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忘情

不少自媒体将德制PPK手枪捧上了天,不但不吝溢美之词,而且绝口不谈该枪的不足。与此同时,这些自媒体几乎无一例外地猛踩外观与PPK相似的国产64式自卫手枪,过度放大该枪的不足之处,以致于谬种流传,硬生生给这款国货扣上了个“PPK手枪拙劣仿制品”的污名。

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很多人在批评64式自卫手枪时无视其设计定位,由此得出的结论难免偏颇。因此,在这里有必要简要说说战斗手枪、警用手枪和自卫手枪各不相同的设计要求及性能特点。

上世纪5、60年代,因为轻便自动火器尚不够完善,因此战斗手枪仍是部队基层指挥员及侦察兵的重要装备。战场使用环境要求战斗手枪在各种恶劣环境下均具备很高的可靠性,对其威力、射程和火力持续性的要求,要高于对射击精准度的要求。由于在战场可能会遇到各种不同性质的目标,因此战斗手枪通常会强调要对轻防护目标具备一定的穿透性。



和战斗手枪不同,警用手枪在恶劣环境下使用的概率极低,没必要为追求高可靠性而在其他方面,尤其是射击精准度方面付出过大代价。和不在意外在形象的战斗手枪相比,警用手枪对外观威慑性有一定要求。为在人流密集场所使用时快速制服犯罪嫌疑人,尽可能避免误伤无辜,警用手枪要求对有生目标停止作用好,但穿透性越弱越好。

对自卫手枪的性能要求接近于警用手枪,但自卫手枪平时秘不示人,关键时刻掏枪就打,因此对外观设计完全没有威慑性要求。自卫手枪的持有者大概率平时鲜有时间对其进行全面保养,但却要求自卫手枪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因此对其可靠性要求极高。

自卫手枪一般是在突发情况下近距离使用,因此要求手枪表面要尽可能减少突出物,避免仓促掏枪时因零部件勾挂枪套或衣兜、裤兜而贻误战机,而且要求一击奏效,所以对停止作用的要求甚至要高于警用手枪。



上述不同要求,决定了警用手枪和自卫手枪是手枪领域貌合神离的两个不同分支。

新中国成立之初,公安系统装备的手枪均系战场缴获品,集齐了20世纪前半叶世界各国出产的各类手枪。它们品相参差不齐,性能悬殊极大,弹药供应和零配件保障均日渐困难。为改变这种局面,我国曾于1952年测绘仿制了德制PPK手枪配发给公安系统,称作52式公安手枪。因其使用7.65×17毫米半凸缘手枪弹,该枪也被称为“765公安手枪”。



PPK是德国瓦尔特公司于1931年推向市场的一款紧凑的刑警型手枪。与1908年问世的“胞兄”——PP警用手枪相比,PPK枪长缩短了18毫米,零件总数由42件减少到39件,其中有29件与PP警用手枪通用。

由于PPK握把更短小,为握持牢固,遂在弹匣井底部增加了一个向前凸出的指托。这是PPK与PP外观上的主要识别特征之一,亦是日后有的人猛踩64式自卫手枪的主要依据。

在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内,PPK都是警用手枪领域性能上乘的一款成熟型号。甚至在1962年才开始公映的《007》系列影片中,詹姆斯·邦德的随身配枪仍是30年代初出品的PPK。当然,这个系列的电影风靡全球后,PPK也被一些人捧上了神坛。尤其是国内,谈起PPK全是溢美之词,俨然该枪就是“完美”二字的代名词,全然不顾这世上从来就没有完美事物这一基本事实。



52式公安手枪的确是PPK的测绘仿制品,采用自由枪机式自动原理。枪全重约570克,枪管长85毫米,内刻6条右旋膛线;枪口初速280米∕秒,有效射程50米,枪口动能186焦。

如果仅看纸面数据,52式公安手枪与PPK并无区别。但由于建国初期国内工业基础异常薄弱,无论是材质还是加工工艺水平,52式公安手枪均明显逊于PPK,因此使用者对其评价并不高。加之当时国内并不生产7.65×17毫米半凸缘手勃朗宁手枪弹,只能四处搜罗库存或花宝贵的外汇去东欧“淘货”,所以52式公安手枪很快便停产了。



