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后,国共双方开始在战略上争夺主动权,二者之间的战略博弈如同一场精彩的棋局变幻莫测,从双方部队反复机动、部署、激战中可以很直观地看出毛主席与蒋介石的战略思维,他们所走的每一步棋都会对整个战争局势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1947年是国共之间争夺最为激烈的一年,当我军集中火力歼灭敌人取得一定战果时,毛主席却做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同意华野分兵。



1947年的孟良崮一战不仅让蒋介石失去了爱将张灵甫,还让我军一举扭转了华东战局,蒋介石此时是怒火中烧,接下来他派出40多万国军“围剿”山东,想以此一血前耻。在孟良岩战役之前,蒋介石就败绩连连,苏中七战被粟裕将军吞掉五万人马,鲁南一战“送”给我军几百门先进火炮,本以为拿下延安胜利在望,结果得到的却是一座空城。

蒋介石“迷途知返”,他连吃败仗之后放弃全面进攻,把战略重点放在山东,想以此压缩我军的生存和战略空间,只是让他没想到偷鸡不成反而蚀把米,不但没有在山东战场上讨到好处,反而丢了整编74师、外加心腹爱将张灵甫,于是他派出40万大军压境,继续对山东展开重点进攻。只是这次他不再使用推进战术,而是改用重叠交互方式“依次滚进”,以此防御我军的“穿插割歼”战术。



当时华东野战军共有30万兵力,之前采用游击、穿插战术取得了丰硕的战果,但是这次国民党部队的“依次滚进”防御战术使国民党的后勤与部队紧密相连,这个战术让华东野战军的统帅陈老总、粟裕顿时感到头疼,两位将领面对敌人步步为营、易守难攻的局面,经商讨后决定兵分两路,绕到敌人后方打乱敌军布局。

毛主席听到陈老总、粟裕的建议后不但没有反对,而且建议他们由兵分两路改为兵分三路,两位将领接到命令后立刻对华野作出调整,采用分兵作战、不改建制的战略布局:陈士榘带着三个纵队向鲁西发起进攻,叶飞的1纵还有陶勇的4纵配合对鲁南发起进攻,而剩下的五个纵队就由粟裕与陈毅带领留在内线作战,这就是中国近现代军史上著名的“七月分兵”。



分兵之初进展得比较顺利,然而随着战线不断向鲁西南延伸,使外线的两路部队逐渐分散兵力,导致在对邹县和济宁等地区的进攻中遭遇了困难。这些城市虽然规模不大,但国民党军凭借坚固的防御工事和充足的物资储备,使我军在攻打过程中耗费了大量时间和兵力,叶飞与陶勇的部队还险些遭遇灭顶之灾,顽强奋战之后才冲出包围。

而留下内线作战的部队因遭遇恶劣天气在南麻和临朐等地的战斗中连续受挫,陈老总与粟裕将军本来坐镇内线指挥,但看到国民党部队防御如此坚固,二人商议在外线作战的五个纵队直接改编成华西兵团,并向毛主席推荐由陈士榘担任兵团司令。只是毛主席没有同意陈老总和粟裕将军的推荐,他认为华西兵团规模大、任务重,需要经验丰富的将领担任,而粟裕将军是最佳人选。



粟裕将军向来谦虚谨慎,他提议与陈老总共同指挥,毛主席同意了粟裕的请求,并命令晋冀鲁豫的11纵队也向粟裕的方向汇合,这样粟裕在西线所指挥的兵力达到七个纵队,可见毛主席对他的高度信任。而空缺下来的东线,陈老总与粟裕将军提议由谭震林接任司令员,结果再次被毛主席否定。

毛主席认为谭震林一直负责的都是政工方面的工作,而东线“更需要个能打的”,毛主席说:“谭震林政工经验丰富,让他当政委,再配个军事能力强的司令,文武搭配干活不累!”毛主席能说出这样的话说明早已有了定论,他钦点了另一位猛将,他就是许世友将军。许世友将军是众所周知的猛将,他在战场上骁勇善战、组织过大兵团作战,是毛主席心中非常合适的人选。



许世友将军就这样由纵队司令员连升两级直接上任华野东线兵团司令员,他没有辜负毛主席的厚望,在他的领导和指挥下东线兵团取得丰硕战果,毛主席连连夸赞:“许世友是员战将,打红了胶东半边天,了不起,了不起!”从七月分兵可以看到毛主席的战略思维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前瞻性,他能够根据战争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战略,以此争取更多的主动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