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看官老爷,麻烦右上角点击一下,精彩内容不错过,方便随时查看。
文|万象硬核
编辑|万象硬核
«——【·前言·】——»
1951年,美国鸟类学家罗伯特·库什曼·墨菲、百慕大自然学家路易斯·莫布雷和大卫·温盖特登上了一个岛。
这个岛叫做百慕大群岛。
百慕大一直是一个非常神秘的地方,自古以来也流传着很多神话传说,比如人们推断那里的海底有古老文明的遗迹。
所以过往的船只和飞机经过的时候才会莫名其妙地失踪。
当然如今的百慕大三角也并没有像传说中那样神秘了,它已经变成了一个旅游圣地。
美国鸟类学家来到百慕大群岛的城堡湾之后,竟然发现了一种在人们视野中消失了300多年的鸟儿---百慕大海燕!
而且他们还一次性发现了36只,发现的时候它们还在集体筑巢。
百慕大海燕重新出现之后大家都非常兴奋,因为它们曾经是百慕大岛上非常常见的鸟儿。
在16世纪的时候,有来自于西班牙的探险家登上了这座小岛,但是却被一种吓人的叫声吓到了。
那个时候科学还不怎么发达,于是这些探险家还以为岛上生活着恶魔一样的生物呢。
但是到了17世纪的20年代,人们就发现怎么也找不到百慕大海燕的身影了。
所以就是在这个时候,百慕大海燕才被人们宣布灭绝了。
但人们没想到,时隔300多年的时间,人们还能再次在百慕大发现这种神奇的鸟儿。
那么百慕大海燕究竟是什么样的鸟儿,又为什么差点灭绝呢?
«——【·差点消失的鸟·】——»
百慕大海燕,学名叫做“百慕大圆尾鹱”,是百慕大地区特有的海鸟,它们与海燕外形相近,却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态特征。
成年之后的百慕大海燕体长能长到40厘米,翼展可达90厘米,拥有褐色、灰色与白色相间的羽毛,不过它的下体及腹部则是纯净的白色。
它们长着一对粉色的腿,脚也是粉色的,看上去配色十分低调奢华。
它们平时喜欢在低空的海上逐浪飞行,而且它们还有迁徙的特性,一般可以远渡重洋进行迁徙。
不过它们只会在百慕大群岛上筑巢,对它们而言这个地方再好不过。
之前它们比较喜欢在土壤洞穴里面筑巢,不过百慕大岛上倒是没有这样的地方,于是它们就在石灰岩的裂缝里面筑巢。
它们喜欢生活在暖温带---比如南太平洋这样的地方,有的时候会飞行很远的距离进行迁徙。
它们非常擅长飞行,似乎也比较喜欢飞行,成年之后的大部分时间都会在海上飞行。
不过它们飞行的速度非常慢,所以大概率也不会特别耗体力。
百慕大海燕作为夜行性海鸟,比较喜欢在晚上出没。
凭借着敏锐的听觉与视觉,它们在黑暗中能够精准地穿梭。
它们喜欢紧贴着海面飞行,利用海浪涌起时带起的气流,巧妙地节省体力,同时也便于迅速俯冲向海面捕食猎物。
百慕大海燕比较喜欢吃一些大海中的小鱼、乌贼和甲壳动物等无脊椎动物。
它们在海面上低空盘旋时,一旦锁定目标,便如离弦之箭般俯冲而下,尖锐的鸟喙瞬间切入水中,精准地捕获猎物。
百慕大海燕通常在每年的1月至6月寻找伴侣繁衍后代。
这段时间的百慕大群岛气候相对温和,食物资源也较为丰富,为它们的繁衍提供了有利条件。
一般是雄鸟们精心挑选合适的地点筑巢,以吸引雌鸟的目光。
它们用树枝、枯草等材料,不辞辛劳地搭建出一个简陋却温馨的 “家”。
当雌鸟认可这个巢穴后,便会在巢穴之内生下一个蛋,然后两只鸟会一起共同孵化它们的后代。
大约经过80 - 100天的时间,雏鸟才会破壳而出。
它们这时还没有自主生存的能力,需要依靠爸爸妈妈生活。
而成年鸟也会不辞辛劳,它们会喂养雏鸟好几周的时间,直到它们能够自己生活。
本来百慕大海燕在这个岛上生活得好好的,直到殖民者来到了百慕大岛。
他们带来的猫、老鼠和狗等外来物种,在这片原本没有天敌的土地上肆意繁殖。
猫以百慕大海燕和它的鸟蛋以及雏鸟为食,老鼠则会破坏它们的巢穴,狗则也会去打扰这些安静生活了很久的生灵。
而且殖民者发现百慕大海燕的肉也可以食用之后,很快就对这种鸟儿展开了大量的捕杀。
而且这些殖民者也非常喜欢百慕大海燕的羽毛,所以为了获得羽毛,他们也没有对这些鸟儿手下留情。
很快,这样无节制的掠夺使得百慕大海燕的数量急剧减少。
尽管当时已有百慕大总督公告的自然保护法试图保护它们,好像还是无济于事,在1620年左右,人们发现百慕大海燕还是近乎绝迹。
于是就这样,一个物种又一次在人们的眼前消失了。
不过幸好300多年后人们又重新发现了它们的身影,这一次,保育人员也来到了南萨奇岛,想要将这个物种保护起来。
努力是有用的。
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照顾,百慕大海燕的种群数量总算是出现了恢复,到2005年的时候,数量已经有250只了。
当然,人们对它们的保护工作也不会就此停止。
百慕大海燕的重生,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珍贵馈赠,也是对人类保护行动的有力回应。
在未来,我们需以更坚定的决心、更科学的方法,守护这一传奇海鸟。
参考:
央广网《全球十大灭绝动物再现:百慕大海燕再次复活》2016-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