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看看两个信息吧,谈点感想

第一个是统计部门发布的10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从这张图可以看出,还是有点超出一些人的预期吧。



不难发现,近一年的高点今年2月份,然后接着一路下滑,到5月份时,下降至年内的低点48.8,接着就是一路回升,6月升0.2,7月升0.3,8月升0.4,9月还升了0.5至50.2,重回但到了10月,一下降了0.7至49.5,再次回到荣枯线以下。

都知道,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反映的是经济活跃程度的监测数据,往往把50作为荣枯的临界线,主要包括进出口订单、生产配送、库存、雇员、价格等指标信息,覆盖经济活动面广,往往作为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

就当下而言,我们好不容易努力促使指标数据上50,这一下就把前几个月的涨幅给抹掉大半,虽然说与严峻的外部环境有关,但被寄予厚望的服务业也意外放缓,确实给我们的经济发展敲响了警钟。

看到这里,我们应该明白,经济发展压力大,这也是国家为什么在第四季度刚开始就安排上了1万亿国债的原因,目标很明确,外部指望不上,还得从内部找经济增长点,给经济增长加大电流。



第二个是根据机构数据显示,10月楼市成交量整体同比、环比均下降。该机构重点监测了28个城市,都是一二三四线的代表性城市,与去年同期相比,整体成交跌幅降18.9个百分点,与9月份比,跌5.7个百分点。其中一线城市成交环比跌幅较大,北上广深成交面积跌了11.5%。



这一系列数据说明了两个问题,所谓的楼市“金九银十”并没有延续下去,特别是一直寄予厚望的一线城市,原本指望通过松绑限购,让这些大城市带动一下其他城市的氛围的,没想到自己却先安静了,这让其他小弟城市怎么办?

当然,也有人说了,房地产快速发展这么多年,我们应该摆脱对房地产的依赖才是,我们发展其他方面才是,比如高科技、制造业、服务业、消费啥的,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这话看似有理,但实际操作却困难重重,特别是要中短期要见效,那可谓是难上加难。为什么这么说?我们不妨看看近期两位专家说的话。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张晓晶在接受财经杂志专访时就表示,为什么居民负债表衰退,大家也不消费了?在他看来,就是因为资产缩水造成的,而资产缩水则是房价下跌造成的,要防止财富缩水,最好的方式就是要确保房地产平稳发展。说的很明白,不要以为房价下跌,大家就有钱去消费了,反而因为房价下跌,觉得财富下降了,反而不消费了。这个道理也不难理解,房价下降,房地产关联的行业也受影响,与房地产有人员、材料供应关系的主体,其收入也跟着下降,哪还有钱消费呢?

无独有偶,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也认为,我们的经济恢复基础并不牢固,从投资转向保消费、保内需,制造业和服务业已经出现较大背离(开篇的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这些都需要调整。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未来1-2年最核心的还是在房地产,需要出台更有效的措施。他提到了两点:



一个是短期来讲,政府已经看到了地方债务的问题,目前国家已经有针对性的出台地方化债的措施。另一个是在中长期方面,需要着重在增量上出台更有效措施。对这一点,我们其实已经看到有关媒体的报道,自然资源部已在9月底放开郊区容积率1.0的限制,就是不要建那么多的房子了,要建就建改善型房子,有意引导数量降下来。

当然,一些官方媒体、业内人士也已经提出,后续可能在土地供应上进行控制,楼市库存大的地方或不供地,或者少供地,通过楼市的不断去化,以达到供求平衡。按照以往的市场逻辑,只要根据实际情况不供地,库存降下来,楼市的热度也自然上去了。可以说,这是楼市中一个恢复屡试不爽的法子。

通过以上专家们的观点可看出,房地产在现阶段不是可有可无,而正是住建部年初表态的那样,仍旧是国民经济的顶梁柱和压舱石。在经济发展压力下,房地产起码要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自然也不能拖经济发展后腿。鉴于此,懂行人:再说一次,现在的楼市,其实是摆明了,建议普通人当机立断,尽早做两个决定。



首先要了解一点,楼市企稳回升是必须的目标。

根据朱海斌的测算,以三年销售作为正常的在建量算,需要两年时间才能恢复到正常水平。虽然路程有点长,但不影响这个目标的实现,目前所有的楼市优化措施都是在为这个目标服务,像近期出台的放开土拍价格限制实行“价高则得”,发布文件针对改善群体,让房子回归商品属性,针对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保障房,无不是为楼市全面放开行政管制铺路。如果再看到公开表态缩减楼市库存较大地方的土地供应,那基本就形成一个闭环,像楼市限价、限售、限贷等行政措施都应该全面放开了,目标就一个,促进楼市企稳回升。

市场分化是未来楼市的大概率趋势,买卖房应当机立断,建议普通人做两个决定。

无论是放开土拍限价,还是针对高低收入群体的商品房、保障房政策,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即优质地段、优质地块,必然受到开发商、有经济实力的购房者追捧,溢价越来越高。对于这一点,国家目的很明确,不是有一些人手中有几个钱总想炒房吗?行,有高价房给你买,你怎么买都不会影响其他低收入群体买房,因为国家会给他们供应大量的普通房子,前者拉动了住房消费,吸住了闲钱,后者实现了人人有房住,有利于社会稳定。鉴于这个逻辑,建议普通人做两个决定:



一是,如果买品质房实在压力大,那就买普通房子吧,起码住有所居,也不要天天想阶层跨越,过好自己的日子,该吃吃、该喝喝,求得家庭和睦幸福即可。

二是如果手中资金确实无好的去处,又担心贬值,在能力范围够得着的范围内,买点优质房产也是不会错的,毕竟这些房子的未来,就如实业家曹德旺所言,以后的房子就是有钱人卖给有钱人,这些好房子终归有人接盘的,没啥好担心的。这不难理解,从长期来讲,这些房子占有很重的金融属性也是天经地义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有的人可能一直都不会卖,作为固定资产长期持有,对抗通胀的同时,也可求得心安,毕竟是财富传世嘛。

那么,你还有其他补充看法吗?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