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作家杨文山
2013年2月26日,86岁的张志信在呼唤儿子名字中离开人世......
1979年2月的一天,54军160师师部一片忙碌,各类作战命令在紧锣密鼓地传达。师长张志信正在和参谋长研究作战地图,桌上堆满了情报资料和地形分析。
这支即将开赴前线的部队,承担着对越自卫反击战的重要任务,五万将士枕戈待旦。时间紧迫,任务重大,160师作为主力部队之一,必须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战前准备。
张志信师长(右一)
张志信刚放下手中的军令,办公室电话突然响起。他拿起话筒,电话那头传来妻子成翠芳急促的声音,她得知丈夫将儿子张力从师司令部调到主攻团478团侦察排的消息。
成翠芳在电话里焦急地说:"张志信,要是儿子有个三长两短,你不用回家了!"然后"啪"地一声挂断了电话。张志信放下话筒,面无表情地继续投入到战前准备工作中。
作为一名从战火中走过来的老军人,张志信深知侦察排的危险性。但在他看来,自己的儿子和战士们都一样,不能搞特殊。
张力是张志信33岁时得到的独子,但在部队中,张志信从未给过儿子任何特殊待遇。即便是张力在师司令部工作期间,张志信对他的要求也比其他战士更加严格。
张力
在部队开赴前线前的最后时刻,张志信召集全师官兵进行动员。他站在主席台上,目光扫过台下密密麻麻的战士,其中有他的儿子。
随着一声令下,整装待发的160师官兵登上了开往前线的军车。
1979年2月,160师抵达预定战区后立即展开战斗部署。作为师长的张志信带领一万多名将士,围歼高平外围的敌军,战事异常激烈。
在478团侦察排,张力和战友们负责对敌军阵地进行侦察,为主力部队提供重要情报。每一次出击,侦察兵都在死亡线上行走,但张力从未退缩。
2月27日上午,张力所在的侦察排接到一项紧急任务,需要侦察267高地的敌军火力点分布。这是一个三面环山的凹地,地形复杂,视野受限。
当侦察排接近目标区域时,突然遭遇敌军的密集火力袭击。我军处于明处和低处,而敌军占据制高点,火力凶猛。一名战友在冲锋时不幸中弹牺牲。
张力看准时机,利用掩体逐步向敌军暗堡靠近。他的每一个动作都经过精心计算,为的是能够突破敌军的火力封锁。
就在张力准备转移到下一个隐蔽处时,侧面山上的另一个暗堡突然开火。子弹穿透了张力的后背,年轻的战士倒在了阵地上。
由于地形险要,医疗人员无法及时赶到现场展开有效救治。张力清醒地知道自己时间不多,他对身边的战友说出了最后的话:让他们转告父亲,儿子没有给他丢脸。
当天下午3点,师部机要参谋朱林收到了一封来自前线的电报。电报很短,只有两行字,内容是张力在战斗中牺牲的消息。
师政委李兆贵接到消息后,立即下令暂时对张志信隐瞒这个噩耗。他担心这个消息会影响张志信的指挥判断,毕竟当前正值战事最紧张的时刻。
面对张志信的再三追问,李政委最终不得不告诉他真相。在得知儿子牺牲的消息后,这位久经沙场的师长沉默了整整三分钟。
张志信强压悲痛,继续指挥作战。在接下来的战斗中,他带领160师出色地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但仅仅十几天时间,这位铁血将军的头发就全白了。
战斗结束后,部队开始清点伤亡。张力的遗体因天气原因无法长期保存,战友们不得不在战地为他举行了火化仪式。在南疆的烈士陵园里,只留下了他的一部分骨灰。
1979年4月28日,成翠芳听到了外面锣鼓喧天的声音,那是部队凯旋的欢迎仪式。她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饭菜,等待丈夫和儿子回家。
天色渐晚,张志信终于出现在家门口,但跟随他回来的是军政委陈得禄、师政委李兆贵和478团团长。几位首长一进门就低着头,没有人敢直视成翠芳的眼睛。
成翠芳在听到儿子牺牲的消息后,当场昏倒在地。等她醒来后,拼命捶打张志信的胸膛,一遍遍喊着"还我儿子!"
白发苍苍的成翠双,探望儿子张力
在中央慰问团团长王震的指示下,54军各级领导多次到张志信家中做思想工作。
1984年6月,服役39年的张志信退到二线。组织上考虑到这对夫妻的特殊情况,将他们安排到武汉一处环境优美的地方安度晚年。
但是老两口最放不下的还是部队驻地,那里有他们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回忆。于是以照看幼儿园为由,他们又回到了那个熟悉的山沟。
在部队幼儿园里,成翠芳继续从事了30多年的幼教工作。张志信则主动承担起照顾孩子们生活的任务,甚至养起了猪来改善幼儿园的伙食。
直到1999年底,年过古稀的两位老人才在组织的劝说下,回到了山东老家。在那里,成翠芳依然保持着节俭的习惯,把积蓄都用在了帮助别人身上。
张志信在晚年患上了海默尔综合征,但在清醒的时候,他总能清楚地讲述战争的经过和儿子牺牲的细节。最让他懊悔的是生前没有给儿子买那块手表。
2013年2月26日,86岁的张志信在呼唤儿子名字中离开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