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街头艺术表演 成都市文化馆供图

让以往集中于文化机构的资源流向群众、让基层文化馆(站)成为群众靠得住的精神“营盘”、让基础设施转化为文化体验新空间、让“乡村网红”变为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力量……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这一要求,文化馆等各类文化机构在积极行动。

在公共文化领域,优质文化资源所要直达的基层或是一个广泛而相对的概念。相对于省级、副省级文化馆,市县乡文化馆(站)与基层更近;相对于城区内的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是基层点位。各地、各级文化馆(站)面临不同现状,而聚拢优质资源、提高资源直达效率的方式并非简单的流动。

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国家现代公共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李国新认为,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要抓住“优质”和“直达”两个关键词,重点从服务质量和供给方式方面下功夫。“优质”是要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直达”本质上是让资源直接和群众见面,以高品质文化服务持续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放眼未来,我们要直面短板,把热点难点摆出来,逐一突破。”李国新建议。

从建体系、搭平台、办活动入手,四川省成都市文化馆正在增强优质文化资源的均衡性、可及性,激发区域间文化互动热情,让城乡居民有同等接触和享受高品质文化产品的机会。

“我们构建了上下互动服务的体系。”成都市文化馆副馆长陈孟理介绍,该馆联动全市各文化馆(站)市民文化艺术学校的21个分校和261个辅导点,将全民艺术普及培训点开在基层。同时,该馆会聚100余名艺术家和50余名优秀老师深入全市145所中小学校、68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点位和10个特殊人群学校授课,扩大艺术普及的覆盖面。

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是惠民产品,久经打磨的品牌活动有平台价值。近年来,走街串巷的街头艺术在成都蔚然成风。成都市文化馆以此为契机,打造高频次、常态化的特色表演模式,以“街头走一走”为主线,每年开展“街头擂台赛”“巷往的生活”等演出2800余场。此外,依托成都市“文化四季风”等品牌活动,在既有品牌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外延,引入多元化主题,先后组织策划了文化馆沉浸式游园、市民才艺秀、街舞大赛等特色活动,吸引年轻人参与。

成都市文化馆馆长李汨认为,街头艺术让优质文化资源直接嵌入文化生活,实际是以政策换人才的结果。“接下来,我们还要以人才换空间、以空间换资源、以资源换项目,再用项目换新的政策支持,形成优质资源直达基层的闭环。”李汨说。

引入、输送资源是可行路径,如何盘活、创新资源使用方式是另一种思路。

作为区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北京市海淀区文化馆依托海淀区专业院校多、国家级院团力量强的优势,通过多方合作,找到了民族音乐优质资源新的“用武之地”。

“星期五艺术PARTY”“民族音乐一起来”分享会、国潮音乐会……细数近年来海淀区文化馆推出的特色活动,不难发现,民族音乐富集的资源优势正在转化为民族音乐普及推广的服务优势。

“我们在馆内外常年开办线上、线下各类民族音乐培训课程,每年约有50支教师人才队伍到基层为群众文艺团队提供专业指导和技术支持。我们的11个馆办民乐团也吸纳了大量喜欢民乐、有一定专长的艺术人才。”海淀区文化馆副馆长张雪介绍,海淀区文化馆还建立了需求反馈机制,不断推进供给预告和群众评价机制建设。

2021年,北京市海淀区文化馆入选中国民族音乐普及推广中心。目前,该馆已普及推广民族音乐作品300余首,邀请了中央民族乐团、中央音乐学院等的名家和专家录制了17门200多讲课程,在国家公共化云专题页面的点击量达300余万,并连续3年举办云享国乐风华全国民族音乐交流展示活动,共有来自27个省区市的8000余名选手6000余个不同类型和不同风格的作品参演。

“资源在优、渠道在畅、空间在美、人才在广、服务在精、体系在效。”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副主任罗云川认为,资源、渠道、空间、人才是要素,服务、体系是成果,优质资源直达基层还有很多“解法”。

2025年1月6日《中国文化报》

第5版刊发特别报道

《优质资源直达基层的多种“解法”》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