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蜂总科—赤眼蜂科(上):形态特征
真核生物域
动物界
真后生动物亚界
蜕皮动物总门
节肢动物门
六足亚门
昆虫纲
有翅亚纲
新翅下纲
膜翅目
细腰亚目
寄生蜂下目
小蜂总科
赤眼蜂科
赤眼蜂科(学名:Trichogrammatidae)是膜翅目细腰亚目寄生蜂下目之下的小蜂总科的成员之一。成虫大多小于1毫米。成虫会产卵于宿主卵内,幼虫取食卵黄、化蛹并引发宿主死亡。成虫羽化后咬破寄主卵壳而出。是已知生物防治物种之一。
1.形态特征
体小,长0.2~1毫米,前翅宽大,缘毛短而密,翅面上具明显的毛列,缘脉及痣脉呈弯弓状,后缘脉无;后翅窄呈柳叶状。触角短,具1环状节及2索节,棒节不分节,跗节仅3节,与其他小蜂不同。腹宽,末端钝圆,产卵器几不突出,雄蜂往往无翅或同种异形,无翅型的角几与雌同,而有翅型的索节只1节,棒节不分节。体色由鲜明的黄色至黑色。以其他昆虫的卵为寄主,其中包括许多大害虫,因此颇为国内外生物防治工作者所重视,已大量利用并收到很好的效果。例如松毛虫赤眼蜂、稻螟赤眼蜂及广赤眼蜂。
雄蜂:体长0.5-1.0毫米:体暗黄,中胸盾片及腹部黑褐色。触角毛颇长而略尖,最长的相当于鞭节最宽处的5/2倍;前翅臀角上的缘毛长度约为翅宽的1/6。雄性外生殖器:阳基背突成三角形,有明显的成半圆形的侧叶,末端达D的1/2;腹中突的长度相当于D的1/3,略成锥形;中脊成对,其长度相当于D的长度;钩爪末端伸达D的I/2左右。阳茎与其内突等长,两者全长相当于阳基的长度,略短于后足胫节。
雌蜂:在15-20℃下培育出来的成虫体暗黄色,中胸盾片褐色,腹部全部褐色;在25℃下培育出来的成虫腹部褐色而中央出现暗黄色的窄横带;在30-36℃下培育出来的中胸盾片亦为暗黄色,腹部褐色而中央有较宽的暗黄色横带。
2.成虫体躯
赤眼蜂属的成虫体长约0.5--1.0毫米,体躯由头、胸、腹三个部分组成。
头部由头颅、复眼、单眼、触角和口器组成。头颅是一个坚硬的小壳,也叫做头壳。复眼椭圆形生在头部两侧,是由许多小眼组成;单眼三个,三角形排列在前额上端。复眼、单眼均为红色。在单眼的下部生有一对触角。雌蜂触角6节由柄节;梗节;环状节(甚小);索节(两个);棒节(不分节)构成;雄蜂触角四节:柄节、梗节、环状节和由两个索节与棒节合并而成的鞭节,长着长毛。在头部的下端生有口器(口器上颚咀嚼式,用以咀嚼划分和筑巢,下颚和下唇组成喙能吮吸花蜜为嚼吸式 [2] )也就是嘴。赤眼蜂的复眼、单眼、触角均是感觉器官。一般来说,复眼辨认物体形象,单眼辨别光线强弱;触角是神经集中的器官,生有多种感觉器,可辨认寄主卵等;以帮助找到寄主、食物和配偶;口器可取食花蜜等物质,以补充身体营养。
胸部构造比较复杂,可分为前胸、中胸、后胸三节。胸部与头部交界的第一节是前胸,从背面可看到前胸背板;第二节是中胸、第三节是后胸,后胸背板与并胸腹节相连。在中胸和后胸分别着生一对前翅和一对后翅,并胸腹节生有一对气门。腹部的腹面着生三对胸足,前胸,中胸,后胸各有一对,分别称为前足,中足和后足。赤眼蜂的胸部是运动中心,因承受翅膀和足的牵引力而骨化。翅膀透明呈略带紫色闪光的薄膜状。前翅近扇形,翅面密生细毛而作有规则的排列,较宽,翅脉简单,痣脉、缘脉及缘前脉成连续的S形,缘脉紧接翅的前缘;翅沿有缘毛;痣脉后方有横毛列,翅面上有7条明显的纵毛列及一些不规则排列的纤毛。后翅狭窄,成刀状,边缘生有缨毛。赤眼蜂的足由基节、转节、股节、胫节和跗节组成。
腹部 赤眼蜂的腹部由7个腹节组成。雌蜂腹部的外生殖器是产卵器由鞘和产卵管构成,不伸出或稍伸出于腹部末端。产卵管针状,既是生值器官又是寄生虫卵的武器。此蜂利用特有的针状产卵管,刺破寄主卵壳将蜂卵产进,以繁殖后代。雄蜂腹部的末端生有雄外生殖器由阳基和阳茎两部分构成。
