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4月14日,刘志丹牺牲于山西中阳三交镇。4月24日,中央在瓦窑堡为刘志丹举行了盛大的追悼大会,毛主席为刘志丹题词“群众领袖,民族英雄”,给予了刘志丹崇高的赞誉。在历史上,刘志丹和毛主席可谓心有灵犀,尽管有地理上阻隔,但他们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正确的历史方向。

我们都知道,中国革命能取得胜利原因,在于以毛主席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革命的实践中,总结出了一条致胜的法宝:在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地区,发动农民武装,建立革命根据地,进行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建立政权,逐步造成“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态势,最终夺取全国胜利。

中国革命的重心在农村,而非城市,这是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总结出的经验。而刘志丹正是这一经验的践行者,他认为,中国革命战争的关键,就是农民战争,要想获得革命战争的胜利的,必须把农民问题放在核心的位置。



刘志丹立足农村,把分散弱小的群众武装集中起来,先建立游击队,再发展成正规红军,这种建军办法和毛主席的建军路线是一致的。他力主巩固根据地,反对盲目向大城市发起进攻,当临时中央的“钦差大臣”向刘志丹宣布,要集中力量,积极出击,实现争取一省数省的胜利,使陕甘根据地和川陕苏区、新疆、甘肃、青海的革命运动联系起来时,刘志丹批评他们这一套完全是“小寡妇梦男人——空想”,为此

刘志丹重视农村的土地改革,将它视为最迫切的任务,除了分配苏区的土地外,还积极向往发展,到群众斗争高涨的地方开始分配土地。刘志丹坚持正确的土地改革政策,给富农留一部分土地,给他们生活出路,这让他受到了一些人的错误批评,说他犯了“机会主义、富农路线”的错误。而恰恰是在不久前,在中央苏区主持工作的毛主席也接受过相同的错误批评。

刘志丹坚持统一战线政策,他曾说:“革命需要建立统一战线,敌人越少越好,朋友越多越好。”他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不同的民团和地主武装采取不同的政策,打击发动的,争取中间的,团结友好的,坚决和“关门主义”作斗争。这一点,和中央苏区的毛主席也是遥相呼应的。



以1932年的福建事变为例,当时蔡廷锴李济深等人以十九路军起事,反对将蒋介石,王明等人却认为此次事变是“非人民的,仍是不革命的”,并指“一切想在革命与反革命中间取第三条路者,必然失败”。这和1935年朱理治等人批评刘志丹说的:“西北和全国一样,是两个政治前途的决斗,只有两条路,没有第三条。”是一模一样的。他们拒绝向十九路军发起施以援手,最后,福建事变失败,十九路军被遣散,蔡廷锴、李济深等人被迫出走。毛主席后来曾严肃批评说,关门主义是为渊驱鱼,为丛驱雀。

刘志丹能坚持以游击战的战术和思想指导部队的行动,他反对固守某一块游击区,反对“死守国门”,反对被动防御。在他的领导和指挥下,陕北红军采取避强打弱,集中主力各个击破,灵活出击等战术,取得了三次反“围剿”战役的胜利。他所运用的这些战略战术,正是毛主席一直以来力主的。

但是,从上海和北方局来的“钦差大臣”们,在没有搞懂西北的革命形式的情况下,就武断地做出结论,说“26军是逃跑主义,窜山林路线”,“捎山主义”……这种被误解的情况,毛主席在上了井冈山后也曾经历过,体会过。



出身陕北红军的贺晋年将军后来说,中央来到陕北后,他进入红大学习,听了毛主席讲战略战略,他这才意识到:刘志丹过去有许多重要的东西,都和毛主席讲的相同。那时,虽然没有明确的讲出,但是有许多的东西都和这个相同。因此,也说明了刘志丹的领导之下,陕北红军的战略战术是正确的。这个正确的东西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许多实际打仗中搞出来的。

在1942年西北高级干部座谈会上,经过3个月的认真反思和热烈讨论,中央指出,在1935年及以前,刘志丹等同志所坚持的政治路线和立场是正确的,而朱理治、郭洪涛所执行的路线是错误的。这个评价是符合历史事实,经得起时间考验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