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有着旷世之才,无论做什么,“做一样像一样”。

年时做公子,像个翩翩公子;中年时做名士,像个风流名士;做话剧,像个演员;学油画,像个美术家;学钢琴,像个音乐家;办报刊,像个编者;当教员,像个老师;做和尚,像个高僧。

无论做什么事情,他总是要倾尽所有的心力、才智、才情将其做到极致,使其璀璨夺目。他的一生,活出了别人的好几辈子。

他,就是民国时期的大德高僧弘一法师。

1942年,弘一法师圆寂于泉州温陵养老院,弥留之际,书“悲欣交集”四字,是为绝笔。金梅所著弘一法师传《悲欣交集》即是以最后这四个字为书名,简单的四个字,却让我们感受到心灵的领域,原来可以如此开阔和自在。

本书作者金梅,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从事文学刊物的编辑工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多次获得天津市鲁迅文艺奖和社科优秀成果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下面让我们走进书中,静静体会弘一法师的62年人生,让我们穿越时空,与弘一法师的精神碰撞。

0情感:慈悲是最大的爱

世所共知,弘一法师是半路出家,抛弃家庭的羁绊遁入空门,并非一件易事,况且对于自幼家世显赫的他来说,翩翩富公子,少年风流,都是理所应当的事。

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父亲是清朝同治四年的进士,后来成为天津著名的巨商“桐达李家”。

李叔同18岁时依母亲的意愿结婚成家,但他和同时代很多富家子弟一样风流,不愿做正经学问,热衷于唱京戏,频繁出入梨园。

当时天津有个名角儿叫杨翠喜,色艺出众,红遍京津,李叔同经常去戏院为她捧场喝彩,跟她还有一段撕扯不清的感情纠葛。

李叔同26岁那年,母亲过世,给李叔同带来彻骨的悲凉。决定东渡日本留学。

在日本留学期间,邂逅了第二任妻子。是李叔同学习绘画时的人体模特,她甚至连确切的名字都没有留下。

李叔同在日本生活了六年,日本妻子始终相伴左右。后来李叔同回国,她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追随。

后来李叔同在杭州出家,并没有预先和家人打招呼,结发妻子不知道,甚至在上海还时不时相聚的日本妻子也不知道,倍感忧虑和悲伤的妻子坚持让友人带路去见了最后一面。

后来据友人回忆,李叔同将佩戴多年的手表交给妻子作为纪念,希望妻子回日本,并留下家中珍贵字画做盘缠,还安慰妻子说她有技术,回日本去不会失业。

见面时间不长,李叔同乘船离开,妻子在后面失声痛哭,他也没有回头。

从此,这对结婚十年的异国夫妻,佛节俗界两分开,天上人间不想闻,各自奔赴前程了。

抛妻别子遁入空门,当时引起轩然大波,为何慈悲对世人,却忍心伤害身边最亲近的人?

挚友夏丏尊也问过这样的问题,弘一法师说,人生无常,如抱病而死,想不抛,也做不到。

人非草木,要割舍红尘绝非易事。从他心底开始构建宏大的志愿开始,他就知道自己的使命是大慈大悲救世人,自己苦才能普度众生。

若是要摆脱其中的痛苦,就要学着放下,放下执着,学会超脱,放下小爱,学会大爱。而唯有这样,人生才得从容。



少年时的李叔同

02.光芒万丈的艺术家:做一样像一样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这首李叔同1915年作词的《送别》,清新空灵,简洁含蓄,如今已成传世经典,妇孺皆知,余韵不绝。

李叔同的才情,可不仅仅在音乐上。

在一百年来中国文化史上,曾经出现这样一个李叔同,这本身就是一件不可思议的文化奇迹。

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佛学,其人几乎涉足了文化艺术的所有领域,用丰子恺的说法就是,“文化艺术的园地,差不多都被他走遍了”。

母亲去世的时候,李叔同治丧一改旧式的传统,悼念仪式上,不用锣鼓唢呐,用西洋管乐,他自己坐在当时国内罕见的钢琴旁,边弹奏边唱歌,令众亲友目瞪口呆,后有“三少爷办了件奇事”之说。

