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是一名村干部,去年9月份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84岁。

父亲去世后,办完父亲的丧事,弟弟把母亲接到省城和他们一起生活,这一年多来,我再没回过老家。



元旦前10天,中午下班回家,忽然接到堂哥的电话,让我们一家元旦回老家喝他儿子的结婚喜酒,接了电话,我欣然应许。

元旦前天晚上,考虑到从省城回到老家,路途遥远,母亲年纪也大了,受不了颠簸,这次回去喝喜酒,母亲就暂不回来了,等过年一起再回。

5:30一下班,我们就直接开车从省城出发,往老家赶。开了三个半的钟头,离老家县城还有35公里远,看看时间尚早,于是来到一个服务区,停车休息一段时间再赶路。

晚上9:00又再出发,离县城越来越近了,我们从一个高速出口拐了出来,走县道,车辆少了,我们慢慢往前开。

10点不到,到达县城,堂哥一家搬来县城居住已经有些年头了。抬头看着县城灯火辉煌的高楼大厦,在城里居住久了,突然想回老家住一晚了。

老家安静,空气清新。这个念头在脑海中一闪耀,我便开车掉头,决定先不打扰堂哥了。

我边开车边对妻子说:“阿梅,今晚我们回老家住一晚吧,时间还早,老家离县城也不远,就23公里,再走三四十分钟就到了。”

“不是说过年才回吗?咋就想着今晚回去住呢?不过你想回也没问题,反正车是你开的,你去哪,我跟着你去哪!”

“谢谢你,阿梅,我们先吃了晚餐再回去吧。”我伸出手来,握了握阿梅的手,和她结婚这么多年,任何时候,她都支持我的决定。

找了家小吃店,两人吃了碗馄饨,20分钟又继续上路。老家到县城这段公路,有10公里是山路,开了20分钟的路程,就开始进入山区路了,车子在蜿蜒的山路上盘旋走着。

10多年前,这里的路还是泥土路,一到冬天干旱不下雨,这段路就满是灰尘,车子一开过,满路都是飞扬的尘土。



回到家,脸上、头发上、衣服上、落下了厚厚的一层尘土。一到梅雨时节,又变成了一条泥泞的小路。现在好了,泥土路变成了柏油路。

“乡下的空气就是清新哟。”

妻子发出了由衷的感叹,车子经过一林区路段,清新的空气迎面扑来。这里的负离子氧气浓度高了很多。

“东强,咱俩人退休了就回老家住吧。”妻子半开玩笑半认真的说着。

我开着车子在林间路上缓缓前行。老家的村庄越来越近了,600米,300米……十点三十五,终于回到老家了。

我把车子停在了村中的那个大球场那里,锁了车门就和妻子往老家的方向走,离家还有200米远,遇到十叔。

看到我俩,十叔惊讶的说:“东强呀,这么晚才回家呀!”

“是啊,本来想在县城堂哥家住的,但想到这么久没回来了,顺便回来看看。”我对十叔说。

“回来看看也好,回来看看也好,你们吃过晚饭没有?要不,我叫你婶子起来,给你们煮碗饺子吃。”十叔说。

“不用了,我们经过县城时吃过了。”谢过十叔,我们两人借着手电筒的光,继续朝家的方向走去。

漆黑的夜晚,我俩走到离家门口不远处我愣住了,老家的门前,已安装上几盏路灯了,以前回家这段路总是漆黑一片的。现在好了,那几盏太阳能灯光,把我们回家的路照亮了。

这时,我才猛然想起来,去年办父亲丧事时,因为这段路没有路灯,有点暗,就从家里拉一条长电线出来,挂上灯,才解决了灯光问题。

办完丧事回省城后,有天下班途中,我接到堂弟打来的电话说,他说隔壁村的奎叔家安装太阳能灯,顺便也帮我家安装上了。

父亲做村干时,为奎叔那个村的人干了件大好事,他们一村人到现在都念父亲的恩情。看着那几盏明亮的灯光,我的思绪又飘回了30多年前……



父亲是一位清廉的村干部

从我记事起,父亲就在我们大队当村干。父亲是村支书,一生清廉,没贪过一分钱。父亲对自己要求严格,对家人也要求严格。

七八十年代,家家户户做饭都是烧柴火的,别人家砍柴火,可以偷偷去砍水源山那片的树木,我父亲是坚决不准我家人踏入那片林地的。

那片林地就在我家的后山那边,即使有护林员守护着,也有人贪图方便,偷偷去那里偷砍柴火,这样他们来回就不用走那么远的路了。

每次我母亲去山上打柴,父亲都告诫她说:“你不要贪图方便,去水源山那边砍柴,如果你作为干部的家属,都不能履行职责,那普通的民众,就更加不会遵纪守法了,我们要以身作则啊!”