继52式公安手枪之后,仅靠部分苏联马卡洛夫手枪残缺资料仿制而来的59式自卫手枪因性能不达标而遭遇“滑铁卢”,仅少量试生产产品交与部队和公安系统试用。

到上世纪60年代初,部队中高级指挥员手中各种旧杂式自卫手枪亟待更新,飞行员等特殊群体也需要一款轻巧的自卫手枪来替换对他们来说过大、过重且不太好掌握的54式手枪。在需求牵引下,由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牵头,联合军械科学研究所和国营626厂,三方采用富有那个时代特色的“厂院所三结合”方式,合力研发国产新一代自卫手枪。

由于当年我国在枪械设计方面的经验积累薄弱,又无外来技术支援,因此在研发时汲取了52式公安手枪和59式自卫手枪的一些设计特点,最终于1964年设计定型了64式自卫手枪。



64式自卫手枪由枪管、套筒、复进簧、套筒座、击发机和弹匣六大部分组成,采用自由枪机式自动原理,惯性闭锁,设有单/双动击发、空仓挂机、弹匣回闩和弹膛有弹指示等机构,并有手动保险、跌落保险、击针保险和不到位保险等多重保险手段。全枪长152.8毫米,枪管长86.5毫米,空枪重560克,发射1964年式7.62毫米手枪弹,弹匣容量7发,初速310米∕秒,战斗射速30发,有效射程50米。

64式和PPK是用途截然不同的两类手枪,这一点从二者使用的枪弹差异就能看出来。



PPK发射的是欧洲常见的7.65×17毫米半凸缘勃朗宁手枪弹,弹壳长17.3毫米,弹壳底缘直径9.06毫米,弹头质量4.8克,枪口初速280米∕秒,枪口动能仅有187焦耳。

虽说理论上杀伤人员仅需约80焦耳的能量,杀伤马匹需要约180焦耳能量,PPK配用的7.65×17毫米半凸缘勃朗宁手枪弹威力看似能满足警用需要,但该弹弹头内部采取全铅芯设计,射入人体后翻转能力不强,因此其实际停止效果差强人意。

我国在研发64式自卫手枪时认为,有必要配套设计一款威力更大的国产弹药,而且必须摒弃半凸缘设计,改用供弹可靠性更好的无凸缘设计。



最初出现的现代定装式子弹,都采用凸缘设计。不仅设计加工简单,弹底强度高,而且凸缘既是枪弹入膛定位的基础,也是抽壳钩的着力点。但半自动和自动武器出现后,凸缘弹在弹匣、弹夹、弹鼓等供弹具中排列时,其凸出的底缘导致子弹之间产生空隙,不仅造成空间浪费,而且令子弹在供弹具中的姿态不尽相同,降低了供弹可靠性。如果改用无凸缘设计,虽然能从根本上消除凸缘弹的弊端,但对设计和加工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枪弹是产量颇大的消耗品,人们为降低枪弹设计和加工精度要求,从而达到省钱的目的,于是便设计出了半凸缘弹。

很多人在贬损64式自卫手枪及其配用的国产64式手枪弹时,都会夸赞PPK配用的半凸缘弹兼具了凸缘弹和无缘弹的优点,却闭口不谈半凸缘弹也兼具了凸缘弹和无缘弹的缺点。

毕竟企图两头兼顾的中庸设计终归是两头不讨好,而我国宁可付出设计和加工代价也坚持要为64式自卫手枪配套弹药采用无凸缘设计,其目的是从源头上解决影响供弹可靠性的不利因素,以契合自卫手枪高可靠性要求。



最终设计定型的国产1964年式7.62×17毫米无凸缘手枪弹,弹壳长16.8毫米,弹壳底缘直径8.44毫米,弹头质量4.8克,换用了药力更大的发射药,用64式自卫手枪发射时枪口初速310米∕秒,枪口动能230焦耳。

由于改无凸缘设计已经推高了设计和加工难度,为尽可能控制造价,64式手枪弹弹头内部和7.65×17毫米半凸缘勃朗宁手枪弹,均采用了简单的全铅芯设计。一些人罔顾64式自卫手枪枪口动能较PPK提高了23%的事实,拼命责难64式自卫手枪威力不足的同时,却在谈及PPK时从不认为其威力不够用,这是妥妥的双标。

和PPK截然不同的是,用拇指往上拔动位于64式自卫手枪套筒左侧的手动保险即进入保险状态,往下拨动则进入射击状态。这个设计比PPK更为合理,因为紧急情况下往下拨动保险更方便顺手,也不易脱手。将64式自动手枪手动保险扳动至保险位置时,击锤便自动释放。值得注意的是,此时击锤并未接触到击针,所以这个过程是安全的。而实现这一功能是靠击锤上的半缺口下方凹槽和保险顶端的突出结构相互配合实现的,且在安全释放击锤的同时锁住击锤、套筒、扳机。在保险关上后,套筒不能拉动、击锤无法扳倒、扳机也扣不动,这是个非常好的设计。



