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关系到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进度和质量成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三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明方向路径,为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新时代新征程,如何深刻领悟乡村振兴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的战略地位?如何正确处理城乡融合中的各种关系,持续深化农村改革?如何因地制宜、进一步提升农业新质生产力?本报约请三位学者研讨交流。
■主持人:于 颖 本报记者
■嘉 宾:
盛世豪 浙江省社科联主席,浙江省政府咨询委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研究员
张锦华 上海财经大学城乡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程名望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
各地积极发展无土栽培等特色农业,助力乡村振兴。新华社图
主持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如何深刻理解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深远意义?
盛世豪: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基于世界现代化进程中城乡融合发展的普遍规律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在深刻把握我国城乡关系演变趋势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这一重要论断,为新时代持续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
首先,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可以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其次,我国14亿多人口,近5亿在乡村。农村既是巨大的消费市场,又是庞大的要素市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和平等交换,是畅通城乡经济循环、培育壮大农村发展动能的根本途径,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第三,城乡融合发展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促进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关键是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可以让农民过上更加富裕美好的生活。
张锦华:历史视角:城乡融合发展是基于历史发展经验的必然要求。历史经验表明,“农稳则国安,农强则国盛”。“三农”的发展始终是影响国家稳定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现阶段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既是对历史发展经验的总结,是延续我党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工作思想的体现,也是对城乡二元割裂发展的系统修复,意在从根本上打破二元结构,推动城乡关系从割裂走向融合。
现实视角:城乡融合发展是破解当前“三农”难题的有效路径。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之一就是要破除城乡间制度壁垒,健全“人、地、钱”要素流动的体制机制,畅通城乡要素流动、促进资源优化配置。通过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可有效解决城乡人口流动受限、资源分配不公、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现实问题,为振兴农业产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提供有效路径。
未来视角: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角度看,激活农村大市场、推动农村消费升级和基础设施投资,可以有效扩大内需,为国内经济循环注入新动力。同时,城乡融合发展还能促进城乡要素高效配置,增强城乡经济联系,畅通城乡经济循环,为实现国内经济循环提供坚实支撑。
程名望: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第一,城乡融合发展不仅是经济层面的转型,更是社会发展的全面升级。通过城乡融合,消除城乡鸿沟,从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第二,城乡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乡村振兴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推进城乡融合,实现乡村振兴,改善收入分配,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坚实基础。第三,城乡融合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有助于改善资源的错配,提升整体经济效率,通过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良性循环,促进高质量发展。第四,城乡融合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就需要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主持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对“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作出战略部署。如何全面把握城乡融合发展的丰富内涵、明确要求?
盛世豪:中国式现代化视野下的城乡融合发展,通过以空间融合为载体、要素融合为核心、产业融合为基础、制度融合为保障,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产业协同发展、公共资源合理配置,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联通化、居民收入均衡化、要素配置合理化、产业发展融合化,最终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在发展观念上,要把握好城乡互促互进和共生共存的关系,切实解决重城市轻农村的问题,注重发挥城市集聚人口、产业、资金和科技创新的功能和效应,强化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又要充分发挥农村农业生产、生态屏障、传承农耕文化等功能,强化对城市的支撑保障作用,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在战略路径上,要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促进城乡在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方面相互融合。在目标任务上,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动公共资源更多向农村配置。在方式方法上,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立足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分类施策多种形式推进。在底线要求上,要牢牢守住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的底线,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合法土地权益,依法维护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
张锦华:一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重点有三个方面: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培育城乡融合的有效载体,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推行由常住地登记户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并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合法土地权益。
二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包括有序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试点,深化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改革,形成新的经营方式和运行机制等内容;“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包括持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完善覆盖农村人口的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等。
三是推进“城”与“乡”的融合发展。一方面是“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不仅要毫不动摇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更要坚持节约集约理念,优化土地管理制度。另一方面是引导生产要素双向流动,“重中之重”就是全面推动“人、地、钱”等要素在城乡间被充分激活。