3.生活习性
从植食性到寄生性均有,完全植食性的如无花果小蜂科,植食性种类及寄生性种类兼而有的如广肩小蜂科、长尾小蜂科以及少数金小蜂科,其他绝大多数均为寄生性,寄生的阶段从寄主卵到蛹均有,寄主范围也很广泛,除昆虫外,蜘蛛纲的某些种类也是小蜂的寄主,例如蛛形纲的卵是啮小蜂属的猎物之一,而蜱则是跳小蜂科Hunterellus及Ixodiphagus两属的寄主。分布极为广泛。
繁殖:在棉田已知寄生棉铃虫、红铃虫、棉小造桥虫、棉大卷叶螟、玉米螟、金刚钻、烟青虫、小地老虎的卵。
羽化时,一般雌蜂先出卵壳,如果雄蜂先出,守候在孔口,雌蜂出来后进行交配。交配或未交配的雌蜂寻找到寄主卵时,先用口器在卵面上点一下,选好产卵点,然后将产卵器从产卵点插入卵内产卵。以白天产卵较多。
4.寄生习性
成虫产卵于寄主卵内,幼虫取食卵黄,化蛹,并引起寄主死亡。成虫羽化后咬破寄主卵壳外出自由生活。赤眼蜂的寄主范围是广泛的,赤眼蜂寄主中有鳞翅目、双翅目、鞘翅目、膜翅目、广翅目、脉翅目、同翅目等7个目,44个科,203个属,400多个种。其中以鳞翅目的昆虫最多,占28个科。稻螟赤眼蜂寄主范围有37种,是我国南方稻区寄主水稻害虫卵的优势种。螟黄赤眼蜂的寄主范围有30多种,是寄生南方甘蔗螟虫、北方水稻害虫、棉铃虫、大豆食心虫、蔬菜害虫卵的优势种。玉米螟赤眼蜂寄主范围有10种,是寄生玉米螟卵的优势种。广赤眼蜂寄主范围有8种,在北方寄生于甘蓝夜蛾、菜粉蝶卵中居多。上述5种赤眼蜂在我国分布最广,是农业生产上广为各地应用的优势种。
赤眼蜂在自然界中一般以以老熟幼虫或前蛹状态在寄主卵内越冬翌年春经过2-4次转主寄生之后才进入农田在害虫卵内繁衍,形成农田中的赤眼蜂种群。由于农田生态系是间断性的,赤眼蜂不可能在农田昆虫寄主卵中完成它的年生活循环史。在早春农作物田中几乎查不到赤眼蜂寄生。在北方由于林木上害虫寄主环境较稳定,冬季能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寄主卵不易失水干瘪,赤眼蜂多在林木害虫的卵中越冬。另外,林木害虫卵表面多有分泌物包裹、这也是生物生存的一种本能,在冬季即将降临,越冬害虫不像候鸟可以南迁,它只好在越冬卵上施加保护,越冬昆虫受环境影响产出利于越冬的卵。赤眼蜂的老熟幼虫或前蛹即在此种卵中越冬,抗御冬季的不利因素,增强越冬抵抗力。所以林木环境是赤眼蜂越冬的理想场所。林木中的越冬昆虫有很多是赤眼蜂越冬的良好寄主。
5.发生规律
玉米螟赤眼蜂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亚洲玉米螟卵期寄生蜂的优势种。甜玉米田赤眼蜂寄生率的季节变化符合典型的天敌跟随现象,即2~6月卵块寄生率较低, 7~9月是赤眼蜂寄生的高峰期,田间寄生率可达90%以上。甜玉米地赤眼蜂年发生动态呈单峰形态:2~3月田间调查未发现有亚洲玉米螟卵块被赤眼蜂寄生,4月卵块寄生率也仅有0. 22%,6~7月呈陡增趋势,以7~9月份为高,8月达到全年最高峰,2004年7月、8月和9月亚洲玉米螟卵块寄生率分别为77. 9%、92. 1%和73. 2%, 2005年则分别为97. 8%、98. 4%和100%,而到10月时卵块寄生率分别下降到33. 3%和39. 3%,到11月之后赤眼蜂种群数量也逐渐减少到较低水平。
在黄淮海地区,第三代玉米螟卵是赤眼蜂发生作用的时期,卵初期即可被寄生50%左右,卵高峰后被寄生率可达90%~100%。
6.保护利用
膜翅目(Hymenoptera)赤眼蜂科(Trichogrammatidae)小寄生蜂,尤指赤眼蜂属(Trichogramma)而言。成虫长不到1公釐,翅呈梨形,具单翅脉和穗状缘毛。跗节3节,明显。幼虫在蛾类的卵中寄生,因此可用以进行生物防治。易於实验室繁育的微小赤眼蜂(T. minutum)已成功地用来防治各种鳞翅目(Lepidoptera)农业害虫。