64式自卫手枪设计之初,由于64式手枪弹初速较7.65×17毫米半凸缘勃朗宁手枪弹高30米∕秒,也就是10.7%左右,而64式自卫手枪又强调轻薄小巧,套筒重量严重受限,复进簧缓冲行程也较短,击发时套筒后座速度明显高于PPK,射手连续射击时明显感到震手。设计团队权衡利弊,采用创新设计解决了这一问题。

具体而言,是在64式自卫手枪枪膛的弹膛部分用电解法开四条螺旋槽,每条槽缠距24毫米,槽宽1.9毫米,深度0.075-0.11毫米。枪弹击发时,延展性较好的黄铜弹壳在发射药燃气作用下受热膨胀,从而嵌入螺旋槽。套筒后坐时弹壳一边被向后拉,一边又因为嵌入螺旋槽而产生自旋,从而明显增大了抽壳阻力,消耗了更多后座能量,套筒后座速度自然也就降下来了。

采用这个技术措施后,64式自卫手枪套筒后座速度从9.2米/秒下降到6.5米/秒,降幅为29.3%,还曾创下连续射击700发,射手虎口无明显痛感的纪录。



64式自卫手枪有弹膛有弹指示和空仓挂机解脱机构。其空仓挂机杠杆不外露,打光最后一发子弹后,弹匣托弹板抬升,托弹板左侧的凸起把支撑空仓挂机杠杆的片簧向外挤开,并将空仓挂机杠杆向上顶,杠杆逆时针回转,上方的横臂抬起顶住套筒,阻止套筒复进,形成空仓挂机。换上新弹匣后,由于弹匣左侧一块凸起自带的斜面正好抵着空仓挂机杠杆下方纵臂底部的斜面,而弹匣还有些许向上活动的空间,因此只要用手将新弹匣向上一拍,弹匣左侧凸起斜面顶着空仓挂机杠杆顺时针转动,杠杆上方的横臂下降,解脱套筒,套筒就复进推弹上膛,空仓挂机解除了。

这个学名为“弹匣回闩”的功能在实战中能明显缩短换弹匣时间,在自卫射击的情况下可能会挽救使用者的生命,是个非常实用的设计。此外,在实弹训练结束后,使用者也无需卸下空弹匣,只要直接拍击弹匣底部就能解除空仓挂机,然后释放击锤,即可完成验枪流程,超级方便。



上述四项有别于PPK的特殊设计,既是证明64式自卫手枪绝非PPK仿制品的铁证,也非常契合该枪自卫武器的定位。

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我国实际上并没有“警用武器”的概念。加之国内治安状况也远胜国外,因此公安系统习惯于对军用手枪采取“拿来主义”。这就难免造成“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尴尬。



64式自卫手枪就是这种尴尬的典型代表。作为军用自卫手枪,其军中口碑甚佳,以至于当它被更新更好的自卫手枪取代时,不少军人还依依不舍。

贬损该枪的文章所列举的,大多是其在警方处置突发事件时的失败案例,甚至还有人拿科考人员用64式自卫手枪荒野追猎野骆驼的极端例子,来试图证明该枪性能拉胯的。全然不顾在后者的场景下,猎枪才是更合适的选择。

几乎所有贬损文章均会强调,由于64式自卫手枪握把又短又薄,又取消了PPK手枪的指托设计,因此手掌较大的射手握持64式自卫手枪时,掌心和小指头基本悬空,导致握枪非常别扭。



这个问题其实也与该枪的定位有莫大关系。自卫手枪是在需要自卫的情况下才会派上用场,而且派上用场时基本上都是抽枪就打,握住手枪长时间待机的概率极低,因此对握持舒适度的要求并不高。

而能明显改善这类握把短薄手枪握持手感的指托,属于凸出于枪体外的勾挂件。为确保紧急情况下抽枪顺畅,设计单位权衡利弊,取消了64式自卫手枪的指托设计,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而且在公安干警提出这个问题后,市场上也出现了专为64式自卫手枪配套的指托改装件,使用者可以非常方便地自行改装。

