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地理位置上的广大决定了很多地方在风俗习惯以及人为环境上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性。如果真的要把这些一一理清楚,那也是十分头疼且没有头绪的事情。
但我们能够根据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留下来的俗语,像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乡,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些为一个环节从而探索到中国南北东西地方之间的巨大差异。因为生活在不同地域的农耕民族,会在一定时间之后形成一个比较固定的生活习惯,且不容易被打破。
在中国古代历史之中,北方作为中原王朝的定居地,而南方开发时间较晚,却产生了一种截然相反的现象,即对祠堂宗族文化重视程度不同。
在中国什么才算祠堂
中国历史上祠堂最早新建的历史应该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有许多儒家弟子主持修建的。这样的说明是具有历史原因的,因为只有在儒家学说的观点之中,宗族,家族,国家的天下观念才如此被重视。
随着古代生产设备的发展以及人类聚集在一起而形成村落,通常一个种族与血缘先进的人们之间会修建共同的地方来祭祀祖先和逝去的长辈。这在中国古代房屋构建之中,被称为家庙,几乎从下到上都有。皇帝的皇城之中有天子七庙。而老百姓家中的堂屋之中也有神龛祭祀。
这个家庙神龛的作用十分广泛。他最初的作用只是用来祭祀祖先后面随着文化的发展与礼仪的推广,很多后辈的婚事,长辈的寿宴,老人的丧事,以及一些小孩出生的喜事,都会在祠堂也就是家庙之中进行。
中国古代的祠堂文化十分兴盛,从分类来说有一个家族之间的宗祠。而从一个大家族之下又分为大房小房的支祠。支祠之下,就是以一个家庭之间为主的家祠。根据各种考古发现以及中国史料的记载,这种完备的分类最少在秦末汉初就已经出现。
对于整个儒家文化来说,影响最大的不以是确立儒家学说的孔子。而影响第二大的就是南宋时期的当代孔子朱熹。朱熹是南宋时期的人,他因为受到范仲淹家族宗第之间观念的影响,写下了一本叫做《家礼》的书。这本书从法律以及儒家读书人认可的角度,确立了当时的宗族祭祀以及祖先崇拜的制度。
但是南宋末年的时候,南方百姓还没有资格像皇帝那一样大规模的设立祠堂,只有自己家中的家庙。到明朝嘉靖年间的时候,因为官府政策的放开,许多南方的富豪以及千金之家纷纷以自己的姓氏为枢纽,聚集整个家族的人,修建规模堪比皇家园林的祠堂。这也是为什么现在中国南方留下的祠堂建筑遗址基本上都是以明清时期为主。
中国南方的祠堂文化从学术划分角度来看实际上是儒家学说的一个产物。这个祠堂背后的宗族文化由孔子创立并由后世的儒家弟子一代一代的加强。
因为孔子在儒家之中被视为圣人的存在,所以他的话是那个时代的我们必须要照着去做的。在孔子的儒家观念之中认为人死为大。一个人孝顺的最高标准就是为自己的父母办理好一场体面的丧事。而且这种丧事要按在周礼之中的凶礼去举行。
所谓的凶礼就是去世之人直系子孙后代都必须哭,表现出整体肃杀悲伤的气氛。而在完成入土为安的程序之后,必须为死者刻制“灵牌”并放入宗族祠堂之中。只有这样才能让死者的后人铭记住祖先,并使各个家族之间产生一种血缘上的亲情。
所以按照孔子儒家思想的观念来说,宗族祠堂就必须是一个家族的人。所谓一个家族的划分标准,在古代就是按照姓氏为主。这个姓氏当然是以父亲的姓为主。这种标准的制定是因为中国古代是几千年的男权社会。而供奉牌位的地方被称为宗族祠堂。每年之中重大节日的时候来到宗族祠堂,参加祭祀凭吊的人都必须是宗族之间的血亲才有资格。
所以祠堂是根据中族之间的血缘关系建立起来的一种家族文化的象征和物质表现。只有整个宗族强大才能修建出巍峨壮观的祠堂。也只有一座巍峨壮观的祠堂以及背后的礼仪管教才能使得整个宗族的人向心力增加。
那么为什么北方人的发展之中不住是宗族祠堂呢?对于这种现象有相关的历史专家给出的解释,可谓一针见血,原因有以下几点。