论教育,李叔同曾受聘于浙江省立第一师范,主讲音乐和图画。他的教育艺术主要表现在对人对事的诚敬态度上,他的教育方法及其感化力量都是有口皆碑的。

有一次某宿舍财物失窃,众人有怀疑对象但没有确凿证据。当时的辅导员夏丏尊很苦恼,问李叔同怎么办。

李叔同反问他肯不肯自杀,让他出一张布告,说做贼的快来自首,如三日内不来,说明舍监无能,将以死殉职。这样一定会有自首者。

夏丏尊说如三日后没人来,那他又该怎么办。李叔同毫不犹豫地说那就自杀好了,君子言必行、行必果,不可失信。

后来有同学毛衣丢失,李叔同当众宣布如果偷衣服的人不归还的话自己就绝食以死殉教育。

人人都知道李叔同是言出必行的人,于是毛衣最终还是回到了主人手中。这就是人们经常赞叹李叔同的人格教育的力量了。

他在有限的人生里把艺术做到了极致,把自己也活到了极致,实现了生命存在的深度和审美的深度。

他是一个像人的人。

可纵然如此,李叔同的身心依然感觉不到轻盈,沧海桑田,何处才是灵魂的归属?

作家林语堂说李叔同是那个时代里最有才华的几位天才之一,也是最奇特的一个人,最遗世而独立的一个人。

他曾经属于我们的时代,却终于抛弃了这个时代,跳到红尘之外去了。



李叔同自画像

03.人生真正的追求:

红尘之外,天心月圆

36岁那年,李叔同读到日本人的一本书,里面说到,断食可以使俗人身心清爽,修养精进,便在当年跑到杭州虎跑寺,做了二十几天的断食实验。

结果不但毫无痛苦,反而身心轻快,好似脱胎换骨一般,由此皈依之心日浓。

过了两年,38岁的李叔同学佛有悟,决定出家,身披海青,脚穿芒鞋,于杭州虎跑寺行剃度礼,赐法名演音,字弘一。

世间再无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一个半世风流的翩翩佳公子、一个万人景仰的艺术大师,从此遁入空门,一转身,留下的是半世虚空。

艺术已经不足以安放他的心灵,所以,他选择了宗教,以此来超越无常的苦痛。

即使遁入空门,弘一法师依然不改做事必做到极致的本性。在佛教诸多宗派中,律宗是最重修持的,所以他选择了已断绝700余年、而且是最严谨最刻板的律宗。

为了弘扬律宗,弘一法师一边青灯古卷,一边芒鞋衲衣云游四方讲学。他身体力行,持戒自律,他立下誓愿:不受供养,不蓄徒众,不做主持。

出家24年,弘一法师的生活用品绝大多数都是出家前带去的,一件僧衣缝缝补补穿了十几年,补丁还是从垃圾堆里捡回去的破布条。

弘一法师专修戒律森严的律宗,着粗布衣衫,一日两餐,甚至不吃菜心、冬笋、香菇等,理由是价格比其他素菜贵。

夏丏尊曾有进口白金水晶眼镜相赠,他转送给泉州开元寺,后变卖折大洋五百购买米粮,供僧人斋饭。

他每日早起早睡,黎明即起,冷水擦身,但凡染病,从不经意。有一次患病在床,有人前往问候,李叔同说你不要问我病好了没有,你要问我佛念了没有。

他遗下的一件百衲衣,有224个补丁,皆亲手自补。他行踪遍及数十家寺庙,三次大病,生死置之度外。只要一息尚存,颠沛风雨如故。

他创办南山律学院,最终以绝大的毅力重兴律宗,自己也被尊为律宗十一世祖,与虚云、太虚、印光并称为“民国四大高僧”。

而最后的绝笔悲欣交集,就是他为自己这一生的旅程最好的注解。



李叔同断食后留影

前半生鲜衣怒马,光辉灿烂,后半生苦修戒行,终归寂灭。那些在生命中曾经无比在意和执著的东西,却让自己在放下那一瞬间解脱了出来。

我们或许无法因他而了悟禅机,却一定能在他的言行举止、笔墨留痕中,感受到人生之美。

我们大部分人都是生命的执行者,从不问来路,也不思归处。因为害怕不苟同,因为顺从才能合众,竟也含糊了几十年。

生命的乐趣不应该只有得失的悲喜,还应当有活着的快感。如果有一种人生可以以夕阳为乐,那一定在长亭外,古道边。

一个人,要做到哪一步,才会被后人这样反复纪念和怀念。

而每一个人,都能从弘一法师身上找到和自己心意相通的部分。也许是书法,也许是音乐,也许是佛学的精进,无论是什么,我们都在享受他的遗泽,在不同的时空和他对话,在遥远的未来向他致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