我们这里水源山流出的水,清洁干净,既是整个乡镇民生的饮用水源,又是种植庄稼灌溉的主要水源。通往我们这片的路边,每隔不远就有一个牌子,上面刻着:保护森林资源,保护水资源,人人有责。

父亲做村干期间,心系民众,记得1981年,我们这里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住在河堤旁边的很多户民众,那次洪涝灾害后,家被冲毁了。

我父亲带领他的工作队员,挨家挨户去慰问。之后,又为了这些农民重建家园,他们不遗余力地向上级申请,反映当地的民生灾情,为他们争取到了一定的资金。

有一个村庄,一共有三个生产队,那个大村庄受损最严重,有一半人的家都被冲毁了,唯一通往这边公路的那座桥,也在那场大洪灾中被冲垮,人们出行、孩子上学都极不方便。

没有桥,人们过往,就要淌水过河,春季涨水的时候,根本过不了,只能撑船过,但河水湍急,撑船也会有翻船的危险。

冬季枯水期可以淌水过,为了解决村民出行的难题,我父亲急群众所急,除了号召人们捐款造桥外,还亲自多次去县政府反映情况。争取经费,为群众建桥。



他每一次进城去反映情况,往返所花的车费,都是父亲掏自己钱的,我母亲常常说,父亲的心时刻装着人民群众,为人民群众谋福利。

父亲听了就说,为官一任,要造福一方,不求名留千古,但决不能遗臭万年。那一年多,在父亲的奔走中,上级拨款给那个村庄重新建桥。

后来,在父亲的监督下,桥顺利地建起来了。通行那天,那三个队的村民们喜气洋洋,摆了简单的酒席,让父亲坐在头座上,众人分别向父亲敬酒,有人甚至向父亲鞠躬表示感谢。

父亲对村民们说,只要他一天还在这个职位上干着,他就得为人民服务一天。也是这一年的冬天,有一天,父亲在家里休息,他帮助过的村民,派代表来了。

只见三个村民代表提着一只公鸡,还有块布匹,来感谢父亲。村民们说,父亲就是他们的衣食父母,没有父亲帮助他们申请款项,他们建桥的愿望,可能就会遥遥无期。

父亲做村干30多年,为村民们办了不少好事。从我记事起,每年父亲都有几天去城里参加学习和开会,每次他去学习,我们仨就盼望着他快点回来。

每次回,父亲都不会空手而归,他都会在城里买些我们喜欢吃的饼干和点心回来。

他出去几天之后,我们也不懂得他啥时候回来。我们仨会从早上就开始翘首向公路那边张望,一天都不知道看多少回,生怕父亲回来了我们不知道。

当父亲提着行李袋出现时,我们仨撒着欢儿跑出去,几天不见我们仨,父亲也想我们了,他问我们在家乖不乖,惹不惹母亲生气。

妹妹撒娇说,她最乖了,这几天她很听话,没惹母亲生气。说着她就往父亲怀里钻。父亲一手抱着妹妹,一手拉着弟弟往家走。

9岁的我背着父亲的行李袋,好沉好沉。我想,父亲是不是又给我们买了好多好吃的,不然为什么那么沉呢?