程名望:城乡融合发展是从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大转型,其内涵非常丰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第一,体制机制创新是核心。通过深化改革土地制度、户籍制度等,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制度保障。第二,产业协同发展是关键。城乡融合不只是单向的城市“带动”农村,更是要实现城乡产业链的协同。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强化农业产业链延伸,夯实乡村发展的产业基础,让农村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补充。第三,公共服务均等化是重点。城乡融合要解决的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社会公平问题。要从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和需求均衡视角,思考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的路径和政策思路。第四,文化交流加强是支撑。农村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根脉。城乡融合不仅是物质层面的融合,更是文化层面的交流与传承。通过城乡融合,可以促进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同时吸纳现代城市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主持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于不断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发展新型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为推动乡村共同富裕指明了前进方向。新型集体经济有什么特点?如何促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盛世豪:新型集体经济是新时代农村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进一步强调“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构建产权明晰、分配合理的运行机制,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近年来,新型集体经济发展迅速,成为有效提升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支撑。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浙江以深入实施“千万工程”为抓手,探索走出了“抱团发展”的新型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抱团发展”是指为增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质量、可持续发展动能,不断提升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在政府统筹规划和政策支持下,乡镇组织相关村联合抱团开展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鼓励村与村、村与国企等合作,跨区域发展经营性项目,促使全域内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城乡发展差距缩小,从而实现共同富裕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创新模式。这种模式以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以产业发展为依托,从市场经济中获得收益,强化与周边城市联系,在城乡融合发展中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具有较强的可复制性和可推广性。
张锦华: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具有“产权关系明晰、治理架构科学、经营方式稳健、收益分配合理的运行机制”的集体经济。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实现形式,要让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成为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支撑:要继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要创新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形式,因地制宜探索多样化、多元化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形式;要持续提升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治理能力;要加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要完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风险的防范体系。
程名望:新型集体经济相较于传统集体经济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第一,产权明晰。新型集体经济通过股份合作制明确集体与成员的权责关系,实现了资产的量化到户,村民既是合作社成员,也是股东,既享有分红权,也参与经营决策。第二,市场导向。新型集体经济积极对接市场需求,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电商经济等多元产业,形成稳定的收入来源,提高经济效益。第三,科技赋能。新型集体经济融入了现代农业科技和数字化技术,利用智能农机、大数据平台、物联网技术等,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第四,利益共享。新型集体经济通过分红、公益事业投入和就业岗位创造,切实让集体收益惠及全体成员,增强集体经济的凝聚力和群众的获得感。
促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归纳起来,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完善制度环境。既要完善农村产权制度,又要加强政策支持。另一方面要加强内部治理。要建立健全集体经济组织的内部管理制度,增强组织内部成员间的信任水平,完善监督机制,确保集体资产管理合法合规,防范内部矛盾和资产流失问题。
主持人:乡村全面振兴,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关键一招。如何将发展新质生产力贯穿乡村全面振兴全过程,将新质生产力引入推动“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领域?
盛世豪:通过生产要素的创新配置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一方面,促进大数据、人工智能、AR实景监测等现代化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活动,实现数据要素与农业农村发展相结合,从而提升农业发展的整体竞争力和综合效益。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也能够促进农业领域产业的高水平融合,推动土地、劳动、技术、资本等传统要素的深层次协作组合,突破传统设施装备和技术手段的限制,形成定制农业、数字农业、云农业等新兴农业业态,促使农业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以体制机制创新重塑乡村全面振兴新动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发展,推动数字乡村建设,形成了乡村全面振兴的技术逻辑,为培育乡村新经济模式、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此外,围绕新质生产力建立的新型生产关系,可以破除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流动限制,推动各类生产要素优化配置。
促进乡村产业转型升级为农民致富提供了更多机会。比如,数字平台、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在农业中的应用,能够促使农业加工、销售与流通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实现生产、流通、交易、服务等环节的互通互融,进而提高农民收益。此外,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等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广泛应用,不仅拓宽了乡村文化资源的传播广度,而且可以促使农家乐、民宿等业态创新发展,为农村创业就业和农民增收致富创造更多机会。
张锦华:科技赋能,强化农产品供给保障。农业强的首要特点是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强,要聚焦生物育种、数字农业等领域,深入开展“卡脖子”技术攻关,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保障粮食安全。广泛应用智能农业技术、精准化农业管理等新型农业生产技术。通过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合作,打造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增强农业的整体竞争力。
绿色转型,努力打造美丽乡村。通过无人机耕作、自动化灌溉系统、物联网监测等技术的应用与革新,实现农业生产智能化、精细化管理。利用现代科技对畜禽粪污、秸秆、生活垃圾等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同时,加强对先进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提升村庄人居环境。通过在线教育、远程医疗等新型公共服务,打破城乡地域限制,带动城乡在教育、医疗等服务方面一体化发展。
产业融合,拓宽农民增收新渠道。通过物联网、大数据、智能化设备和精细化管理,推动农业从种植、养殖向农产品加工、品牌化、物流配送等环节延伸,提升产业附加值,打通农业产业链条。通过数字技术打破农业与服务业的边界,打破农产品销售的地理限制,实现农产品的定制化生产和销售。推广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生物质能源,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和生态价值。
程名望:农业新质生产力的作用体现在多个层面:一是促进农业强。通过引入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提升农业的生产效率、质量和竞争力,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二是助力农村美。通过推广节水灌溉、有机种植等绿色生产,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乡村。三是推动农民富。为农民创造特色农业、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增收渠道,促进农民增收。
将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贯穿乡村全面振兴全过程,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科技引领。现代科技是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加强精准育种技术、微生物组技术、新一代传感器技术等现代农业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同时要对接数字化浪潮,注重农业数字化平台建设,用数字科技赋能农业生产和管理。二是生态优先。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推广绿色种植和养殖模式,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确保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三是产业融合。推动农业与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构建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四是人才驱动。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的支持。通过引入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技术型农民,以及吸引大学生返乡创业,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