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遍地哀鸿满城血,无非一念救苍生。
这是毛主席1946年回忆重庆谈判时所写的。“救苍生”不仅是毛主席的判断与期望,更是人民的选择与希冀。
为什么这么说呢?
毛泽东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取得了胜利。国民政府作为“中央”开始接收收复区的产业。
可国民党接收大员庇护、收编日伪,甚至公然抢金子、夺票子、占房子、劫车子、玩女子,百姓讥讽他们是“五子登科”,接收沦为“劫收”。
国民党的残暴、无人道,大肆收编伪军装备军队,再加上蒋介石数次公开“邀请”,以舆论裹挟与政治欺骗来欺压共产党,迫使毛主席前往重庆进行“和平”谈判。
这宛如“一只手叉住了对方的咽喉,暗中拳打脚踢,而面孔上浮着奸笑来说‘快来团结,快来团结’”的做法,使毛主席看透了蒋介石以及其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本质。
“蒋介石真和谈也好,假和谈也好,我们都要抓住机会。”
毛主席的一句话便道出了他的自信、他的决然。
毛主席
毛主席在赴这场“鸿门宴”之前究竟做了哪些准备,下达了什么绝密命令,使得共产党能在重庆谈判时取得先机,甚至直接决定重庆谈判的胜负呢?
而这密令的背后,体现了毛主席怎样的格局、境界?
是怎样的伟大与高尚,让蒋介石思索不得其解?
其实正是因此,蒋介石哪怕穷尽一生,到头来或许只能慨叹一句:“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这种观点从何而来,谈判前的绝密指令又事关什么?
一切的一切需回到1945年重庆谈判前,那个云谲波诡的国内外形势。
蒋介石想促成重庆谈判实属无奈之举
1945年8月14日,日本政府照会美、英、苏、中四国政府,表示接受《波茨坦公告》。也就是当天,蒋介石便发电文邀请毛主席前往重庆商讨“国际国内重要问题”。
蒋介石
蒋介石如此急不可耐自然不是他自作聪明,欲摆出个“鸿门宴”的把戏。蒋介石是无奈为之。
一是美、苏这两个超级大国给蒋介石的压力太大了。
一方面,蒋介石惧怕因为政治信念的缘故,苏联会全力支持中共让其做大,所以蒋介石需要将苏联援助扼杀在摇篮里。
另一方面,美国虽有军事援助和经济援助,但蒋介石明白自己跟他们不是一路人。
美国是抱着让共产党成为在野党、通过多党和议会的民主制度的想法来和平解决问题的,蒋介石则崇尚权威、武力,能通过军队解决的问题不必通过虚伪的民主来解决。
于是蒋介石以和谈为名义,欲从美国人那里捞取最大的利益。
二是胜利来得太突然了,蒋介石乃至国民党都还没有做好准备。
7月7日,是卢沟桥事变的8周年,蒋介石发表纪念文章,号召全国军民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
美国在广岛投下第一颗原子弹
怎知美苏两国却想尽快结束战争。8月6日,美国在广岛投下第一颗原子弹;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苏联红军出征东北;8月9日,美国又在长崎投下第二颗原子弹。
日本自知寡不敌众,承受不住这灭顶之灾,不过5日便表示接受《波茨坦公告》。
胜利来得是如此突然,蒋介石一点准备都没有。日本战败了,日军占领着沿海的大量国土急需接收。蒋介石不能坐视不管,任由共产党向占领区进发,接收日伪所占领的城镇及交通要道,但国民军主力正处西南,刚从川中出发,实在鞭长莫及,蒋介石不得不以谈判为由来争取更多的时间。
事实也正是如此,蒋介石向毛主席发出邀请的时候,伪军摇身一变成了国军队阻止新四军,在美国的支持下日军只能向国民党军队投降,如此竟上演了一出美帝国主义支持,蒋、日、伪合流的丑剧。
蒋介石
“我看毛泽东是没有胆量来重庆的。”
蒋介石异常自信,邀请和谈虽说是无奈之举,但蒋介石觉得自己扭转了乾坤。
自己本无天时地利人和,但经由谈判便可全得:外患刚除扩军备战,此为天时;国军急运北方,此为地利;借由谈判使国民知共党分裂之心,此为人和。
蒋介石断定,毛泽东是绝无刘邦当年赴鸿门宴的勇气的。因为他可不是妇人之仁的西楚霸王!
