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西晋覆灭之后,华夏进入第一个大分裂时期,也就是南北朝时期,从公元317年司马睿南渡建立东晋开始,标志着南北 朝开始,到公元582年隋文帝杨坚灭陈。五胡乱华南北朝总计265年。这是华夏时代最血腥,最混乱,最痛苦,最黑暗的时代,而南北朝时期最混乱的时代就是十六国时期,从公元304年匈奴后裔刘渊在中原建立前赵政权算起,期间先后出现了20多个国家政权,十六国时期延续了70多年后,其中氐族人苻坚的前秦差一点统一华夏。可在淝水大战后,苻坚的前秦帝瞬间崩溃,北中国重回混战局面。

直到五十多年之后,也就是拓跋焘的出现,长江以北的华夏才趋于一统,可惜历史并没有给他更多的时间去统一华夏。



北魏属于鲜卑族拓跋部所建立,拓跋部原来居住于今黑龙江、嫩江流域大兴安岭附近,过着游牧生活。东晋建立之后,拓跋氏在今山西北部、内蒙古中部等地建立代国,376年,被前秦苻坚攻灭。386年,代国王族拓跋珪趁苻坚淝水之战兵败之机复国,398年,迁都平城,正式称帝。

409年11月,拓跋珪次子拓跋绍发动宫廷政变,拓跋珪遇弑身亡,年仅三十九岁。拓跋珪的嫡长子拓跋嗣在得知父亲遇弑后,带兵入宫,诛杀了弑父的弟弟拓跋绍。拓跋嗣由此成为北魏的第二任皇帝。公元423年,32岁的拓跋嗣病逝,长子拓跋焘继位。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字佛厘、16岁登基。在位29年,辛弃疾那句:“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里面的佛狸指的就是拓跋焘,可见辛弃疾对拓跋焘评价有多高。

拓跋焘继位的时候,东边与北燕接壤,西边有北凉和大夏等政权,北边是柔然汗国,黄河以南则是刘宋王朝,北魏处于四战之地。就在拓跋焘登基的第二年,柔然汉纥升盖可汗大檀趁北魏新君立足未稳,就率领六万骑兵攻入云中以及北魏故都攻陷盛乐。



可拓跋焘毫不畏惧,率兵亲征,打得柔然狼狈逃窜,在此情况下,拓跋焘意识到如果不先征服柔然,就会腹背受敌,于是力排众议,在崔浩等支持下决定北征柔然,算是跟柔然杠上了。始光元年九月,拓跋焘聚集军队于东郊,随后北魏兵分五路,征讨柔然,柔然大败北走。四年后,迫使柔然向北魏纳贡臣服。

解除后顾之忧以后,拓跋焘开始了统一北中国的历史进程。北魏第一个要动手的就是大夏。大夏是赫连勃勃所建,赫连勃勃最有名的事情就是修建统万城。赫连勃勃死后,其子赫连昌继位。而后诸子相攻,拓跋焘借机讨伐大夏。



拓跋焘遂率轻骑二万一路厮杀,一直杀到距离统万城仅三十余里,因统万城城墙坚固,拓跋焘采取了“诱敌出城”的策略,把赫连昌诱出统万城进行决战。最终,赫连昌兵败逃往上邽。一年后,拓跋焘活擒赫连昌。其弟赫连定即位,拓跋焘继续西征,神麚三年,拓跋焘再攻大夏,夺取安定、平凉、长安、临晋、武功等地,最后北魏属国吐谷浑擒获了赫连定,送到平城处死。至此,大夏灭亡,关中地区被纳入了北魏的版图。

拓跋焘第二个要对付的就是北燕,当时国主冯跋刚死,内部又出现争位的情况,拓跋焘再次亲征,所向披靡,在延和元年迫使北燕“乞为附庸”。三年后北燕灭亡,北魏取得辽河流域。到太延五年的时候,北凉覆灭,北魏取得了河西地区。拓跋焘在九年的时间里,拓跋焘先后将大夏、北燕、北凉这三个国家消灭,将柔然、吐谷浑以外的北方诸胡统一于魏朝大旗之下



至此,拓跋焘终于完成了北中国的重新统一。中国历史走出十六国,进入了南北朝。正史评价拓跋焘,说他“廓定四表,混一戎华,其为功也大矣”

439年灭北凉之后,拓跋焘开始了全面汉化,首先就是对统治区域内的汉族士大夫一概以礼相待。当时很多凉州名士,被充实到北魏政权中。虽然吸纳汉人士大夫是北魏政权从部落向国家演变的一个必经阶段,拓跋焘对待汉化的开明态度是崔浩一手策划的。



在拓跋焘统一北中国的进程中,几乎每一次重大军事行动,都是崔浩站出来力排众议,帮助拓跋焘运筹帷幄,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拓跋焘多次称赞崔浩说:“其胸所怀,乃逾于甲兵”,还曾专门诏令各部尚书:“凡军国大计,卿等所不能决,皆先咨(崔)浩,然后施行。”崔浩不仅是拓跋焘最重要的谋臣,也是他最宠信的人。

君臣二人的这种特殊信任,使得崔浩有些忘乎所以,逐渐忘记了危险,当时在崔浩这一层级的北魏高官中,除了崔浩父子,几乎都是鲜卑贵族。这些鲜卑贵族相对保守,也不愿意看到一个“非我族类”凌驾于他们之上。也就是极度反对汉化,应该说,拓跋焘越是信任崔浩,这些鲜卑贵族就越恨崔浩。可对此拓跋焘对此并不介意。



