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看到广东省2025年度选调大学毕业生的公告,其中一些变化引发了热议。其中,选调对象由2024年的四类调整为三类,直接砍掉所有留学生, 往年可报考的 “国(境)外知名高校” 名单全部消失了,包括哈佛、剑桥、牛津等60所全球名校。
这无异于一记重锤,敲打在准备远赴海外踱金的高校学子及其家长们,其背后所释放的信号,值得我们警醒。
曾几何时,海外名校毕业生是中国各地选调公务员的香饽饽,他们带着海外的光环,被视为高素质人才的代表。
然而,近年来,这一风向正在悄然改变。
从2024年开始,全国各地陆续传出一些信号:多省市的公务员选调开始明确限制甚至“拒绝”留学生了,这一变化并非广东独有。
在北京,2025年的选调生计划也不再对海外高校毕业生开放,仅“优培计划”保留了报名资格,但要求本科必须毕业于国内双一流高校。山东同样如此,无论是定向选调还是常规选调,都不再接受留学生的申请。类似的变化还出现在河南、河北、山西等多个省份,这显然不是偶然现象,而是透露出一种明显的政策导向。
那么,为何国内选调开始拒绝留学生呢?这背后释放的信号又是什么呢?
首先,这一变化反映出对政治忠诚的高度重视。公务员作为国家机器的运转者,其政治立场和忠诚度至关重要。近年来,随着国际形势的复杂多变,国家安全问题日益凸显。一些留学生可能在国外接受了不同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这些观念可能与国内的主流意识形态存在差异。因此,从政治安全的角度出发,对留学生的选拔进行限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潜在的政治风险,前苏联的教训不可谓不深刻,必须吸取。
其次,对“洋学位”持有者的警惕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据统计,目前中国境内潜伏着大量的间谍,其中中国籍间谍占据六成,而归国的留学生就是其主力军。这些间谍可能利用留学生的身份作为掩护,在国内从事窃取情报等违法活动。因此,对留学生的选拔进行限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间谍渗透的风险。此外,近年来也不乏一些领导子女出国留学后被策反,回国后窃取情报被抓的案例。这些事件不仅给国家造成了严重的损失,也严重损害了公务员队伍的形象和信誉。
再者,留学生质量的参差不齐也是导致这一变化的重要原因。过去,能出国留学的大多是顶尖学生,他们无论是学术能力还是语言水平都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然而,近年来,随着海外留学的门槛逐渐降低,一些所谓的“水博”“水硕”泛滥成灾。这些留学生可能并没有真正掌握到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只是通过一些低门槛、高通过率的硕博项目获得了学位。这种“速成”模式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学历质量的下滑,进而影响了其在国内的认可度。
以马来西亚的马来亚大学为例,虽然该校在QS排名上位列前茅,但其教学投入、论文发刊量、师资水平等估计还比不上国内某些211院校。然而,每年却有大量三本、双非院校的中国学生进入该校留学。这些留学生回国后,往往难以在国内就业市场上找到合适的工作,更不用说进入公务员队伍了。
此外,一些留学生的国族认同和价值观也存在问题。他们可能在国外接受了西方的思想和文化熏陶,对国内的情况和文化产生了疏离感。这种疏离感可能导致他们在工作中难以融入团队,甚至可能产生一些不当的言行举止。对于公务员队伍来说,这种疏离感是难以接受的。
当然,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地认为所有留学生都有问题。事实上,还是有很多优秀的留学生回国后,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然而,正是由于一部分留学生的不良表现,给整个留学生群体带来了负面影响。一些用人单位对留学生产生了“留学生大概率是草包”“留学生屁 股歪”等不良印象。这种印象的形成,无疑增加了留学生进入公务员队伍的难度。
所以,国内选调开始拒绝留学生这事,看似有点轻描淡写,实则蕴含着包含政治、安全、观念、能力等方面的考量,所释放的信号其实并不简单,值得高校学子及其家长关注。
其实,要我说,咱们都弄到月球的背面去了,六代机都搞出来了,很多方面我们已领先全球了,还有必要到外面去“取经”吗?
哦!我明白了,原来他们是去“踱金”,而非“真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