毛主席见招拆招遇一难题
“针锋相对,寸土必争。”
这是党和毛主席对敌人的一贯方针;毛主席早已洞察蒋介石假和平、真备战的阴谋,于是便用两手来对付蒋介石的反革命势力。
毛泽东
一手是揭穿反动派的和平欺骗,竭力争取真正的和平。
毛主席示敌以弱,两次电文都表示会由周恩来赴重庆谈判。蒋介石得知很是高兴,认为毛泽东确实不敢赴约,便让各大报纸、电台报道。
蒋介石此时甚至能够心情畅快地想象到共产党首脑们左右为难的神情:毛泽东不去,内战的罪魁祸首便是共产党;毛泽东若是来,定是如张学良般的宿命。
殊不知,此时他们正是掉入了毛主席的陷阱里。
“我们的目的是借和谈来实现中国的民主,争取人民对我们的支持,让所有中国人知道,中国共产党代表了中国未来的希望!”
毛主席知道,自己作为共产党的领袖是一定要去,是非去不可的,是去要揭穿蒋介石的伪装,是要争取真和平,是去争取人民的支持的。
毛主席
另一手则是准备在反动派进行军事镇压时,用革命的武装战胜它的反革命武装。
但正是这一手让毛主席犯了难。
赴“鸿门宴”固然是需要大气魄的,但也不能傻乎乎地毫无准备。
而这个准备正是在上党。
为什么是上党呢?
因为蒋介石借和谈所做的准备,让日军、伪军拒不向八路军投降。
八路军各部队迎战日、伪军发起的猛烈反攻的紧迫时刻,阎锡山便向上党发起了进攻。
可以说上党,是国民党与共产党在和谈前所有准备尽显效果的缩影。
阎锡山选择的时机很好,晋冀鲁豫部队首长刘伯承、邓小平等人在延安开会,此时并未返回。
军不可一日无帅,更别说此刻阎锡山的部队都已经大兵压境了。
刘伯承与邓小平合影
此时此景,留守在晋冀鲁豫军区的参谋长李达接连几封急电,催促刘伯承与邓小平两位首长速回太行指挥作战。
中共七大后,根据地的重要首脑皆滞留在延安,该如何让他们速回各自根据地着实让毛主席犯了难。
时间就是战机,如何最快地将留在延安的各路将领送回前线、开启革命的武装,就成了毛主席最紧急的问题。
要知道从延安到太行一千五百多里,其间还多崎岖,更别说日、伪军等一道道封锁线了,没几个月是到不了的。
我军也不像国民党,有美军的运输机接送。
关键时刻,毛主席想起了早在1944年便来延安的美军观察组,那里有飞机!
毛主席当机立断,找来叶剑英同志,派他游说观察组,向美军借飞机!
李达与美军飞行员合影
毛主席为什么觉得向美军观察组是可行的,是有可能的?又为什么派叶剑英去和观察组沟通?
