的生发之气。熟普既有开又有阖,能够带动气机微微地在那里运转,还有微微收的力量,显然,熟普作用的层面比起龙井、大红袍、生普,要更加深入一些。还是气味的原因。

尤其是储存得当的陈年熟普,茶叶的质感已经像放久的老叶子,茶汤清透,能够进入身体的细微层面,这就有化瘀行滞的效用,还能帮助气机收阖。这个感觉,就像是厚道的老人家,不慌不忙、不温不火、世事洞明、言行舒缓。很多有修养的老人,都有这样的神气,让人放松。因为这是一种沉淀、接纳而又流通不滞的气息。

神交与气交

品尝草药的学习,要求高一些的话,最好有站桩打坐的基础,你的觉受已经比较灵敏了,然后再尝药。尝药的过程,先是看,可以细细端详,也可以只是看一眼。即使只看一眼,心里就会有感觉。

运用五官的时候,不需要太用力,重要的是留意外物通过五官进入身心的当下,内心的直观感受与意向。

这些年中医资讯很多,各种课程,还有书、网络,也许你有经济条件,也有时间学习。但是,如果没有在生活中用起来,在自己的身心上体会和改变,学很多知识可能并没有什么意义,只是聊天时多一些材料罢了。会用才是最重要的,才有机会把碎片知识进行内化和整合。

站桩、打坐,我们称之为“集中训练”,平常的生活也是训练。比如吃东西的时候,如果特别爱吃某样东西,能不能体会一下,吃进去以后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一天、两天,你的舌苔、想法、身体上有没有什么细微的变化?有没有可能在日常生活里建立一个这样的习惯?

还有,有没有可能让自己有多一些的时间来专门做这件“观察和体会”的学习,而不是一直无意识地被自己的情绪和思想带动着去忙那些忙不完的事情。

学习中医,意味着扩大感知的范围,扩大精神的维度,意味着从习惯性的个人小世界里抬起头,睁开眼来看看天地、自然、山水、草木、星月,来想想古代的贤人、智者。这一切,他们会怎么看?

本草的作用层次和布散方向

关于本草的学习,除了功效和主治,更重要的是作用层次和布散方向。在古代的医书里,通常是用“升降浮沉”和“在气在血”等文字来表述的。决定其“升降浮沉”和“在气在血”的,是药物的四气(寒、热、温、凉)、五味(酸、苦、甘、辛、咸)。

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汤药进入人体,都是在中焦开始作用的。“饮入于胃,游溢精气”,药物所具有的气味和信息,由此开始在人体的气机运转中发挥作用。

每个药会因为气味的不同,升降浮沉的方向差异,从某一个特定的层次开始启动。像前面说的碧螺春茶、咖啡和白酒,作用的层次是不一样的,分别是上焦气分、中焦气分(略入血分)和中下焦气分与血分。这是理解草药的一个重点,不同草药合在一起,变成了一个方剂,虽然复杂一些,但还是这个道理。

除了作用的层次,还需要知道布散的方向。举个例子,薄荷的作用层次偏重于上焦,布散的方向是从上焦再往外周一点;肉桂呢,进入中焦以后,还能够向血分和下焦布散。所以,前者的作用是向上、向外,而且表浅,而肉桂向内、向下,更深入。

再比如,杏仁的作用层次偏重于中焦和上焦,布散方向呢,首先是向表面扩散,这就是宣肺的力量,其次是向下开泄的力量,表现为帮助上焦气往下降,帮助大肠运动、通便的效能;而川贝的作用在中焦,偏重于往下降,所以杏仁和川贝虽然都有止咳化痰的功效,但作用的层次有浅深之别,布散方向和升降不同。

杏仁偏温一点,川贝偏凉一点。杏仁苦辛温,川贝苦甘微凉。《黄帝内经》里有很多关于气味厚薄的文字,大家可以自己找来看。“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所以总体而言,性味偏阳的,就偏升浮开散,气味偏阴的,多是沉降或阖收的。

知道这些的好处是,即使你不知道某个药物的品名、用法、功效,只要尝一下气味,摸一摸质地,感受一下它的厚薄轻重,那么这味药的升降补泻、寒温开阖的大方向就知道了。

比如所有的茶叶,都是轻轻地开。绿茶相当于茶叶里的阳中之阳,所以作用在上焦的气分。相对而言,红茶就是阳中之阴,尤其红茶泡得浓一点,味道就重了,偏阴了,就会作用在中焦的气分甚至血分。

那醋呢,味道就更偏阴偏重一点,就是中焦的血分。黄酒呢,中焦,因为味道比较重,气血两层都有作用,相对于白酒而言,更偏重一点血分。白酒呢,入三焦,能通达到下焦,但是偏重于气分。

