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栗玉晨

历经十年区域协同发展,首都功能核心区人口、建筑、商业、旅游“四个密度”稳步下降,“轨道上的京津冀”加速形成,协同创新与产业协作不断走深走实,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持续提高,区域生态环境通过协同治理持续改善。展望未来,京津冀地区将加快补齐短板、拉长长板、锻造新板,把发展落差的势能变成协同发展的动能,形成更为紧密的协同推进格局,乘势而上努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

2024年京津冀党政主要领导座谈会审议通过共同推进雄安新区高标准高质量建设等4个行动方案、北京市级机关第二批集中搬迁至城市副中心、京津冀新增5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京津冀协同立法推动社保卡“一卡通”……202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大新闻日前发布。一个个令人眼前一亮的消息,折射出三地联合融合、同向发力的坚实步伐,彰显出京津冀协同发展已进入全方位、高质量深入推进的新阶段。

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周年。十年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指明前进方向、提供根本遵循,推动这一国家战略不断向纵深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统计监测办公室最新发布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指数显示,2023年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指数为148.8(以2014年为基期),比2022年提高5.6。其中,创新发展指数和绿色发展指数高于总指数,分别为180.9和165.8,是主要带动力量;共享发展指数、协调发展指数和开放发展指数分别为147.1、139.7和110.7,分别提高5.8、7.8和1.2。

就在刚刚过去的2025年元旦,京津冀三地首次在新年到来之际联动举办跨年倒计时活动。极具地方特色和艺术性的精彩演出在北京首钢园、天津南开区鼓楼广场、河北石家庄正定古城三个主会场轮番上演。作为京津冀三地联合策划组织的“2025京津冀迎新春系列文旅活动”中的一项重要活动,联动跨年倒计时还开启了三地欢享庙会、乐享冰雪、历史文化主题游、群众大拜年等多个板块系列活动的序幕。深度整合三地文旅资源,充分展现地方文化特色,为广大群众提供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产品,只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个缩影。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努力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重大国家战略正不断向纵深推进。

京津冀三省(市)人口总量逾1亿,经济总量超过10万亿元,是我国城镇化水平较高、创新要素最发达、科技和人才成果最丰富以及数字经济发展优势明显的区域之一。历经十年区域协同发展,首都功能核心区人口、建筑、商业、旅游“四个密度”稳步下降,“轨道上的京津冀”加速形成,协同创新与产业协作不断走深走实,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持续提高,区域生态环境通过协同治理持续改善。展望未来,京津冀地区将加快补齐短板、拉长长板、锻造新板,把发展落差的势能变成协同发展的动能,形成更为紧密的协同推进格局,乘势而上努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

坚定不移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动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区新“两翼”建设取得更大突破,深入落实城市副中心控规,建设好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在日前召开的北京市委十三届六次全会上,纵深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被列为今年全市工作的重要任务。加快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深化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构建更加紧密的全方位协同发展格局,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新的更大进展的有力抓手。我们看到,在不久前召开的京津冀常务副省(市)长联席会议上,三地相关部门围绕推动河北雄安新区与北京城市副中心“新两翼”建设、京津冀“六链五群”产业协同、“通武廊”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天开高教科创园与京冀重点平台合作、养老服务协同等达成共识。合力做好协同创新、产业协作、体制机制改革、协同惠民大文章,持续在机制、平台、途径、共享上找抓手求突破,形成更多协同发展新成果,成为新的一年三地携手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先行区、示范区的谋划方向。

保持定力、凝聚合力、激发活力、彰显效力,一个发展更协调、动力更澎湃、民心更凝聚的京津冀正在拔节生长。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