其中缘由,还需反回到1944年,那时美国急需了解各解放区的军事实力以待对日本发起反攻。
美国之所以要向我党派遣观察组,有两个重要原因。
一是当时中缅印战区美军中将司令史迪威将军与蒋介石冲突的结果。史迪威将军对国民党的腐败无能,对蒋介石把援华的军火私藏准备打内战,异常不满。
史迪威将军迫切需要一支真正能抗日的军队,于是他便把目光转向了八路军和新四军。
美军观察组
二则是美军要对日本日本进行反攻,计划在山东半岛、连云港等地登陆,而这些地方大多是在我党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范围里。
于是在史迪威将军的提议和赞助,美国总统罗斯福的支持下,经过与蒋介石的多次斡旋,美军中缅印战区驻延安观察组正式前往延安。
而当时接待观察组的同志便是叶剑英。
叶剑英(右)在延安机场欢迎美军观察组成员
简单说来,毛主席派叶剑英同志是因为叶剑英与观察组很熟悉。
那为什么观察组会愿意让我党同志们乘坐飞机呢?要知道需要乘坐的都是欲去前线指挥的高级将领:是刘伯承、邓小平、林彪、陈毅这些人。
是我党与观察组真诚合作,友好相处,建立起了不错的友谊。
1944年还是罗斯福总统当政,对华政策远没有之后杜鲁门的偏激,此时还是以围剿法西斯为主要目的的。
我党与毛主席关于与观察组的外交确立了三种精神:是盟友但政治平等;工作上积极帮助又坚持原则;生活上热情周到但量力而行。因为观察组是长期的,我党想广交朋友,与他们建立起友谊。
叶剑英
叶剑英同志正是在这样的指示下,坦诚又有原则地招待起了观察组。
是解放区的军民一心,给予了美军尽可能好的款待。
在解放区里,共产党与人民是一起的。
质朴、明事理的人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招待这些远道而来的盟友们。
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人种是最不值一提的。
他们可不管这些美军是高鼻梁、蓝眼睛的,在人们的心目里,他们是来帮助中国赶跑日军的,他们理应受到最真诚的款待。
于是,最好的房间、最好的生活用品全都用来招待了美军。
1944年10月,观察组的飞行员行踪不慎暴露,在艰难时刻飞行员不得不撑着降落伞跳了下来。
下面是异国他乡,且不通语言,还有日军搜捕,飞行员们该如何才能脱困呢?
正待观察组成员束手无策之际,是中国人民将他们带回自己的村庄,帮他们躲避了日军的搜捕。
这件事,无疑是解放区军民与美军交流的一个缩影。
美军飞行员
正是以上两点原因,在熟人叶剑英同志的简单说明下,美军观察组想都不想便答应了。
怎样的铁石心肠也抵不住全村里唯一的十几个鸡蛋拿来招待的真诚!
况且,叶剑英同志的要求对观察组而言实在是举手之劳。
观察组在延安到长宁本就有定期的航班,我党的请求他们何乐而不为呢?
于是,1945年8月25日早晨,一架美军运输机离开了延安。
这架运输机里乘坐的都是我党的高级将领,除了刘伯承、邓小平以外,还有一二九师的高级将领薄一波、滕代远和陈赓,去新四军的陈毅,去山东的林彪、萧劲光、江华,一共二十人。
他们接收到毛主席的秘密指令,必须在8月25日上午9时之前到达机场,且不能有随行!
20位同志自然是听从了指令,因为他们隐隐也明白,毛主席借到了飞机!
如此多的高级干部同乘一架飞机,毛主席也有些担心,于是又嘱托叶剑英亲自进行飞机的安全检查,并让刘邓他们都背着降落伞以备不时之需。
晚年黄华
在大家登机前,送行的翻译黄华思索了一番,此行的高级将领虽多通几门外语,但偏偏没有精通英语的。于是黄华请行,奋勇登机当翻译与美军飞行员沟通。
作为同行的第21人,黄华是没有降落伞的,但黄华明白自己需要确保他们的安全,因为他们都是共产党的精华!
另一边,是延安焦急等待的毛主席等人。
让毛主席自己前往重庆谈判,毛主席不怕,但是此刻毛主席的心却揪了起来。
直到收到刘邓等人安全到达的消息,毛主席的心才安了下来。
毛主席的两手准备,一是亲自前往重庆与蒋介石谈判,揭穿蒋的和平欺骗,竭力争取真正的和平;二是让滞留在延安的高级将领返回根据地,用革命的武装战胜蒋的反革命武装。
三天后,毛主席与周恩来等人便前往了重庆,与蒋介石和国民党进行谈判。
毛主席在延安机场挥手告别
谈判的底气来源于实力,而我党和毛主席的底气自然来源于坐上美军运输机安全抵达的刘伯承、邓小平。
上党战役,刘伯承、邓小平同志率领的晋冀鲁豫军区的人民武装,歼灭了阎锡山的部队3.5万人!