从早春麦田开始,就不用或少用广谱杀虫剂。改用选择性杀虫剂,使初期数量较少的赤眼蜂就得到保护和利用。赤眼蜂的利用价值在于:①可以大批量人工饲养繁殖,大面积用于防治。②防虫效果好且稳定。
玉米螟是赤眼蜂利用的主要防治对象之一,通常在百株玉米有玉米螟卵1-2块时放第一次蜂。在黄淮海平原,第一代玉米螟第1次放蜂在5月底,第二次在6月初,间隔5天。第二代玉米螟放蜂时间在6月底或7月上旬。第三代玉米螟可以放一次或者不放蜂。一般每亩每次放蜂1万头便可。放蜂时,若天气恶劣不宜继续放蜂时,可将卵块放在阴凉遮黑密闭的环境中,并饲以蜜糖水,待天气好转,再向田间释放赤眼蜂。赤眼蜂是把玉米螟消灭在卵初期。赤眼蜂被释放到田间以后,在田间自然羽化出蜂,雌雄交配后雌蜂开始在田间飞翔,主动寻找寄主(新鲜的玉米螟卵),然后用产卵管刺破玉米螟的卵壳,将自己的卵产到玉米螟卵内,并吸取玉米螟卵内营养物质供其子代发育成长,被寄生的玉米螟卵不能正常发育为玉米螟幼虫,而是发育出赤眼蜂,赤眼蜂就是这样阻止了害虫的发育。赤眼蜂卵在玉米螟卵内经过卵、幼虫、预蛹、蛹及成虫等五个阶段,最后咬破玉米螟卵壳飞出,雌雄交配后,雌蜂又去寻找新的玉米螟卵,赤眼蜂就是这样在田间循环往复、不断繁殖后代的过程中,将大量玉米螟消灭在卵阶段,从而达到控制玉米螟的目的。
赤眼蜂是一类微小的卵寄生蜂,属膜翅目纹翅卵蜂科赤眼蜂属昆虫。赤眼蜂具有资源丰富、分布广泛和对害虫控制作用显著等特点,已成为世界性的重要天敌昆虫,并被广泛用于多种农林害虫的生物防治中,取得了显著效果。赤眼蜂体型很小,成蜂体长为0.2-1.0mm。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赤眼蜂外型十分美丽,翅膀闪着蓝紫色的荧光,体色黄或黄褐,头黑褐色,上面有一对复眼和三只排列成三角形的单眼,因其复眼和单眼都是红色的,所以叫做赤眼蜂,老百姓又叫红眼蜂。
赤眼蜂可寄生鳞翅目、鞘翅目、膜翅目等近50个科200多属400多个种昆虫的卵。赤眼蜂的最长寿命可达7天,一般为3-5天,赤眼蜂的有效飞翔半径为15-20米,多数赤眼蜂在羽化后的第一天就开始产卵,产卵期3-5天左右。赤眼蜂是农业生产上应用面积最大、应用范围最广的一种寄生性天敌昆虫。现阶段,我国北方地区工厂化繁殖赤眼蜂所采用的寄主卵多为柞蚕剖腹卵,每个柞蚕剖腹卵内大约寄生65-90头左右的赤眼蜂,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赤眼蜂繁殖一代大约要半个月左右的时间,很容易在短时间内积累大量的赤眼蜂。
小蜂多数为控制害虫的天敌,少数则为益虫的敌害,还有一些以植物为食加害林木、牧草及药材种子,无花果小蜂则是这种果品的唯一传粉昆虫。小蜂在害虫防治中是天敌因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苹果绵蚜蚜小蜂,多种赤眼蜂,红铃虫金小蜂,荔蝽卵平腹小蜂等均已是国内行之有效的几种天敌小蜂,另外螟卵啮小蜂为三化螟的有效天敌,Neanastatus为稻瘿蚊的重要寄生蜂,AphytiS为若干种盾蚧的有效天敌。赤眼蜂长着一双红色的眼睛,其特点是将卵产在其他昆虫的卵里面。赤眼蜂的整个生命周期(由卵到幼虫、由幼虫变成蛹、由蛹羽化成赤眼蜂),甚至包括交配,都是在卵壳里完成的。一旦成熟,它们就破壳而出,继续寻觅新的虫卵繁衍后代,完成新的生活周期。
人类正是利用这个特点,采用人工繁殖赤眼蜂来控制农作物害虫的数量,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