因此,笔者以为这其实算不上是个多大的问题,更非“十恶不赦”。如果要怪,就得怪拿自卫手枪当警用手枪用的传统思维,不能把账都算到本就作为自卫手枪来设计的64式上。



作为一个严格禁枪、严格管制刀具的国度,我国同时也对警械使用有着十分严格的规定与限制。与很多人想当然截然不同的是,有相当一部分公安干警直至退休都从未摸过手枪。配枪的公安干警真正使用枪械的机会极少。在并不多见的公安干警使用枪械的案例中,有相当一部分实际上属于自卫性质。在这种使用环境下,64式自卫手枪的表现远不是一些人所称的那般拉胯。

2001年,笔者所在城市发生了一起轰动一时的案件(详见笔者此前所写的《铁路警察逸事之拂晓枪声》)。



某日凌晨,一位值通宵晚班、刚破获一起车盗案、独自拉着一板车赃物返回派出所的年轻民警,中途发现某单位收费处门前有两人形迹可疑,便放下板车,上前亮明身份盘查。对方见来者是警察,转身就逃。民警发现俩人遗留在原地的旅行袋中有撬棍、液压剪等工具,判断对方有偷盗嫌疑,便冲上去揪住其中一个。另一人见状,返身回来欲救同伙,三个人扭打成一团。

搏斗中,民警刚按住对讲机按钮向战友求援,话还没讲完,对讲机就被对方夺去。由于年轻民警整夜未眠,以一敌二渐落下风。搏斗中,民警发现对方多次企图解开他随身佩枪的枪套,情知手枪若落入对方手中,后果不堪设想,便拼尽全力格挡开对方手臂,抢先将弹匣中仅压了5发子弹的64式自卫手枪抽出来,用力往自己大腿上一擦,子弹上膛,同时大声警告对方。



哪知对方非但不收敛,反而更加疯狂地夺枪。民警枪口朝天连开4枪警告均无济于事。就在民警握枪的手被对方强行扭至背后,手枪眼看就要被夺去之际,民警扣动扳机,将最后1发子弹射入其中1个犯罪嫌疑人小腹,当场令其丧失了反抗能力。

另一人见同伙受伤倒地,胆气尽丧,掉头逃窜,被闻讯赶来支援的民警用汽车撞倒在地,束手就擒。中枪的犯罪嫌疑人随后被送医,脱离了生命危险。经过警方进一步侦讯,两名犯罪嫌疑人供认了偷盗、抢劫、袭警、夺枪等一系列犯罪事实,得到了应有的惩处。市局和省厅均认为,此案中年轻民警“处置恰如其分,结果非常圆满”,为其荣记三等功,并在电视和报刊上广为宣传。



在此案中,这支64式手枪的自卫属性要远高于警用属性。因为该枪采用了单/双动击发设计,即拉套筒上膛后,无需压倒击锤便可实施双动击发,而射出首弹后,后续皆是单动击发,所以民警才能在不具备压倒击锤条件的情况下,让这支64式顺利打响。

很显然,在此案中对阵双方对64式手枪外观是否有威慑性、握持是否舒适均无感。民警之所以要连发4枪警告,有个重要因素是他已经在作最坏打算,所以要尽可能将子弹耗尽,以便枪支被夺后,对自己、对社会造成的危害性降至最低限度。之所以没有一口气将子弹悉数打光,是因为民警想留下最后1发子弹作为保枪之用。



当万不得已射出最后1发子弹后,其停止作用是令人满意的。从腹部中枪的犯罪嫌疑人送医后很快便脱离了生命危险来看,似乎能印证一些人嚷嚷的“64式手枪威力不足”的观点,可是对方毕竟罪不致死。此案若真出了人命,恐怕警方就难以作出“处置恰如其分,结果非常圆满”的结论了。

一些人口中令使用者“心中无底”的64式自卫手枪,能在突发状况下有如此圆满表现,还要再苛求什么呢?请记住,它毕竟是上世纪60年代初的设计。



实际上,历数已从部队退役的国产各型制式手枪,64式自卫手枪无论是性能、外观、人机工效还是加工质量,都是当之无愧的佼佼者。若非如此,我国也不会将其制成黄金景泰蓝工艺手枪,作为馈赠外国政要和外军高级将领的国礼。毕竟不能太丢人,难道不是吗?

(本文作者:忘情,“这才是战争”加盟作者。未经作者本人及“这才是战争”允许,不得转载,违者必追究法律责任。

编者简介:王正兴,原解放军某野战部队军官,曾在步兵分队、司令部、后勤部等单位任职,致力于战史学和战术学研究,对军队战术及非战争行动有个人独到的理解。其著作《这才是战争》于2014年5月、6月,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栏目分两期推荐。他的公众号名亦为“这才是战争”,欢迎关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