太延五年拓跋焘在统一北中国后,为了彰显功绩,命崔浩负责撰北魏国史。拓跋焘还专门叮嘱他,“务从实录”——写史一定要真实,按照惯例,国史修完后,只在皇室内部传看,不会公开刊行。但崔浩此时的文人脾气上来了,居然让人将史书应该刻在石头上展览出来,为此居然费银三百万,想使内容万代流传。让所有人都可以观看。

就这样,皇族的隐私与丑陋曝光在光天化日之下,鲜卑贵族们对此绝对不能容忍,在他们看来,崔浩这是故意“暴扬国恶”,让天下人耻笑。面对巨大的压力,拓跋焘下令诛杀崔浩,而后崔浩的清河崔氏同族,无论远近一概被杀。与崔氏联姻的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等大族,也被连坐灭族。此事实际上就是魏朝上层统治阶级内部“胡汉矛盾和斗争的结果”。其本质是北魏汉化进程的一次必然行为。



在南征北战中,鲜卑贵族掠取了大量财富,生活奢侈。而拓跋焘一直保持着相对俭朴的生活,“不好珍丽,食不二味”,而且对皇族亲贵不滥加赏赐,但对有功将士则出手阔绰。不仅如此,拓跋焘还颇有仁君的风范,某次,大臣古弼有事陈奏,恰好碰到拓跋焘与给事中刘树在下棋。等了很久,还没下完,古弼怒了,上去就薅住刘树的头发,把他拖下来,边打边骂:“朝廷不治,实尔之罪。”拓跋焘只行放弃下棋,还好声好气对古弼说:“刚才光顾着下棋,不听奏事,实在是我的罪过,跟刘树没关系,快放开他”。

拓跋焘在位年间,南北朝仅有两次大战,一次是在神麚三年,刘宋的宋文帝刘义隆北伐,拓跋焘命王慧龙、韩延之、安颉领兵抵御等人率军顽强抵抗, 并全线反击,北魏先后攻克金墉、洛阳、虎牢、滑台等地,直抵建康城下,宋文帝刘义隆吓得面无人色。



第二次大战是在太平真君十一年,也就是崔浩死的那一年,十月,北魏拓跋焘领兵讨伐刘宋,猛将陆真突入重围,安抚滑台守军,随后,一举击溃了刘宋东路军的王玄谟所,之后 打一年多,拓跋焘虽然打赢了,但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史书说,北魏“士马死伤亦过半,国人皆尤之”。北魏长久没缓过气来。但实际上是“皇太子拓跋晃薨逝”。

北魏正平元年六月,“仪同三司、高凉王那有罪赐死”,没几天,皇太子拓跋晃也死了。不得不让人怀疑这二者的死,与宋魏战争有关系。当初,拓跋焘是在15岁开始监国,16岁登基,现在拓跋焘在其太子拓跋晃15岁时,也遵照惯例,让他参与处理政务。可问题是,拓跋焘并不愿意太子干政,就此父子二人的矛盾就逐渐显现了。这应该是他最后赐死太子的原因。



拓跋焘在位期间,发动过多次“灭佛”运动是历史上第一个灭佛的帝王,“三武一宗”头一个。但鲜卑贵族,以至于拓跋焘本人执政的前15年,都是信奉佛教的。拓跋焘突然转变信仰,由佛入道,这主要原因是来自政治和战争需要,拓跋焘统一天下的一系列征战,都需要兵力支撑,可当时的兵力严重不足。而佛门中藏匿了大量青壮年的事实,让他直接下诏,50岁以下者全部免除沙门身份,以从军征战,并开始“灭佛”。

而太子拓跋晃和许多鲜卑贵族一样,应该是一直信奉佛教的。这引发了拓跋焘不满,基于宗教信仰的分歧,是拓跋焘与太子拓跋晃之间的第一重矛盾。而另一重矛盾则更为敏感——随着拓跋晃参与政务的时间越来越长,在他的身边形成了一股政治势力,随时准备拥护少主上位,以建立不赏之功,这是拓跋焘绝对不能容忍的,就在父子不和的时候,一个宦官的出现彻底地害死了拓跋晃。



当时的宦官宗爱是拓跋焘的心腹太监,此人贪赃纳贿,无恶不作。在拓跋晃监国期间,不满宗爱的所作所为。宗爱担心被告发,遂在拓跋焘出征回国后,趁机诬告太子意图谋反。太子属下的两名官员因此被斩杀,太子忧心忡忡,“遂以忧薨”。正平二年,宗爱又担心事泄,于是弑杀了拓跋焘。死后谥号太武皇帝,庙号世祖。46岁的一代雄主竟然死在一个宦官手下。如此窝囊的死法,总让人觉得有些匪夷所思。

宗爱在弑杀拓跋焘后,他拥戴拓跋焘的幼子拓跋余为帝,自领大司马、大将军、太师,册封冯翊郡王,拓跋余不甘充任傀儡,想夺回皇权,又反遭宗爱弑杀。至此,宗爱已经连续搞死了北魏两帝一太子,堪称史上最牛太监了。拓跋余死后,侄子北魏文成帝拓跋濬即位,诛杀宗爱等人,以诸侯王的礼仪安葬拓跋余,谥号为隐。



但这是不是否北魏皇族为了掩盖北魏帝王父子相残的“丑闻”而拉一个宦官来背锅呢?就不得而知。




我是清水阿娇,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