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吃这件事,不仅关乎口腹之欲,更与我们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近年来,肠道微生物群的研究日益火热,也让人们意识到,吃进肚子里的食物,还会深刻影响我们肠道内的“小社会”。最近,一项发表在《自然微生物学》上的大型研究,分析了2万多人的生物样本,揭示了饮食模式与肠道微生物群之间的密切关系,为我们更好地“吃”出了健康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肠道里的“居民”:影响健康的幕后推手
我们的肠道内寄居着数以万亿计的微生物,它们共同构成了肠道微生物群。这个庞大的“微生物帝国”可不简单,它们参与着我们身体的诸多生理过程,从消化吸收、免疫调节到神经系统功能,都离不开它们的身影。
这项研究旨在探究,不同的饮食习惯究竟如何影响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和功能?研究人员分析了来自美国、英国和意大利的21561名参与者(包括纯素食者、素食者和杂食者)的生物样本,展开了一场关于“吃”与“肠”的深度对话。
研究发现:饮食模式真的会“塑造”肠道
研究结果证实,饮食模式对肠道微生物群有着显著的影响。简单来说,你吃什么,肠道里的“居民”就倾向于“长成”什么样。
杂食者: 他们的肠道微生物群中,与肉类消化相关的细菌数量较多,例如参与蛋白质发酵的Alistipes putredinis。同时,也存在更多与炎症性肠病和结肠癌风险增加相关的细菌,如Ruminococcus torques和Bilophila wadsworthia。纯素食者: 他们的肠道微生物群则富含参与纤维发酵的细菌,例如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中的一些细菌,它们能够产生对肠道健康有益的短链脂肪酸,如丁酸,有助于减少炎症,维持新陈代谢和免疫系统的平衡。素食者: 与纯素食者相比,他们的肠道微生物群中多了一种名为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的细菌,这种细菌主要存在于乳制品中,常用于酸奶的生产。 多样性并非唯一标准:更重要的是“质量”
这项研究还考察了肠道微生物群的多样性,即肠道中细菌的种类数量。结果显示,素食者和纯素食者的多样性通常低于杂食者。然而,研究人员强调,单凭多样性并不能完全判断肠道微生物群的健康状况,更重要的是要关注细菌的“质量”和“功能”。
就好比一个班级里,人数多并不代表学习成绩就好,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学习能力。肠道微生物群也是如此,拥有功能强大的“好细菌”才是关键。
关键发现:饮食的“质量”远比“模式”更重要
这项研究最重要的发现之一是:真正影响肠道微生物群组成的是饮食的“质量”,而不是单纯的饮食“模式”。
也就是说,无论是纯素食者、素食者还是杂食者,只要饮食结构更健康,例如多吃植物性食物,少吃动物性食物(尤其是高度加工的食物),就能拥有更有利的肠道微生物群组成。
这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启示:不必盲目追求某种特定的饮食模式,更重要的是关注日常饮食的均衡和健康。
食物与微生物的“亲密关系”:细菌也会“挑食”
研究的另一个亮点是,科学家们还研究了细菌如何从食物转移到微生物群。他们发现,纯素食者的微生物群中,与食物相关的细菌主要来自水果和蔬菜。而素食者和杂食者体内,则有更多与乳制品(尤其是发酵乳制品)相关的细菌。
这就像我们人类一样,不同的食物会吸引不同的“食客”,肠道里的细菌也会根据我们吃的东西来“各取所需”。
给我们的健康“食”谱建议
这项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实用的饮食建议:
增加植物性食物的摄入量: 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和豆类等富含纤维的食物,为肠道微生物提供丰富的“营养”。注重食物多样性: 尝试不同种类的食物,有助于丰富肠道微生物群的种类。减少高度加工食品的摄入: 这些食物往往缺乏纤维和营养,不利于肠道健康。适量摄入发酵食品: 酸奶、泡菜等发酵食品富含益生菌,有助于改善肠道微生物群的平衡。 这项大型研究再次印证了“You are what you eat”这句古老的谚语。我们吃进肚子里的食物,不仅滋养着我们的身体,也在默默地“塑造”着我们肠道内的“小社会”。通过选择更健康的饮食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维护肠道健康,从而为全身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资料:Fackelmann, G., et al. (2025) Gut microbiome signatures of vegan, vegetarian and omnivore diets and associated health outcomes across 21,561 individuals. Nature Microbiology. doi.org/10.1038/s41564-024-01870-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