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2年康熙皇帝病逝,皇四子继位,改年号雍正,开始了为期十三的雍正一朝。
雍正初年,清朝面临着财政危机,边境叛乱,再加上政权之争,雍正皇帝采用了一系列果断严酷的政策。
雍正初年,为了巩固帝位,皇帝将自己的政敌,也就是其他皇子,或是圈禁或是削去宗籍,同时重用亲信隆科多和年羹尧,主管人事,目的就是进一步排除异己,加强自己的统治。
经过六七年的过渡,雍正皇帝在建立起自己的统治权威之后,也将许许多多前朝的官员和人才,打击殆尽,可是屋漏偏逢连夜雨,雍正七年,京杭大运河河道淤堵,北方粮食安全危机,再加上西北战事爆发,朝廷却已无人可用。
就连雍正本人也感叹,人才凋敝,这时候,任保和殿大学士的张廷玉站了出来,保举一人,堪当大任,此人就是现在被关在死牢里面的一代名臣——章佳·阿克敦。
官宦世家,科举取士
阿克敦出身于官宦世家,他的父亲官至顺治一朝的兵部尚书,相当于国家的国防部长,而且父亲是上三旗正黄旗出身,身份显赫,按理说,阿克敦一出生就是含着金汤匙的,不用考科举进入官场。
但是事实却正好相反,俗话说,此一时,彼一时,顺治到康熙的政权过渡,也充满了政治斗争,再加上满清刚刚入关的特殊时期,可以说百废待兴,国家正是用人之时。
如果重用文化水平比较高的汉人,则有颠覆政权的担忧,那这个时候,朝廷就想培养一批八旗子弟去读书,自己人治理朝政,就更加放心一些。
按当时的规矩,八旗子弟是可以世袭爵位的,当然没有世袭也可以花钱买官,但是父亲的官再大,按照此法得到官位,也只能从品阶很低的武官干起。
跟父亲不同,阿克敦出生后被定为正蓝旗,为满洲下三旗,极大地限制了官位起点,喜欢读书的阿克敦不想走老路,因为那样做官,起点太低,他看到了新的出路,那就是科举取士。
阿克敦于康熙四十七年戊子科中举,四十八年己丑科成联捷进士,清朝科举难度不低,像他这样,前一年考中举人,第二年又考中进士的,就叫做“连捷”进士,这充分说明阿克敦的文化水平不低。
当然,满族人跟汉人比,参加的科举考试不是一个难度,但在康熙皇帝眼中,已经是自己人当中的凤毛麟角了,再加上阿克敦的出身,很快他就得到了重用。
因为文化水平高,阿克敦主要的工作是编修,也就是常说的在中央部门给皇帝写材料,深得皇帝的喜爱。
康熙五十二年,他被皇帝派到河南地方担任乡试考官,第二年,阿克敦回京述职,康熙皇帝特别嘉奖,破格提升他做侍讲学士,主要负责编修史书,并向皇帝讲授经史子集,成为御前文学红人。
康熙五十六年,皇帝又将外交大事交给他处理,这个时期,朝鲜国向清朝称臣,国王任免丧葬,一切都要经过清廷的颁授,阿克敦就是作为外交大使,多次出使韩国的。
在这几年中,作为中央官员的阿克敦谨言慎行,深得康熙嘉许,连连升迁,先是入阁成为内阁学士进一步锻炼,后改派到兵部担任侍郎一职,可以看出康熙皇帝对于阿克敦,是当做重臣来培养的,所以才让他在偏向文化、军事等不同岗位锻炼。
到了雍正即位之后,阿克敦已经成为翰林院首席学士,担任康熙皇帝实录的副总裁,也就是修订康熙皇帝史书的二把手,足见其地位之高。
雍正正式登基,册封阿克敦为翰林院大学士,人事隶属关系在礼部,职位是侍郎,相当于礼部副部长,从二品官职,并且兼任兵部侍郎,雍正四年,他被正式调到兵部,并兼任国子监祭酒。