我吃力的背着行李袋没走几步,父亲就把行李袋重新拿过去,背在他的肩上。

回到家,父亲打开背包,拿出我们喜欢吃的饼干和点心,分给我们吃,吃着父亲买的零食,我觉得这一刻我们仨是幸福的孩子。

孩子高兴,当然母亲也高兴,因为父亲每次去学习开会回来,总有奖品发给他拿回家来。这些奖品,几乎每次都不一样,有时是一个保温杯子,有时候是一床床单,有时候是一床蚊帐,有时候是一床毯子。那时候物质生活匮乏,上面发的这些奖品,都是些生活用品。

我再大一些时,父亲再去县城开会,我对父亲买的零食就不怎么感兴趣了,我最盼望的就是父亲买书回来,父亲极爱看书,每天晚上他都要看,80年代初,供电是按时间段供的。

晚上休息时间到了,供电所就会断电,没有电灯看书了,父亲就点着一盏煤油灯继续看,他常常是看着看着就睡着了,有几次把书都烧了。

我在父亲的影响下,小学三年级就开始看小说。记得有一次,父亲从县城开会回来,买了一本小说《姊妹奇瓶案》。我看完整本小说书后,害怕了半年。

晚上睡觉,我看到黑洞洞的窗外,想起小说书里面描写的情景,我就会发怵,有一次睡到半夜,我从床上翻滚下来,醒来时看着窗外黑兮兮的。害怕得一骨碌从地上爬起来,赶紧往床上跳,也不管身上脏不脏了。



看小说书,让我的写作水平迅速提高,读小学时,我两次代表学区参加作文竞赛,两次都获得了名次。

1992年,我们仨,我上高一,弟弟上初三,妹妹上初一,三个孩子都读书,父亲的那点工资根本不够我们仨花。

父亲人缘好,每周我们仨回来要生活费,就是父亲最慌张的时候,那几年,有个姓张的阿姨,她老公在林业局工作,她在老家开了一个便利铺,又会裁缝手艺。

父亲没有钱给我们生活费时,张阿姨就会主动送钱来说:“王哥呀,我知道你家经济困难,一时拿不出这么多钱来给孩子们做生活费,这样吧,你要多少,先从我这里拿着,我都给你记着账,等你领了工资,或者卖了大肥猪,再还给我。”

父亲不好意思,但是为了孩子们的学业,不知道有多少次,都是硬着头皮向张姨借钱。父亲也是一个很讲信用的人,一有余钱,就马上把钱还给张姨,所以张姨每次都借钱给他。(直到现在我还感激张姨对我们家的帮助)

母亲虽然是个农村妇女,但她也非常支持我们仨读书。平时母亲在家耕种田地,还养着几头肥猪和一些鸡鸭,每年卖了肥猪和鸡鸭,加上父亲的工资,就勉强够我们仨读书花了。

我们仨读书也很争气,三人的学习成绩都不错。记得我妹妹读高中时,我们村人就对我爸说:“支书呀,女孩子读那么多书干啥呢,以后嫁出去了,还不是别人家的人。读了初中毕业就不错了。”

父亲听了,常常笑着说:“无论男孩女孩,只要他们想读书,考得上,我就是砸锅卖铁,也要送他们读。”

90年代初,妹妹是我们村唯一一个读高中的女孩,村里大部分女孩读了小学毕业或者初中毕业就不读了,回家务农。



我考上了大学,弟弟妹妹有了榜样,他们也和我一样,几年后也先后走进了大学的校门。

父亲的一生是平凡的,他把我们仨都培养成了大学生,90年代,像我们这样的家庭,把三个孩子都培养成大学生的,真不算多。

大学毕业,我们仨各自走上了工作岗位。我们都工作了,回家和父亲团聚时,父亲又会语重心长的教育我们说:“你们都工作了,爸爸希望你们能像我一样,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踏踏实实的工作,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工作中也不要拈轻怕重,和同事的关系一定要搞好,只有不怕吃亏,不怕吃苦的人,才会受到同事和领导的欢迎。”

父亲的话我们一直记着,父亲用他平凡的一生影响着我们。去年父亲离世了,十里乡邻都来送他一程,乡亲们都说他是一个好村干。乡亲们对父亲的认可,让我们感到很欣慰。

“东强,在想什么呢?”妻子的话把我拉回了现实。我把想到的,和妻子说了一遍。这是我第一次在妻子面前说起我的父亲。

妻子听了,也很欣慰的说,没想到爸爸平凡中透着伟大,他用平凡的一生,为乡里乡亲干了不少实事好事,他赢得乡村们的爱戴和拥护,他是当之无愧的。

听了妻子的话,我紧紧的握着她的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