这些分类的方法,不同的辨证方法,是历代中医的学习和表述工具。最常见的八纲辨证: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比如说到表里的时候,可以说外为表,内为里,也可以说上焦为表,下焦为里,或者中焦为表,下焦为里,一切都是相对的。

关于气分与血分,古书里常讲,某个病在气在血,或者某药是走气分还是血分。什么意思呢?举个例子,比如女孩子痛经,一种是单纯的痛经,还有一种是有瘀血,颜色黑,脸也暗黑,这种体质甚至会长瘤子。这两种痛经,在西医来看是同一种痛经,但在中医来看,一个在气,一个在血。

在血,意味着病势深入到了有形的层面,所以在用药上需要有相对应的性味。比如以“苦”味为主,再佐以“辛甘”。在气,意味着病势轻浅,类似于现代医学所说的“功能紊乱”,未到组织器质层面。在气分层面的痛经,用药需要以“辛”为主,这就把辨证与用药的层次统一了。

再有,发烧一种是单纯的寒热往来、怕冷、出汗或少汗;第二种会伴有口腔溃疡、喉咙肿痛或者大便秘结,甚至有西医的指标炎症,这些说明是在有形的部分有问题了,这个就是在血。前者气分的热,用石膏、芦根、白茅根就可以了;后者血分的热,就需要用到黄连、黄芩、黄柏、大黄这些“苦寒”的药了。

这些大方向意义重大,是临床处方用药清晰的原则,也是古书里面非常重要的原则。在气分,用药,药量、味道要清轻;在血分,可以稍微重一些。在表,可以用微苦、微辛、淡味;在里就要用酸、苦、咸。偏虚的,需要“甘药”补益,偏实的,需要流通,比如苦辛为开。

除了药性,用药的剂量,形成的浓度,决定了这个药是往里边走,还是往外走。这又回到了“升降浮沉”“虚实开阖”“阴阳表里”。

这些原则再统合一下,就是“阴阳”两个字。

用药如用兵

所有的草药,是借用其“神、气、形”来调整人的“神、气、形”的有余或者不足。

医生要了解病人当下的气机、神机的格局,了解他邪正斗争的进退趋势,以及三焦上下、内外表里各部的开阖虚实状况。心中有这个清楚的画面之后,还要了解每一味药物的气味厚薄、开阖补泻、寒热缓急,以及每味药进入不同体质人体中的不同变化,还有不同药物组合,不同剂量配比,不同炮制方法对药性的整体方向性的细微影响。

古人说用药如用兵,开方子的状态,很像张良、萧何坐在大帐当中运筹帷幄,调兵遣将。一个合理的中药处方就像配伍得当的团队组合,君臣佐使,相得益彰。你需要熟悉团队的每一味药,就像熟悉手下的每一个干部和员工。如果需要组织一个攻坚的快速特种作战小组,就像麻黄汤。麻黄的性子比较急,可以作为君药去攻坚,但是还得有一个配合他的,提醒他注意其他情况,包括考虑如何跟其他团队结合。

那个用来配合的分别是“佐、使药”,比较稳定的甘草放在中间,能够成为其他几个战略态势的一个汇合点,还可以补充粮草,搞好后勤保障。

“臣药”可以让桂枝来担任,加强了麻黄通达的支援力量,走的路线又是比麻黄更深入一些的血分,可以互为支持,这样要补充要推进,可以跟上。

做管理,带团队,你得了解每一个人的长处、性格、气质,而且你还要了解,这些不同的人合在一起,合化出来的是一个什么气和势。

每一味药物就像是每一个不同的人。昨天我们说到每一个人的神有厚薄、清浊,有气的虚实、开阖,还有形的强弱、刚柔,性子有急缓,这是最简单的分类。药势也有厚薄、清浊、虚实、开阖、刚柔、动静、急缓、走守。

这些不同的药性,以及进入人体后表现出的药势,古人常用“酸苦甘辛咸,寒热温凉,升降浮沉”来概括。你得非常清楚每一味药的色、香、味、形、质,品质的高下,气味的清正优劣。然后你还要评估,从大方向来看这个方子的阴阳寒热,虚实开阖,能不能跟这个人当下的气机、病机的阴阳寒热、虚实开阖相合。

至于具体到一组补气药里,比如人参、黄芪、太子参哪个药最适合这个病人的体质、气机;一组香药,木香、丁香、沉香、白芷哪个香的气味走向更适合某人的神机、气机,还涉及剂量如何调配,药品的质量管控等很多方面。所以,要用好中药,是需要长期的临床积累和非常之细心的体会与揣摩。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