上党战役为什么能胜利,这其实和毛主席谈判前的绝密指令一脉相承的。这不只是说因为毛主席的绝密指令,邓小平、刘伯承等人得以迅速前往晋冀鲁豫军区指挥作战,而是更深层的、乃至本质性、决定性的一环。
上党战役的胜利之本是人民!
1945年10月中旬,上党战役的胜利已经过了些时日。
晋冀鲁豫后方政治部,刘伯承略备酒席款待了被俘虏的国民党高级军官们,并请他们谈谈上党战役为什么会失败。
陈毅
有的说是指挥部的错误,犯了孤军深入的大忌;有的说不够知己知彼,对八路军的估计不足;也有的说人心变了,百姓都帮着八路军打他们。大家七嘴八舌,各有见解。
最后,刘伯承感慨总结道:
“这次战争的本质,是人民战争与反人民战争的决胜。”
是共产党,是八路军与上党人民一起艰苦抗战,坚持了八年!
国民党却是从老远跑来进犯的“侵略者”,八路军和人民又怎能容忍呢?
1937年10月,太原沦陷,是八路军创建晋东南抗日根据地,同上党人民生死与共。
1943年,晋冀鲁豫地区大灾荒,是八路军部队以野菜果腹,节约粮食救济灾区群众,还帮助群众春耕秋收、兴修水利、组织灭蝗。
反观国民党,日军横行时,阎锡山的部队一溃千里,将山西人民置于水深火热之中。日本投降后,阎锡山又卷土重来,横征暴敛,群众怨声载道。
上党、邯郸战役期间,青年踊跃参军。图为刘伯承在欢迎新战士大会上讲话。
“成千上万的民兵排成整齐的行列参加了战勤工作,连十一二岁的小姑娘、小学生也和大人一起修路送粮,救护伤员。”
诚如刘伯承所言,得人民,如得天助,上党战役如何不胜?
上党大捷,给了毛主席在谈判时的底气,也让他欣慰不已,即刻发表了1936年写的《沁园春·雪》。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实为对国民党外强中干的嘲讽,是对人民革命胜利的自信。
重庆谈判的底气与胜利得益于刘邓领导的上党战役,而重庆谈判前毛主席的绝密指令切切实实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正是通过美军的飞机,将各个根据地的将领空运到长宁机场,然后转战各自的战区,开启了各自的指挥作战,这才争取到了上党战役的胜利乃至重庆谈判的胜利。
但其实,借用美军飞机的决策固然不凡,不过真正伟大的是其后我党及毛主席的境界与信仰。
重庆谈判前,蒋介石与毛主席都做了各自的准备。
不同的是蒋介石一切的出发点都是满足一己私欲,即便是盟友也不过是达到目的的手段。
蒋介石
反观我党,在解放区内,军民一心;对待盟友,坦诚真挚。
在这绝密命令的背后,体现的是毛主席的“大公”,是欲将胜利果实交还给人民的伟大。
而这才是蒋介石一辈子无法触及到的真理。
如果说,蒋介石穷尽一生慨叹一句:“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那我想这个“天”,便是人民。
人民创造历史,历史属于人民!
这才是毛主席一切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蒋介石无法理解的伟大。
从战略意义上来讲,毛主席的绝密命令,体现了毛主席的非凡胆略,也确实影响了中国的命运;
从哲学意义上讲,正是毛主席的人民史观让人民选择了他。
人民的选择,便是历史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夏明星,徐晓丹.上党战役背后的故事
[2] 之春.重庆谈判[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3] 刘毅,璩木编.上党战役忆事
[4] 范硕,金立昕.叶剑英[M].北京:昆仑出版社
[5] 张家康.1945年蒋介石为何迫不及待地想促成重庆谈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