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长安西望:丝绸之路考古纪事》以非虚构文学的方式记叙西北大学王建新教授二十年致力于丝绸之路考古,用探铲在中亚各国发出中国声音,构建中国考古学科的话语体系。王建新教授团队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该书为陕西省2023年重大文化精品项目,被陕西省委宣传部列为2024年全省干部20本读本之一。
海未平, 大学教师,博士,陕西省作协会员,西安市作协理事。主要从事跨文化管理、文化比较、文化地理、中亚历史文化等方向的教学科研工作,学术功底扎实,属学者型作家。已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在《人民日报(海外版)》《陕西日报》《西安日报》《西安晚报》《文化艺术报》《美文》《延河》《秦岭》等报刊发表散文百余篇。
2014年下半年,中乌联合考古队考察了卡什卡利亚河流域。这次他们邀请西安外国语大学俄语教师曹辉担任翻译工作。语言问题一直是王建新工作的一个“麻烦”。中亚各国独立之后,虽然都将自己的民族语言确定为官方语言,但俄语一直是通用语言。从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调来的张良仁此时已经出国研修,王建新团队里缺少既懂专业又懂俄语的人才,大量的涉及中亚考古的俄文资料无法阅读,团队内部中乌双方人员的考古工作交流也深受限制。这是一个迫在眉睫却又不得不耗费漫长时间去解决的问题,从长远讲,王建新希望通过招收俄语专业的学生和中亚留学生来逐步解决,邀请曹辉,则是为了解决眼前的困难。
2015年上半年,中乌联合考古队考察了苏尔汉河流域。至此,三河流域的“区域系统调查”结束了。成果丰厚而喜人,图文资料和测绘数据让乌方专家赞叹不已。中国考古学家的学术水平和专业精神刷新了他们的认知。相处下来,中国人的谦让温和和友善协作也让他们如沐春风。
之后,考古队重点选取了撒马尔罕附近的萨扎干遗址作为下一步“小规模科学精准发掘”的对象。
发掘萨扎干遗址
2015年9月,中乌联合考古队进驻撒马尔罕萨扎干村,准备发掘萨扎干遗址墓地,因为根据文献资料推测,粟特地区有可能是大月氏来中亚之后的居留地之一,而撒马尔罕就位于这一地区。
张骞出使西域回到长安,向汉武帝汇报时,有一段关于西域各国地理位置的叙述:“大月氏在大宛西可二三千里,居妫水北。其南则大夏,西则安息,北则康居。”(《史记·大宛列传》)大宛就是现在的费尔干纳盆地,妫水就是今天的阿姆河,阿姆河中上游的索格底那亚地区即粟特地区。汉代的一里地相当于今天的415米左右,如此算下来,大月氏之地应该在费尔干纳盆地以西800公里至1200公里之间,这正是撒马尔罕地区,而撒马尔罕的地理位置也正好在阿姆河之北。
居住于粟特地区的商人,从汉代到宋代一直都活跃在丝绸之路上。他们组织商队、建立商业聚落,做起了货物转手生意,辉煌时期曾经一度垄断了中国和西方的贸易往来。后来,不少粟特人定居中国,数量以长安周边最多。粟特各城邦的王均称祖先来自河西走廊弱水之畔的昭武城,所以粟特人又被称作“昭武九姓”,其姓有康、安、曹、石、米、史、何、戊地、火寻等等。弱水就是今天流经张掖绿洲的黑河,水流最后消失在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的大漠之中。汉时,这里降雨丰沛,弱水下游聚水为居延海。弱水两岸和居延海周边的蒹葭湾港、鸬雁滨洲,曾是水草肥美、稼穑兴盛之地。昭武城就在今天甘肃省临泽县鸭暖镇昭武村附近。《隋书·西域传》记述,康国“其王本姓温,月氏人也,旧居祁连山北昭武城,因被匈奴所破,西逾葱岭,遂有其国”。关于“昭武九姓”为月氏后裔的传说,后人分析认为,这应该是粟特商人为了拉近与中原民众的关系而杜撰的。但传说总有起源,而且这也充分说明,当年大月氏的西迁曾在丝绸之路上产生很大影响,是一个重大历史事件。撒马尔罕是粟特地区的中心,“昭武九姓”的传说值得在此考证。
撒马尔罕地区是一个东西走向的盆地绿洲,北面是西天山余脉努拉塔山,南边是泽拉夫善山的余脉卡拉图拜山,两山之间距离达100公里至200公里,清澈的泽拉夫善河从中穿过,撒马尔罕城就位于盆地底部泽拉夫善河的南岸。撒马尔罕城西南20公里,卡拉图拜山的山前草场上坐落着一个规模较大的村镇,这就是萨扎干村。萨扎干河从南向北穿村而过,河流上游的山谷里有成片的丛林。这种地理环境符合山地游牧人群的生存要求,有草场、有水源,距离绿洲不是很远。一条东西向的大路穿过村子的南部,这是撒马尔罕通往卡什卡河州州府卡希尔的公路。沿着这条路,可以抵达土库曼斯坦、阿富汗和伊朗。在古代,它也是从粟特前往呼罗珊的商路和驿道。 (未完待续)
如果你喜欢本文,请分享到朋友圈
想要获得更多信息,请关注我们
责 编 | 王越美
审 核 | 张建全
终 审 | 张嘉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