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由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主办,大公低碳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大公国际香港有限公司承办的“新质生产力驱动金融创新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论坛”在北京举办。
大公国际党委书记、董事长吕柏乐现场致辞表示,信用评级是债券市场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近年来在防范识别金融风险和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面对实体经济转型的新需求,评级机构要主动变革创新,更好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大公国际党委副书记、总裁应海峰现场作中国债券市场2024年度回顾与2025年展望,从滚动发行角度来看,2025年信用债到期量减少,到期压力较2024年或有小幅下降。2025年,政府债供给规模提升的确定性较强,政府债券发行节奏将是影响债市的重要因素,在供给量较大时,可能会对市场流动性和债券收益率产生影响。
评级机构要主动变革创新
吕柏乐现场指出,新质生产力起点是“新”,关键在“质”,落脚于“生产力”,载体即产业与实体经济。金融创新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就是要围绕其高质量的新特征,通过引导资金流向,更好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真正形成“新科技—新金融—新产业”的良性循环。信用评级是债券市场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近年来在防范识别金融风险和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面对实体经济转型的新需求,评级机构要主动变革创新,更好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应海峰现场回顾2024年债券市场,指出债券市场发行总体改善,供给格局发生变化。
首先,从总量情况来看,2024年1至11月债券市场新发行债券规模73万亿元,同比增长10.42%。其中信用债发行规模,剔除同业存单后,达19万亿元,同比增长6.16%。分券种来看:资产支持证券、中期票据、国际机构债发行稳步增长,其他各券种发行只数同比有所下降。
其次,金融债市场表现活跃。商业银行资本补充需求旺盛,推动金融债发行规模同比增长8%左右。2024年金融债的利率水平整体较低,且有下降趋势,部分银行的金融债发行利率已低于市场同期限存款利率,显示出金融债融资成本已具备明显优势。金融债的发行人信用评级普遍较高,目前存续的全部商业性金融债中主体评级为AAA的发行人占比约为46.44%,AA+的发行人占比约为19.57%,具有较高的流动性和较低的信用风险。
最后,产业债市场净融资额大幅增长。2024年产业债累计发行9.51万亿元,同比增幅达18.20%,在发行放量的驱动下,下半年产业债净融资额重新转正。从发行利率上看,2024年产业债平均发行利率为2.54%,低于信用债的平均发行利率,有一定的成本优势。发行主体集中于中高等级国央企,行业比重较大的为公用事业、工业、金融等。此外,城投退平台也对产业债发行量上有所贡献。在城投债发行审核趋严的背景下,产业债发行供给有望延续放量态势。
政府债券发行节奏将是影响债市的重要因素
展望2025年,应海峰指出,债券市场重点关注宏观经济政策、政府债务管理、内外环境变化等影响因素。
第一,2025年信用债偿还规模减少,整体偿债压力可控。从滚动发行角度来看,2025年信用债到期量减少,到期压力较2024年或有小幅下降。2025年,政府债供给规模提升的确定性较强,政府债券发行节奏将是影响债市的重要因素,在供给量较大时,可能会对市场流动性和债券收益率产生影响。
第二,信用利差方面,在明年政策总基调延续宽松的情况下,预计2025年信用利差延续收窄的大方向。各行业信用债收益率还需结合经济基本面的修复效果及节奏来看,产业债利差或延续分化。
第三,2025年在化债背景下,债务风险总体缓释,违约率仍然呈现低位。但值得关注的是,长期信用利差收窄带来的信用风险仍然存在。首先,尽管每一次中央都强调了不能新增隐性债务,但是隐性债务的余额仍然在不断增加,地方隐性债务形成的根本动因并未消除,仍需要建立制度性机制制约。其次,新增化债资本的投资方向和使用效率问题。在10万亿资金的加持下,地方政府未来几年会腾出较多的资源用于项目投资,从而带动经济增速发展,但这类投资若未能产生稳定可预期的收益,则会令地方债务压力有所增加。最后,地方部分基础设施投资项目,正面临着投资收益不确定性加大的局面,而高新产业、新消费市场的成长周期又较长,可能会影响经济的拉动效果,影响整体经济质量的提升。
应海峰表示,尽管明年全球经济增长面临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增多,但我国经济一路都是爬坡过坎走过来的,中国一向善于将外部的压力化作推进内部改革的动力。当下,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的重要力量,在外需市场不稳定不确定的背景下,坚持扩大内需,要更多依托国内市场,深度释放内需动力,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可以预见,未来新质生产力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