一个文官出身的八旗子弟,重用可以,为什么会从礼部调到兵部呢?原来,雍正一朝,西北战事频繁,打仗不单单是打打杀杀,还有有后勤补给和外交谈判,阿克敦早年锻炼出来的外交才能和文化管理技能,就派上大用场了。
而国子监祭酒,主管一个国家最高学府的课程和考试纲领制定,则由于阿克敦科举出身,又有监考经历,再加上常年担任翰林院大学士,所以责无旁贷。
官运亨通,雍正继续重用
阿克敦的官运远比我们想的要好,他不仅仅是在康熙朝不断晋升,在雍正一朝也被皇帝委以大任,此时正值两广总督轮值,雍正就把在兵部任事已久的阿克敦,委派为新的代理总督,按当时惯例,两广总督自然而然兼任广州将军。
一直在中央发展的阿克敦,这是第一次出京任职,一上任就是封疆大吏,这里有必要说一下,两广总督的地位。
两广总督一职,首次设立于明朝,清朝沿袭这一制度,设立行政机构,管理广西和广东两省的军务、政务,两广地区毗邻南海,农业、商业、手工业都很发达,人口众多,因为地处中国最南端,能在此主政,可以说是国家的肱骨之臣。
作为临时的代理总督,阿克敦并没有走马观花的去做官,他深知,在雍正皇帝的勤俭执政方针之下,自己的任务恰恰是检查地方政治,看看有没有贪污腐败,以权谋私之处。
果不其然,阿克敦发现当地总兵等官员,任人唯亲,借权索贿,于是毫不留情的上报朝廷,请朝廷换用新人担任,因此得罪了很多人。
不过他不在乎得罪人,尤其是在得到皇帝的嘉奖之后,阿克敦打算放开手脚大干一场。
正值当地一次水利工程溃堤,阿克敦与当地巡抚共同治理,巡抚主张从百姓中抽捐集资,用来修固堤坝。
深知无官不贪的阿克敦,不同意巡抚的办法,他认为江水总会决堤,不可能一劳永逸,研究之后,他主张,重点加固容易溃堤之处,劳力则由附近农民按亩平分,既省工,又省钱。
这一次治理河堤事件,让雍正皇帝看到了阿克敦的治水才能。
在两广期间,阿克敦还干了很多事,在很多岗位上都有所建树,根据朝廷的安排,他还代理过广东巡抚,广西巡抚,都能有所建树,雍正皇帝派他巡视两广的效果达到了。
由于得罪的人太多,阿克敦在这次外派中,也被当地官员弹劾,说他治理贼寇不严,与强盗分赃,还贪污广东海关的白银损耗,以权谋私,向暹罗国进口船只索贿,包庇下属贪污受贿。
一个人弹劾,皇帝不信,很多人弹劾效果就不一样了,众所周知,雍正皇帝素来以勤政著称,几乎所有奏折都亲自批示,这些弹劾文件当然都被他看在眼里,也不能说全是诬陷,可能是出于帝王之术吧,阿克敦最后被召回京,判“斩监候”。
千里马遇伯乐,绝处逢生
被关到监狱里的阿克敦,不知道自己面对的是帝王的考验,还是兔死狗烹,但是从堂堂中央大员到封疆大吏,现而今沦为阶下囚,他切切实实感受到了伴君如伴虎。
可是命运还是跟他开了一个小玩笑,雍正七年,阿克敦突然被召出狱,被任命为江南河道督修,疏通京杭大运河北段淤堵,并叮嘱他戴罪立功。
原来,就在他入狱期间,负责为北京运送粮食的帝国大动脉,京杭大运河出现了问题,被雍正杀的所剩无几的官场,已经没有了可用之人,正在这关键时刻,大学士张廷玉,向皇帝推荐了被判秋后处斩的阿克敦。
这时候雍正皇帝想起了阿克敦在广州的治水报告,意识到这是一个堪当大任的忠臣,于是立刻将其召来,把这样一件大事放到了他的肩上。
临危受命的阿克敦,在感恩涕零皇帝和张廷玉的同时,马不停蹄地赶赴河道工程现场,这一次他依旧没有辜负所有人对他的期待,最终问题得以解决,他本人再一次回到了仕途的快车道上。
雍正九年,西北准噶尔部叛乱,皇帝一面派兵征讨,一面派人和谈,这个和谈的人就是阿克敦,不过也不能上来就和谈,所以他以协办军务的身份出征,目的就是了解对手,为和谈做准备。
