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视觉中国

2025年元旦跨年之夜。

窗外的烟花在庆祝着新年,可此时的王静却无比焦虑。她的怀里,生了病的宝宝正哭个不停。

眼看着墙上的时钟指针即将走向0点,王静不由得想起,上一次同样的情况发生时,带孩子到儿科看了急诊,排队、抽血、等结果……好在,吃过退烧药不久,孩子就好转起来。

这次家里的退烧药刚好吃完了,她就赶忙去网上找,幸运的是,京东显示最快9分钟可以送上门。

王静赶忙下了单。她注意到,自己买的药品在京东上标注着“医保个账”的字眼,付款时,医保个人账户支付了28.9元,仅自付了0.5元的包装费。

这次网上买药的体验让王静有些惊喜,也在这个无助的深夜,让她感到了被帮助的力量。

“2025,真好!连看病买药也有了让人省心的温度。”王静不禁感叹。

当医药围着患者转

不只是王静,这样的体验变化起始于2024年7月。当时,北京率先将“线上买药医保个账支付”的服务与京东打通。随后,广州、深圳、郑州、沈阳、天津等全国17个城市也陆续开通。目前京东买药秒送的医保支付已累计接入线下药房超2000家,覆盖人口已经超过一亿。

过去,医保个人账户只能用于参保人到医保定点医疗机构或药店线下看病买药,各地医保部门的开放拥抱和革新,为民众送去了实实在在的温暖和便利,同时也带动了线上健康消费,更多人开始在线上买药。

2024年,大力提振消费、扩大内需成为各行业发展的突破口。在国内GDP增速放缓的经济环境和老龄化加剧的时代背景下,健康消费正在成为高确定性、高增长性的全新发展引擎。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我国医疗保健的居民消费价格同比增长1.4%。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1271元,同比增长4.2%,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9.3%。

互联网医疗更是叠加了健康消费+线上经济的双重BUFF,消费者主动寻求在线健康产品和服务的意愿在增强。动脉网蛋壳研究院的报告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网上药店的零售规模已达到3064亿元,占比医药零售市场的33%,并且保持着17.5%的高速增长。高达两位数的增速,在今天实属难得。

这意味着,国人的健康消费习惯已然发生了“从线下到线上”、“从单一到多样”、“从病后治疗到提前预防”的多重改变。京东健康2024年的多项业务数据正显示了这一转变。

一是线上买药的普及化。截至2024年6月30日,京东健康过去12个月的年度活跃用户数量达1.81亿。不仅是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健康消费需求旺盛,三线及以下的下沉市场用户占比进一步提升至64.8%。

二是线上健康消费的品类多样化。常用药和保健热销品不必说,诸多最新研发上市的创新药、原研药也选择了在京东健康进行线上首发。仅2024年,就有近30款国内外药企的新特药,包括全球首个双周口服降糖药倍长平、全球首款阿尔茨海默病靶向药乐意保、国内唯一获批的复方口服避孕药欣妈富隆®等。全球药企与消费者的双向信任,让京东健康成为了医药零售领域品类最全、规模最大的渠道。

三是线上健康消费理念的改变。从过去的“没病不往医院跑”,到今天的居家主动健康消费,国民提前预防疾病发生、积极关注自身健康的心态习惯正在建立。

消费者的需求变了,上至医保部门,下到医药产业链上的每一个相关企业,也要跟着变。关键就是,要实现从“患者围着医疗资源转”到“医疗资源围着患者转”的底层逻辑。

对互联网医疗服务企业来说,上述这些改变都对供应链能力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不仅要满足用户的对各类药品、医疗器械和营养保健品等的需求,及时迅速地进行配送,还得能够为用户提供专业的用药指导等。

说白了,用户要什么,你首先得有;其次,不仅有,还得以更便捷、高效的方式来解决用户的需求;第三,医疗领域不同于一般消费品类,始终有着相当高的专业门槛,用户有任何健康问题,还需要随时响应、给出专业解答。目前在京东健康平台上,已经聚集了药师、医生、护士、营养师、心理咨询师等丰富的专业服务角色,可以随时随地解答用户问题、辅助消费决策。

潮水退去,互联网医疗仍在进化

让“医疗资源围着患者转”,绝对不仅仅只是健康商品的消费,而是从检查到诊断,各个环节的医疗健康服务都要实现。

王静害怕去医院,不仅是因为看病挂号难、排队久,更重要的是跑医院总要去好几趟才能解决。



最常见的情形就是,请了半天假到医院看病,等待许久排队叫号后,医生简单询问了病情,开了几张化验单,让你先去抽血,等结果出来后再约下一次号“正式看病”。很多时候,与医生初次面诊的作用,就变成了开化验单。这样一来,看一次病往医院跑两趟都算少的。

