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 2025 那天,因为没有 9 宫格可发,我翻回了往年的年度总结朋友圈。
有一张在工地里的小吃摊照片。
想起来,是公司刚搬来磨碟沙时,对面还是工地,有一对卖炒饭的夫妻经常傍晚出摊。很多个不得不加班的日子,我和同事下楼去买一份炒饭,加很多辣椒。
不记得什么时候开始,小吃摊消失了,工地的蓝色围挡也拆除了,崭新的大厦拔地而起,下班时段的地铁站排队越来越长。
要不是翻到这张照片,我几乎完全忘记了,曾经有过这样的生活片段。
影像作为一种记忆的外沿,常常会提醒我们,那些被遗忘的、忽视的事。
最近,我发现小红书举办了影像大赛,还在上海为此次参赛的作品举办了展览「影像之塔」。
这是一个鼓励普通人拿起相机的比赛,记录那些平凡的日常以及时代进程中被遗落的故事。
年度总结,除了记录一年的高光,其实也是一个给「差点被忘记的事」,一个被看见的机会。
在视野盲区外,有什么呢?
去年,很少出远门的爸妈来广州看我。带他们挤人潮拥挤的三号线时,我悄悄注意到,爸爸全程牵着妈妈的手,坐下后也没有放开。
印象中,很少见到他们如此直白地表露依赖与爱。
这样的画面是会让孩子感到幸福的,于是,我掏出手机偷拍下来,想把这偶得的一幕记住很久。
一个普通人的日常中,实在要招架太多讨要注意力的事了,以致于,对我们真正重要的时刻,会从眼皮子底下溜走,躲进记忆的盲区。
而拍照,像是捉住了它的尾巴,让我们能好好地观察和揣摩,这日常的一刻意味着什么。
这也是小红书上很多人正在做的。
比如,你有留意过妈妈做饭时的厨台吗?
@宇哥_CZY 很早就发现,当他想给家人拍照时,大部分时候,镜头里的妈妈都是一个在厨房劳作的背影。
穿着差不多的几件衣服,出现在同样的位置,妈妈的日常里,似乎只有每天厨台上的备菜是变化的。
作为摄影师,宇哥为客人拍摄家庭摄影,有些老顾客时隔一两年会来拍一次,他惊讶地发现,有人生了孩子后变化巨大,也有人一两年间,忽然衰老到认不出的地步。时间展现出一种跳跃性的残忍。
想到朝夕相处的家人们,也在经历他察觉不到的变化,他便想记录下来。
一开始,不管怎么拍,总是不够自然。
他后来意识到,这是视角的问题,要换上孩子的视角,才能捕捉到家庭关系中编织出情感和记忆的细节。
窗台上一碗打出泡沫的鸡蛋,当天买多的新鲜辣椒做成的手工辣酱。孩子会珍视地看待每一样融入生活背景板的琐碎。
还有房间里的大宝 SOD 蜜——那是妈妈唯一在用的护肤品,只要闻到这个味道,就会想起她来。
普通人想要记住什么?
有一组获得年度影像奖银奖的组图,来自@短篇。他回到暌违多年的乡村老家,拍下废弃的庭院被绿色藤蔓占据的画面。
左滑查看更多
你的童年里摆着这样的老木床吗?
罩着薄雾一般的纱帐,挡不住窗外的虫鸣,却让人不知觉中坠入梦乡。
看着照片,想起陈春成的《夜晚的潜水艇》:「老房间的旧床实在是太好睡了。随便一个睡姿里,都重叠着以往时光里无数个我的同一姿态。」
共鸣的同时,也感到残忍。这些照片促使我们意识到「回不去」的现实,如此才能珍视当下。
而当下的生活,也有需要驻足、扭头,才能看见的风景。
小红书上,人们捕捉并分享着日常中的灵动,比如@须臾 镜头下,澄澈蓝天下,被风撩起的一帘白布。
或是,@figo 在楼上捕捉到的色彩缤纷的水果摊。
也许拍摄的当下,它们并不具备多么深刻的情感意义,但总有一个时刻,也许是心情沮丧的午后,我们会庆幸摁下过快门。
当然,存在于我们视野盲区里的,不仅是向内的日常琐碎,也有时代的持续轰鸣。
这张极富张力的照片,是此次小红书影像大赛单图项目的金奖,也是作者@AKA_SK8Simon 系列组图《昨日重庆》中的一张。
Simon 从小和父母到这样的江边游泳,消磨童年。此后,他长大,外出读书,再回到重庆时,家乡已经发生巨变,再也找不到曾经游泳的江滩。
取而代之的,是如照片里的跨江大桥那样,轰隆隆出现的城市发展的象征。
Simon 曾经拍过一个简陋的山坡,有当地的居民在上面种田锄草,从山坡上,能看见高耸的来福士。
没过多久,Simon 回到这里,发现原本长满绿叶菜的农田被铲平,灰色的混凝土围挡生长出来,这里变成了一处喝茶、赏景的打卡点。
