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全环境立德树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相较于“三全育人”,全环境立德树人更强调学校、家庭、社会、网络等各育人要素的协同共育。作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关键载体和核心环节,学校要进一步明确自身角色定位和使命担当,扣准立德树人发力点,主动作为、创新而为,切实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构建不同育人要素协同配合、校内校外相互融合的全环境立德树人大格局。

  融合创新,构建全环境育人课程体系

  学校应秉持“五育”并举、融合发展的理念,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课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突出地域、校际特色,积极联结家庭、社区、网络等育人阵地,形成课程建设共同体,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特色课程,形成立体、多元的课程体系。开设思政教育“大课堂”,以课程为纽带,联结各教育场域,形成教育合力,满足学生多元发展、个性化发展需求。

  山东省邹城市第一中学近年来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本着“德育为魂,能力为重,基础为先,创新为上”的原则,通过用好用活本地文化名人、博物馆、科技馆等资源,打造了以孟子文化和母教文化为主题的特色校园文化,以孟子智慧培养青年浩然正气,以母教文化涵育学校“爱生如玉、善教有格”的教风,开展“孟府孟庙孟林研学游”,开设“儒风讲堂”,组织“重走孟母三迁路远足研学”活动,丰富思政教育新样态。同时,通过开发丰富多彩的跨学科融合课程——“志教融合”志愿服务,开展“邹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情况调查”,组织“十八而志成人礼”活动,引领学生进社区、进景区、进研学基地,参与家乡文化建设,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联结学校、家庭、社区、网络等多个育人阵地,实现了良好的协同共育效果。

  借力借势,联结各要素凝聚育人合力

  落实好全环境立德树人,固然需要政府担负统筹各教育要素的责任,学校也应当积极作为,既要借力家庭、社会,强化家校社合作,又要借势网络,赋能自身发展。

  要积极寻求社会育人的支撑作用,借势相关政策,开拓社会育人空间。邀请社会精英、道德模范等进校开展宣讲和交流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挥学校外聘法治副校长、城管副校长、食品安全副校长的作用,增强师生的法治意识,为学校提供安全稳定的育人环境。深度挖掘社区育人资源,为学生社团活动、假期社会实践等提供广阔空间。积极挖掘高校育人资源,寻求深化与高校的合作,打通与高校协同共育的通道,破解学校发展面临的难题,为学校特色学科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学生多元发展等提供更多支撑。

  强化家庭育人基础作用,涵育良好的家风家教,通过定期召开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引导家长注重学生的品德教育。要强化学校对家庭育人的指导,以校园开放日、校长接待日、网络家访等多种方式,宣讲学校教育举措,供给家庭教育微课,改善家庭育人环境,形成家校共育合力。同时,发挥网络赋能作用,借助网络平台、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工具,开展线上教育和交流互动,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互补,营造健康和谐、积极向上的网络育人新生态。

  融通内外,借实践活动涵育学生品格

  学校要高度重视实践活动在砥砺品行、涵育品格中的作用,在强化情境教学、开展项目式学习的同时,融通校园内外,丰富实践活动平台,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促进其知行合一,实现课程育人与实践育人协同发力。

  要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大力发展学生社团,鼓励学生社团常态化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兴趣、发展特长,让更多学生获得人生出彩的机会,实现全面而有个性的成长。要增加校内外文化体验活动,依托博物馆、科技馆、自然保护区、历史遗迹等资源,拓展校外研学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开展研学考察活动,让学生了解历史、亲近自然、走近科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要依托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大力开展社区服务、环保宣讲、法治宣传、关爱弱势群体等志愿服务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邹城市第一中学)

《中国教育报》2025年01月07日 第09版

作者:张传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