围绕就诊体验的痛点,京东健康给出了“用户不跑腿,在家就能看病买药”的创新解题思路,这也正是2024年京东互联网医院服务全新升级的落点。

2024年7月起,用户到京东互联网医院在线问诊,如医生诊断认为有进一步检验、检查的必要,可以在线为患者开具电子检验单。用户通过京东到家快检下单后,会有护士上门采血或骑手上门采样,平均3小时内出检验结果。医生根据检测结果可以做出进一步诊断。在此基础上,如有用药需求,在医生开方后,用户可以通过京东买药下单,享受送药上门服务。

目前,京东到家快检覆盖了包括北上广深等全国10个核心城市,总覆盖人口超过1.5亿。由全职及合作护士组成的护士团队,目前能为全国30多个一二线城市及其下辖乡镇地区,提供最快1小时内上门服务。

其实,不管是到家检测,还是护士上门护理,在业内并非新鲜事,O2O互联网浪潮下早已有些许垂类公司开展此类服务。

但比起在一个环节提供单点式的服务,将医、检、诊、药多个环节全面打通,更能针对性地为用户提供必须要的专业指导和服务,减少信息差,提高服务效率,才能把每个环节的价值最大化发挥出来。

医疗本身是个慢赛道,互联网医疗自然也很难快得起来。从各方入局到深耕积累,整个互联网医疗市场仍在进行着基础设施的搭建和商业化路径的探索,行业尚未成熟之时,线上卖药一度成了唯一变现路径,因此显得格外突出。

但当潮水退去,像京东健康这样的深耕者,依然在这个行业不断打磨产品、升级体验、完善链条,为实现新的医疗图景而持续努力。

就今天来看,从就医、检查到诊断、用药以及健康管理的全过程,互联网医疗都能够在每个环节发挥作用。而当“在线问诊+上门检验+医生诊断+送药到家”每个环节连为一体的时候,才真正实现了我们对于互联网医疗改善就医体验最美好的期待。

供应链基建之上,更大的未来在AI

如果说,以上这些互联网医疗的新变化,正在不断重塑医药供应链和医疗服务体系,让“医疗资源围着患者转”逐步实现,就像基础设施建设一样,为看病就医的体验升级,奠定了不可或缺的基础。

那么,互联网医疗的下一步,我们还能如何畅想?答案恐怕就藏在人工智能的发展里。

有证券机构测算,当前全球“AI+医疗”市场规模超50亿美元,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另据Global Market Insights报告,预计“AI+医疗”市场规模年均复合增速将超过29%。

未来,在与AI科技的结合下,互联网医疗很有可能在医、检、诊、药几大环节再一次颠覆其自身。

例如,早期的互联网医疗很难解决医生资源短缺的问题,尽管互联网医疗平台已经很大程度上打破了医疗资源在地域上的不均分配,让远在边陲的患者也能在线上找到北京三甲专家,但专家数量毕竟有限,专家的时间和精力也是有限的。

为此,京东健康推出了面向用户的智能健康助手产品“康康”。它就好像普通人身边的“智能医生”,不仅能随时解答用户的健康疑问,还能为用户精准、高效地连接医疗服务资源、推荐科学经济的就医解决方案。

除了让患者看病更方便,医生线上看病的效率也得到提升。2024年1月,京东健康发布了面向医生的智能医生助手,通过AI辅诊等技术提高医生线上诊疗效率及准确率。自去年1月发布以来,这款智能医生助手的准确率超95%,覆盖70%问诊订单,好评率超97%,成为目前互联网医疗平台医生使用率最高的智能辅诊产品。



此外,京东健康的医疗AI大模型也深入到了医院线下场景。2023年底,京东健康还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共建“未来医院智慧服务”,共同打造新一代智慧医院的智慧服务系统,致力于让患者线下就医的排队时间更短、效率更高,进一步重塑了患者的就医体验。

这些AI产品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技术底座”——京东健康医疗AI大模型“京医千询”。在2024年7月,面向中文医疗大语言模型的开放评测平台MedBench更新评测榜单,“京医千询”大模型以综合得分92.4分的优异成绩位居榜单第一。

京东健康对“京医千询”医疗大模型进行开发的原则很简单,只有三个词——“可用、好用、放心用”。基于这三大着力点,从泛健康咨询、科普到垂类专科产品,从患者、医生、再到医院,京东健康在过去一年里,搭建了医疗大模型在业内最为丰富的落地应用场景。

未来还有多少场景可以应用?还有多少用户痛点可以被精准解决?背后的可能性之广阔,难以穷举。

但可以确定的是,互联网医疗一方面正在对药品供应和医疗服务体系这两大基础设施进行重塑,另一方面又不断以AI技术开拓更多全新空间,解决更多细微的用户需求和痛点。

打通了医保支付,覆盖了医、检、诊、药各个环节,互联网医疗终于不再只是个线上挂号的平台,而是能够让“医疗资源围着用户转”、为用户解决实际问题了。这不仅是京东健康这一个企业的成绩单,更让整个互联网医疗行业看到了一个可以获得更长久、持续、良性发展的新解法。

都2025年了,互联网医疗终于真正变得更有用、有智慧、有温度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