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水是河北省保定市的一个区,可是在110年前,它却是另一个名字——“安肃”。
徐水在保定市的位置,在部分地图中仍标注“安肃”
“安肃”这个名字出现的历史并不算长,《大明一统志》记载“安肃县”:
本易州遂城县地,五代唐置宥戎镇,周为梁门口寨,宋置静戎军,景德初改为安肃军,天会中升为徐州,后改为安肃州,元时县废州存,明洪武二年改州为安肃县。
1547年《大明舆地图》中的安肃
如果以它最早获得“安肃”一名的宋景德初(1004年)计算,到被改为徐水县的民国三年(1914年),这个名字存世时间为910年,而成为“安肃县”的时间则仅有545年,这与周边相邻的动辄千年、两千年的古县相比,算得上是个比较“年轻”的地方。
那么,这个用了还不到千年的名字,为何就改成了“徐水”呢?
这和民国初期全国上下期望一改2000年来封建帝制影响、大力提倡事物革新的大环境有关。自古以来,我国各地地名因种种原因,重名的地方很多,据民国三年(1914年)《内务部改定各省重复县名及存废理由清单》中的《拟改名省重复县名撮举理由》说:
唐县名同者仅十九,而宋则益为三十矣,明县名重者四十二,而清则倍蓰之矣。洎民国肇造,天下为县于是二县同名者七十四,三县同名者十有二,四县同名者四,五县同名者三,六县同名者一,稽其总数,实七倍于唐时。
光绪三十一年《清朝分省地图》中的安肃县
鉴于以上情况,从这一年开始对全国各重复县名进行更改。其原则大概如下:两县同名的,先置县的留存,后置县的改成旧名;如果是商贸发达的地方、新开拓的边地为避免更名造成的困扰,则不予更改;所更改的新名,一般是当地在历史上曾经存在的郡县名、境内山川名字。
在民国初期,“安肃县”一名与3000多里之外的甘肃省“安肃道”重名,由于安肃道地处我国边地,按照改名原则应予以保留,安肃县需要改名,于是按原则,以境内的“徐河”来命名。
徐河,在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的《徐水县新志·地理记·河流》中有记载:
在县南四十里,发源易县五回镇,南流,经满城县北,复东流至清苑县北境,入徐水县南境,折而东,入安新县西淀。
考《汉书》载汉光武击铜马五蟠于北河,顺水进保范阳,顺水即徐河别名;宋史载太平兴国元年裴济知定州,契丹三万骑来攻,济击之于徐河;四年钱守俊屯兵定州,征范阳师还,道遇敌,战于徐河;端拱四年,宋将尹继伦大败契丹于徐河。
本河在历史上最关重要,今已干涸,足迹尚存。民国三年安肃易名徐水,即根据于此。
1917年《中国新舆图》中安肃已改成了徐水,地图中可以看到徐河
在这个记载中,可见“徐河”并不算长,并且“今(指民国《徐水县新志》编修时)已干涸,足迹尚存”,但是由于在汉光武帝、宋辽交战时都有浓墨重彩的记载,所以“本河在历史上最关重要”,在重新名县时,成为命名的依据。
其实,“徐河”在明朝《大明一统志》、清朝《畿辅通志》上仍有记载,民国时期却已“今已干涸”,而今天的徐水区河流,则“主要河流有瀑河、漕河、萍河(徐水区网站、网络百科)”,给徐水区带来名字的“徐河”已消失不见。
不仅“徐河”消失不见,造成“安肃县”改名的甘肃“安肃道”在1914年之后不久就消失了。
民国的“道”继承于清朝,是介于省与府、直隶州(直隶厅)之间,以监察辖区内的官员为主,兼有一定的行政职能的机构,到了清末还有按事务设置的盐业、劝学、巡警等道。民国成立后的第二年(1913)发布了《划一现行各道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使“道”成为一个真正的行政层级,形成了以省辖道、以道辖县格局。
1936年《中华民国新地图》中的甘肃省“安肃道”
清朝的“安肃道”全称为“分巡安肃等处地方兵备道”,驻肃州(今甘肃省酒泉市),辖安西府、肃州。民国二年以清代安肃道全境置边关道,民国三年5月改名为安肃道,驻酒泉县(今甘肃酒泉市城区)。
虽然在民国初年各省陆续设置了“道”,不过由于各省实际情况、政治派别主张等原因,各省的“道”又于民国十六年至十八年间陆续废除。算下来,从“安肃县”改名为“徐水县”,到“安肃道”消失,中间仅有15年的时间。
您了解的情况是这样吗?欢迎在文章底部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