失去农田的人都去哪了呢,Simon 也不知道。
由网红打卡点拼凑起来的魔幻重庆,和他印象中的重庆,是两种样貌。
而在瞬息万变的时代当下,他发现,前者正在逐渐侵蚀后者。
Simon 冒出一种冲动,想要记录下他的家乡。于是,在本职工作外的时间,他都带上相机,四处探访重庆的每一个角落——记忆里留存的,和已经天翻地覆的。
和 Simon 相似,摄影师@蔡山海 也是一个游历者和探访者。
他的脚步覆盖面更广,光过去一年,就经过了 93 个地级市 20 个省份。
去年,你可能也刷到过一条新闻,一位过世的老人,将自己的生平心事写在庭院的砖墙和木门上:
「新疆喀什市……77岁的我,张福青能去看看吗?」
「杏花落果后剪果,距离四至五寸,远果大甜。」
「2018 年 9 月 27 日,从大门口买下两个人寿材,支 4600 元,是晋东南壶关县产香柏木。」
左滑查看更多
蔡山海在忻州繁峙县偶遇了这位叫「福青」的 77 岁老人的庭院,当时,老人已过世四天,庭院里正在举办白事。
村里人没有理会老人写在墙上的字句,只当他在练字。
蔡山海细细读完,才发现,这方庭院凝聚着一个人毕生的活法,和他内在不被看见的探索与追求。
想象着那个素未谋面的老人如何一笔一划地写字,蔡山海拍下院墙,发在小红书上。全然没想到,老人的庭院不久后会引发全网的关注。
那是蔡山海辞掉稳定工作,决定开车游历中国的第三个月。
他沿着 219 国道走入县城,随时停下来拍照,在广西走溶洞,在山西访道观,看古壁画,在河西走廊探索工业遗迹。
打开他的小红书首页,你能看到一个和当代生活叙事里截然不同的中国。更野生,更丰富,或许,也是更具生命力的。
在广西百色,他开车经过一个溶洞,里面有人卖酒。卖酒的男人37 岁,没结婚,跟着老板酿了 18 年的酒,吃住都在溶洞。
秋冬是卖酒的淡季,没客人,他每天就在溶洞里喝酒,从早到晚,反正也不要钱。
这不是一个社会标准下成功的人,但他是个开心的人。男人得意洋洋地告诉蔡山海,自己会跳舞。随后,蔡山海拍下了他忘情伸展四肢的照片。
另一个让蔡山海印象深刻的「神人」,是耗时 6 年,在农村老家建造了 9 层高的木头「城堡」的陈天明。
楼里有书房,还有茶室,寄放着陈天明的志趣,矗立在空旷的田野上。
一路上,蔡山海或是主动寻找,或是偶遇,广袤大地上形形色色的人,并把他们的故事记录在小红书上。
聊天最后,他说起返回到家乡江苏后,反而感到不适应:
「太多车了,太多人了,大家到底都在追求什么啊,我的天。」
我无法回答他的感慨,只在心里浮现出谢意。谢谢他的镜头,呈现出了不同于当代生活的另一种时间流速,和生命的活法。
看着小红书影像大赛的诸多参赛照片时,我经常想起森山大道的一句话:
「与其说摄影是记录,不如说摄影是记忆,一连串记忆累计的过程。」
当我们决定拍下照片时,我们也做出了选择,要用眼睛去看见什么,以及要挑选怎样的记忆。
有时,是聚焦到最微不足道的尘埃和发丝,有时,又放大到社会的变迁、城市的流动。
更多时候,我们定格的,是生活中那些美好的、琐碎的、可能也略带遗憾的时刻。这些时刻短暂得仿佛心跳,却在每一次回看时,都能感受到胸腔的余震。
我想起,蔡山海在一篇帖子里提到,初学摄影时,他也经历过沉迷构图光影的阶段,越到后面越发现,器材色调构图都不是最重要的,表达什么才重要。
无论你是什么职业,在哪个城市,过着怎样的生活,你任何真诚的表达和记录,都会让其他人感受到同样的心跳。
而这也是小红书所相信的。
小红书不仅是一个鼓励普通人记录美好生活的平台,也在不断地发现和挖掘站内那些打动人心的内容,让它们被更多人看见。
如果你在上述照片中感受到了心动,也欢迎在 2025 年 1 月 26 日之前,前往位于上海文安路 30 号苏河皓司的「影像之塔」摄影展,近距离感受摄影的温度。
小红书从影像大赛中挑选出的 600 份心动影像,陈列在灯箱上,彼此堆叠,制作成了这个时代的影像高塔。
而高塔的铸就者,也是如你我一样,认真生活、真诚表达的普通人。
新的一年,小红书也想和你一起,拥抱这独一无二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