中国南方与北方的文化差异性
从整个古代世界的范围来说,分为商业帝国与农业帝国。而从整个古代中国的范围来说,又分为农业文化与游牧文化。农业文化与游牧文化两种环境之下,产生的人们拥有着不同的思想。
像中国古代北方许多地区长期受到游牧文化的影响,所以那里的人们都比较豪放粗犷。在北方许多下沉百姓以及穷苦人家之中,因为没有受到礼仪教化的影响,所以在对待婚丧嫁娶等人生大事的时候也是比较随意,根本没有什么规矩可言。当然这种比较也只是相对于礼仪文化比较兴盛的南方而言。这也是为什么北方人不重视祠堂而南方人重视祠堂的一个根本原因。
从中国传统历史的发展观点来说,中国北方本来是华夏文化最为兴盛的地区,可是后面历史之中遭受的数次灾难,像五胡乱华,安史之乱以及靖康之难都极大的改变了整个北方的文化思想格局。
从那个游牧民族主导北方格局时候,就已经开始决定了未来的历史走向。北方游牧民族对于出生和死亡都看得比较淡。他们的葬礼以及丧事基本上都是以天葬水葬火葬为主,很少有土葬入土为安的观念。向古代中国北方游牧民族著名皇帝成吉思汗他的陵寝,就连现在都没有找到。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死者埋葬的地方根本就是随遇而安,没有固定的地点可言。因为他们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决定了他们的生活状态,所以像南方那种固定的宗族祠堂也没必要存在。
传统礼仪教化的不同
中国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其实从唐代中期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超越北方。到靖康之乱发生之后,南宋这个朝代的都城甚至都设置在南方。南方因为整体环境的稳定以及没有受到战乱破坏的原因,所以生活相对来说比较富庶。
如果说文化上面的差异是先天原因,那经济发展上面差异所决定的礼仪教化就是后天原因。春秋时期的经济大家管仲曾经说过: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足而知教化。中国南方百姓在满足了基本生活需求之后开始对于礼仪规章制度有了更高的要求。
所以中国古代儒家读书仍在南方,推广礼仪教化比较容易。像传统中国之中的五礼:军、吉、凶、宾、嘉。这5种事情发生之后的规章礼仪制度都是人们必须遵守的基本制度。如果没有按照这5种礼仪背后的规矩去做事情,不仅会受到邻居乡里的指责,更被受到朝廷法律上面的制裁。
当然在礼仪教化之外,还有祖先崇拜与神明崇拜之间的差异。南方中国人基本上是汉文化,保留比较完整的地区,所以让你的中国人基本上保留着从先秦两汉时期对于祖先的一种莫名崇拜。
而中国北方地区长期受到战乱影响,华夏文化之根早已淡然无存。更多的是来自于游牧民族的神明崇拜。像我们在史书之中可以看到许多草原游牧民族对于自然神的崇拜。他们有的是匈奴人心目中的昆仑神。有的是蒙古人心目中的长生天。还有的是女真人心中的萨满。这种对于祖先崇拜和神明崇拜的差异性也决定了游牧民族更加尊重活着的人,忽略死者。而南方地区华夏文化比较深厚的中国人一般是以死者为大。
南方人重视祠堂文化的历史现实原因
中国南方从西晋灭亡永嘉南渡之后,就开始了一种家族文化兴盛的时新时代。因为中央皇权的不给力使得许多地方家族开始扩大,在当时的中国南方甚至出现了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这个王就是王氏家族,而马则指的是晋朝的皇族司马家族。
从东晋以后南北朝并立的局面,基本上都是各大家族轮流执政的表现。向北周的建立者基本上是北方贵族与文氏为主。而隋朝的建立者,也是北周之下八柱国之一的杨氏家族。唐朝的建立者是八柱国之一的李氏家族。
从西周开始分封制引导下的家国,天下观念一直深入人心。一个皇帝的出现和统一天下局面的打造,必须要从自己的小家开始延伸到一个家族地方,乃至于整个天下。所以即使是平民出身的刘邦,在统一天下之后也会设置自己的家庙和天子七庙。这些都是南方中国人家族文化深厚观念最好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