其实两方打仗无非是为了利益,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领土划分,这个问题谈妥了,战争就能避免,打仗毕竟劳民伤财,雍正克勤克俭,不希望扩大战事。
在经过三年且战且停的争执之后,双方坐到了谈判桌上,经过三天的谈判,两边各执一词,没能拿出满意的结果,其实这也是最好的结果了,因为阿克敦这次谈判,为清廷坚持住了底线。
雍正皇帝和准噶尔部最终也没能摊牌,双方也没有定下新的边境界限,为了牵制住对方,需要你来我往的外交谈判,和试探虚实的判断,阿克敦献言献策,立下了很大的功劳。
经过这次战争后,阿克敦再次得到升迁,军队中是代理镶蓝旗副都统,朝中则任工部侍郎职务,成为名副其实的满洲贵族军政重臣。
三朝元老,后继有人
勤政的雍正皇帝很快去世了,阿克敦被安排去保定守灵,这也是一项不错的工作,最起码可以避开京城的政权更迭,一向不参与皇位争夺的阿克敦欣然接受。
等到乾隆三年,为雍正皇帝守灵满三年的阿克敦,又被第二次派往准噶尔,依旧协办军务,
再次代表朝廷和对方谈判,终于定下了新的边境界限,前后跨越多年,经过两位皇帝努力的战事,最终经过这位外交家之手落定。
回京后,阿克敦正式被任命为工部侍郎,又被调到刑部、吏部,乾隆八年,正式任命为镶蓝旗都统,之后几年,他一直在京中任职,官做的也很大,一直升到了翰林院学士和刑部尚书。
本以为风平浪静,可以安享晚年的阿克敦不知道,还有一场牢狱之灾等着他。
乾隆十三年,皇后富察氏逝世,作为翰林院主管的阿克敦,负责为皇后撰写册文,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出了纰漏,乾隆皇帝认为,册文将“皇妣”译为“先太后”是重大错误,要召见阿克敦询问。
谁承想,阿克敦以为事情办好了,就先退朝回家了,皇帝召见不到人,再加上册文翻译不当,因而非常生气,大发雷霆,斥责阿克敦大不敬,下旨削去他的官职,并将他下狱,判斩监候。
又一次来到监狱的阿克敦心中感慨万千,自己一直谨小慎微,不可能出错,怎么一个翰林大学士就又变成阶下囚了呢?
命运再一次跟他开了一个小玩笑,原来他翻译的册文,并没有错误,皇帝可能是因为关心则乱,看错了译文,乾隆知道自己错怪了好人,只好将阿克敦放了出来,并一步步恢复了他原来的官职。
之后的七八年,对于阿克敦来说,几乎是风平浪静的,康熙十四年的时候,金川的战事平定,在朝担任协办大学士的阿克敦,因为劳苦功高加封太子少保,在乾隆多次离开京城期间,在京城中总理政事,得到皇帝的高度信任。
乾隆二十年,阿克敦申请退休,第二年去世,皇帝特别重视,把他生前的封赏一并加封,又赏赐谥号文勤。
阿克敦的一生可以说是非常精彩了,从早年科举取士为康熙赏识,到雍正朝巡视边疆,刚正不阿,弹劾下狱,再到乾隆朝协办军务施展外交才华,为清朝立下了汗马功劳,最终官至太子少保。
宦海沉浮,一生为官的阿克敦为后世所敬仰,不单单如此,阿克敦还有一个比他更加出名的儿子,那就是号称“铁将军”的阿桂,在乾隆一朝,阿桂带着家族的荣誉,还将把为国尽忠继续下去。
参考文献:
- 《清史稿·卷三百零三》
- 《清史稿·卷九·世宗本纪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